文人园林往往追求意境。随着文人越深入地介入造园,文人对作为园林基本元素的花木、山石、池水、鱼禽、建筑等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实践,专业知识的增长使得文人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元素,为园林创造丰富的景观,为其在园中的活动营造相匹配的空间。 文人造园,经营的重点常常不在建筑,而在水石、花木。 文人园林景观中蕴含的主题情致浓郁,体现园主的情趣,而园主的个性、思想、文学意趣、艺术修养,往往通过这一花一石的经营表达出来。 真赏斋图卷 文徵明(1470—1559) 纵28.6厘米,横79厘米 叠石垒山,营造佳境 赏石是中国古代文人发展出来的独特的鉴赏文化,有着悠远的传统,北宋的米芾就是有名的石痴。 明清文人把对石的热爱放入了园林之中。一般的文人园林,小则布置一二太湖石,如文徵明《真赏斋图》、《东园图》中点缀的透孔湖石,以小见大,用写意的手法营造“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效果;大则叠石造山,如米万钟《勺园祓禊图》中林立的笋石山。 叠石造山的做法在明清文人园林中十分流行,如计成说到,“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楼面一壁而已。 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在园中用自然石块叠造假山的做法,也只有文人士大夫才会这么做。 弇山园,叠石拟真境 兴建于明代太仓的私人园林“弇山园”,以园中的三座大假山而闻名。 园主王世贞在其撰写的《弇山园记》中说到,弇山园中光是山石就占了全园的十分之四,可见山石在其园林中的分量。 明代钱穀的《小祇园图》描绘的正是这座宅园。 “弇山”二字取自《庄子》,用以指代神仙的居所,在这则暗示弇山园是人间仙境。 钱穀图中的弇山,尤其西弇山,规模庞大,山上群峰参天,植物很少,却在山间凿出了水流溪涧。 虽然这是出自人手叠造的假山,却仿佛把一座自然中的真山搬进了园中。 山石营造的如幻似真的效果,使得人们对峰石的欣赏和品鉴成为了重点,其堆叠技巧也为时人所赞叹。 叠石作画,假山真意 有意思的是,针对园林中叠石造山的做法,就在弇山园完成后的不过二十年里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欣赏峰石本身,转移到一种更为文雅的趣味之上——文人开始关注山石中的画意。 尽管造园与作画二者常常被相提并论,一直以来被认为在创作原理,尤其在空间布局,比如位置经营、虚实处理等方面上有诸多共通之处,园林也被称为“立体的画”,但是画意造园的实践,直至16世纪晚期才开始在文人间流行起来。 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精通绘事的造园家,如撰写了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的计成。计成自幼习画,学习荆浩、关仝一路北方山水的风格,中年后从事造园。 在其造园理论中,处处流露对画意的重视,并且暗示如不通画理,造园亦难佳。 针对叠山,他把绘画中山石的笔墨皴法,直接当作造园中叠石造山的灵感来源,比如主张用黄公望的山石笔法叠山,“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而造峭壁山,谓以白墙当纸,以山石作画,砌时根据石头的皴纹,仿照古人的笔意,植入松柏、古梅、修竹;在选石时,亦不离画意宗旨,“小仿云林(倪瓒),大宗子久(黄公望)”。 重视画意的叠山法逐渐影响了文人圈对园林的品评。在观赏园中假山时,人们开始更多地揣摩和品味其中的画意和画境,如袁宏道在评述徐泰时“东园”中的假山,即形容这座石屏“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当然,以画入园的观念不限于山石,比如对于园中花木,文震亨即提出“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 太湖一带,江南雅风。人文的滋养让石头都柔了许多。 时间带给了石头的沧桑皮壳,太湖水则洗去了太湖石不少的刚性。 良匠好工。竟有玲珑巧意,不失天真逸趣 |
|
来自: 迷人的三道茶 > 《中国古典建筑建构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