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

 刑事律师何忠民 2022-08-06 发布于湖南

上周六,我发了《中医是一门利国利民的好医学》一文。有朋友看后,请我谈谈对中医的总体看法。

我一个学法律的人,对医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哪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发表什么看法。

不过,出于个人兴趣,就像上次谈“八字算命”一样,那就随便说说我个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看法。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来源

若问中华传统文化里有哪两本书是最神秘、最精深的?那无疑是《易经》和《黄帝内经》。

反正二三千年以来,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完全搞明白这两本书。以至于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史前文明或者外星文明留给我们华夏祖先的瑰宝。

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也许《黄帝内经》与《易经》有相同的来源,即来源于同一种文化。

说起来,目前的人类也是挺可怜的。像关系到身体健康甚至生死存亡的医学,在理论上竟然是一个没有系统理论(西医主要是靠实践探索),一个有系统理论但却被当作玄学(中医理论被人们认为是玄学)。

不过,这也没办法。谁叫人类目前认识的东西只占整个宇宙的5%呢?想一想还有95%的盲区,也许一切皆有可能吧。

《黄帝内经》从内容上来看,是黄帝与歧伯等人一问一答所作,故中医又称为歧黄医道。因为在春秋以前没有任何书籍记载过《黄帝内经》,故学术上的共识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但到底是谁写出来的,不清楚。

当然,依靠其他书籍的记载来确定一本书的成书年代,似乎也不太可靠。

比如《推背图》(一本预言书,不是按摩书),据说是唐初李淳风所作,最早记载这本书的是元朝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的《宋史》艺文志卷。这么说来,从《推背图》成书到有其他书记载它,中间隔了差不多500多年。

所以说《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代似乎也不一定对,也许在春秋时代前几百年呢。

有人说“神农尝百草”,那么中医是炎帝神农所创;也有人说“伏羲制九针”,那么中医是年代更早的伏羲所创。

还有人认为,在公元前800多年的古印度的《奥义书》中有某些内容,与《黄帝内经》有相似之处,如经脉、气等思想。不过,《奥义书》里的中医理论,十分破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据《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能力,甚至现代人都不能完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故有人认为,这不像是古代人能够创立的,应该是史前文明或者外星文明口头传授给古代人的(当时尚未发明文字,待文字出现后才记录成书的)。

一般来说,知识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更新的积累过程,而《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不符合这种发展逻辑的。

比如物理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到近代牛顿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直到量子力学,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积累的过程。

而《黄帝内经》所记载的中医基础理论,从一出现就是相当完整的、高度抽象的,后人几乎不能有所增补,偶尔修改的内容,说不定还是改错了的。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说的: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辩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即中医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内容极其深邃,如经络学、运气学、藏象学、阴阳五行学、精气神等等理论。

有些内容甚至与解剖学并不符合,如中医理论中的“五藏”与解剖学中的“五脏”在意义上是不一样的,又如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在解剖中是找不到的(人死后经络就闭合了,对尸体的解剖是找不到经络的)。

与中医理论的高度抽象相反,中医的治疗方法(如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又很简单,中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也很普遍。

也就是说,只要精通中医理论以后,用中医养生、治病是很简单的事,治病工具和药品都是信手拈来。这也许就是中医没有发展出药理学的原因吧(中医治病是靠身体自愈,从来就不是靠药物,药物只起辅助功能)。

记得小时候中暑了,父亲把我按住,母亲用瓷质汤勺沾上米酒或者清水(现在基本上用按摩油),在我背上刮痧。虽然刮的时候比较痛,但刮完就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砭石”疗法。

三、现代人对中医理论的解读

现代人对中医理论的解读,可以说是“瞎子摸象”。有些人摸到象腿,说像个柱子;有些人摸到象鼻,说像根管子;有些人摸到象尾巴,说像条绳子……

同样的道理,有人认为致病原因在风寒,有人认为是暑湿,还有人认为是燥火。其实,中医所指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都有可能成为致病的原因。

不过,有些中医师仅仅只精通中医理论或者实践的某一方面,但这就足够了,甚至完全不懂理论也并不防碍其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比如,我上次说的那位专治结石的草药郎中。也许他只认识治疗结石的草药,但他却是治疗结石的专家。

这一点就像律师,只精通某一个专业领域,也完全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型律师。

我看过台湾省吴清忠先生写的《人体使用手册》(1-4册)。吴先生对中医理论的解读,比较新颖,本人高度认同。

吴先生也不是学医的,年轻时曾在电脑设计部门工作。每当完成了产品的设计之后,总是需要写一份产品使用手册。

后来,吴先生通读了《黄帝内经》,发现其结构就像他曾经为电脑产品写过的产品使用手册一样。所以,他认为《黄帝内经》就是专门为人的身体所写的使用手册。

比如,“通常电脑使用手册会说明系统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包括系统内部的主要结构、使用方法和维修。《黄帝内经》起始的章节,先说明了人体的生活环境,接着描述人体的系统,然后阐明人应该如何适应环境而生活,如果违反了这些生活规律,人就会生病,最后再用很大的篇幅谈生病后应如何诊断和治疗。这些内容和电脑使用手册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由此,吴先生把人体的功能系统分为指挥系统、能量供给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诊断维修系统、废物清理系统、周边功能系统等。

进而,吴先生提出一个假设:人的身体有高度的自愈能力。所谓的治病,其实是身体在自愈。治疗措施只不过是在帮助身体创造自愈的条件。

从这一假设出发,吴先生对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解是:一方面提升身体的能量(气血)水平,一方面排除身体内的垃圾。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那么身体自然就健康了。

为了实现这两点,吴先生提出具体的养生方法:敲胆经、早睡自然醒、按摩心包经、不生气和保持肠胃清洁等五个方法。具体详见吴先生著的《人体使用手册》第一册。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在于得到某种好处。同理,学习中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中医养生和治病,养生和治病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不过,世事总是知易行难。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吴先生所说的去做,实现健康的目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真正做到。比如,早睡自然醒中的“早睡”,恐怕就有好多人做不到。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