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造就了司马懿?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司马懿的一生,以“高平陵事变”为分水岭,在这之前,他是曹魏重臣、三朝元老,足智多谋、功勋卓著。在这之后,他权倾朝野、大权独揽,精于算计、残忍凶狠,为后代篡魏奠定基础。假如“高平陵事变”前他就死了,肯定会被史书列入忠臣、能臣的行列,当然也没有机会出现在《晋书·帝纪第一》,被称为司马宣帝。不过,后世谈司马懿,评价实在都不怎么样,“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几乎成了阴谋诡计、深沉隐忍的代名词。那么,谁造就了这样一个司马懿呢?
      第一,司马懿自己。司马懿老谋深算,“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而且效果显著,其洞察人心的本事常常让人觉得可怕。司马懿像曹操一样,本人并未篡位,都是由后代完成“大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曹丕篡汉的主要参与者,司马懿了解禅让的“真相”,时机恰当代魏自立早就在他规划设计之中。另外,他在曹操面前伏低做小,高平陵事变前装病,事变中为骗曹爽投降派人指洛水发誓又不守信用将其与所有党羽“夷三族”,等等,给自己扣上了好杀善变“心机婊”的铁帽子,再也摘不下来。
      第二,曹操的另类“青眼”。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也产生了除掉他的心思。不过,曹丕屡次帮他开脱,再加上司马懿自己工作勤恳敬业、小心翼翼,“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算是得以幸免。然而,这些话早就通过曹丕、陈群等人传到了司马懿耳朵里。或许他本来没有谋朝篡位的心思,但知道了曹操的想法后,除了担忧恐惧外,司马懿恐怕还会窃喜:原来我异于常人,原来我也是天命所归。曹操的“青眼有加”,无意中为司马懿种下了一颗问鼎天下的种子,在日后慢慢生根发芽。
      第三,曹丕的失误。曹操的儿子实在太多,所以曹丕的世子位置一直都不牢固。最早,曹操喜欢聪明的曹冲,后来又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包括临终病危时还急于召见另一个儿子曹彰。所以,曹丕防范最严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他的兄弟们,担心他们抢班夺权。曹丕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严密限制诸侯的权力、活动范围和相互间交往。一方面,这严重打击了曹氏诸侯参政积极性,侧面鼓励他们不问政事,纵情享乐,像曹植就是整天喝酒写诗,宗室人员政治素质迅速下降。另一方面,诸侯权力削弱,虽然无法构成威胁,但也缺乏忠于曹氏政权的外围力量,“宗室孱弱”,一旦中央出了问题,没有实力派勤王。所以,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将皇城一封闭,整个曹魏停摆,只剩下抹眼泪。
      第四,曹叡的过度依赖。在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懿的角色主要设定为谋臣。而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才有机会真正统帅大军独当一面,东解江夏之围,西与诸葛亮相持,北平定辽东公孙文懿叛乱,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时候的司马懿,三朝元老,不管能力资历还是功劳声望,俨然已成为曹魏朝堂之上的第一人。曹叡的过度依赖,一方面使司马懿力量逐渐壮大,另一方面也没能培养出与司马懿相抗衡的新生力量,导致司马懿一家独大。
      第五,曹爽的愚蠢。高平陵事变之所以成功,除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司马师、高柔等神队友助攻,也缺不了曹爽这样的猪对手。且不论平时曹爽为非作歹、失尽人心,单是事变当日,曹爽兄弟如果能接受桓范建议,以天子名义号令四方勤王,鹿死谁手也不好说。可惜,曹爽束手就擒,恰好应了司马懿“驽马恋短豆”那句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