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经打击老天真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史记》里的“太史公曰”都是司马迁的感悟、批注。大部分时候“曰”的都很有道理,画龙点睛。但有时候“曰”的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司马迁评价孙膑,“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刑……悲夫!”意思是说,你孙膑这么有学问有本事,善于运筹帷幄,战场对阵庞涓算无遗策、简直是戏耍于股掌之间,当初怎么就被庞涓陷害遭受膑刑(砍断双脚)和黥刑(脸上刺字并涂墨)?先见之明、防患未然呢?真是可悲啊!
      在司马迁看来,庞涓与孙膑年轻时是同学,彼此知根知底。孙膑那么聪明那么牛掰,早就能察觉出庞涓心术不正。当庞涓邀请孙膑出山时,孙膑应该心生警惕、有所防范才对,这么自投虎口、身受荼毒,不怪天不怪地只能怪自己,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
      司马迁这个视角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没看到人性是变化的。庞涓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少年”,与孙膑同窗时期的庞涓可能心思单纯、待人友善。但是当上魏国将军的庞涓却已经权欲熏心、阴狠无情。孙膑接受邀请,是期待与老同学联手,施展才华,做出一番大事业。而庞涓担忧的,则是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庞涓借助权势,对孙膑“以法刑断其双足而黥之”,“欲隐勿见”,不给孙膑崭露头角的机会。
      庞涓在变,后来的孙膑也在变。孙膑最痛苦的地方,不是双足被砍的苦痛,也不是朋友的背叛,而是自我世界的动摇——学问友谊,识人待人,处世智慧,看待世界的眼光,等等,都需要检讨反思,坚定的更加坚定,清除的必须清除。生死攸关,孙膑不得不装疯卖傻。人生这一段时光,对孙膑就是“炼狱”。所谓“炼狱”,撑不过去就彻底完蛋、销声匿迹,撑过去了才有可能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好在最后孙膑撑过去了。“自古英雄出炼狱”,如果不经历这个过程,孙膑或许就不能兵法通神、计谋百出,就无法做到在战场上洞察人心、从容淡定,自然也不会精算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报仇雪恨。
      司马迁不是在苛求孙膑,而是“物伤其类”,在孙膑身上看到了自己。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偏偏没躲过“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更大”的宫刑,岂不可悲?后来的司马迁对孙膑印象深刻,他在生命最后的著作《报任安书》中写下了那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将孙膑与周文王、孔子等他心目中的圣贤并列。这时的司马迁,已经完全意识到苦难对人生的意义,也彻底理解了孙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横空出世。
      “不经打击老天真”,无论对于孙膑、司马迁,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