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另类诗人

 光明心手札 2022-08-06 发布于河南
      唐史对高适的评价很有意思。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过有真有假,需要判断。
      一是唐代诗人之中,怀才不遇是常态,偏偏高适是另类。“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唐代诗人中只有高适飞黄腾达。这话言过其实,先论官职,高适官至散骑常侍、刑部侍郎,副部级,死了以后追赠礼部尚书,算是享受正部级待遇;其他诗人,如张九龄、元稹、上官仪等人都做过宰相。再论爵位,高适封爵是渤海县侯,那位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封赵国公,明显更高一个等级。其实,高适最难能可贵的是以军功封侯,这确实不容易。诗人当中,高适最会带兵打仗;将军当中,高适的诗写得最好。不仅跨界发展,而且诗人与将军当中,高适最为特殊,五十岁才出道做县尉,五十五六岁才算稍微有点地位,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
      二是高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性格挺另类。为什么负气?“一卧东山三十春”,在社会最底层蛰伏了三十年,又很有志向抱负,懂得民生疾苦,熟悉基层情况,自然看不惯那些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当年他认为“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自己身处高位以后才认识到:瑕疵虽在州县,但根子还在庙堂之上。所以,高适喜欢说真话,导致那些权臣害怕他,“不为缙绅所推”。就连权臣李辅国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在皇帝面前说坏话,导致高适屡遭排挤,被赶到地方任职,“龙钟忝列两千石”,“岂知书剑老风尘”。
      三是“务功名,尚节义”,但“言过其术”。意思是汲汲于功名,品性不错、讲义气,然而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前面好理解,高适从来都不回避自己追求功名的想法,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故作清高,几乎每首诗里都有“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的强烈愿望。对朋友也够意思,杜甫一家入不敷出,高适伸出援手、经常救济,让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安稳的时光。好友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高适私下拜托河南节度使张镐找机会杀掉闾丘晓报仇雪恨的。然而,史书中对高适“言过其术”的评价令人费解。纵观高适一生,不仅诗写得好,对政治形势判断也非常准确,担任封疆大吏时“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政声颇佳。唯一比较明显的过失是对吐蕃收缩防线,担任剑南节度使期间丢掉两城,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至于由此得恶评。合理的解释是,高适前半辈子把坏运气都耗完了,以至于后来无论是担任主帅还是主政一方,高适的运气都太好了一点,没打过硬仗,“被”虎头蛇尾,比如他统兵讨伐永王李璘的叛乱,人还没到对方就垮了;主政四川时,就像他一直写诗推崇的宓子贱鸣琴而治一样,身不下堂、无为而治,没故意折腾显示本事,让那些正常的政客不服气,“为大臣所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