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鲁迅纪念馆沉浸式感受“力之美” 周力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8-06 发布于陕西

.

周力

一九五六年由黄永玉创作的木刻《鲁迅与木刻青年》,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鲁迅与儿童》1956年野夫(郑野夫)木刻

《德国孩子们饿着》1924年 德国珂勒惠支 石刻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 鲁迅设计

《始康郡晋丰县□熊造-无量佛相记》上,有一枚署名“周作”的朱文印章

《鲁迅在木刻讲习会》一九五六年,李桦 木刻

◆周 力

“力的艺术”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的“力之美”,是鲁迅推崇的文化审美品性,同时也是鲁迅杂文诸种审美品性的重要一种。文学成就之外,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先驱者,以独到的艺术眼光,洞察到木刻版画的强大生命力,并倡导了新兴版画,指导中国的木刻青年们努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版画作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的名字总是和“文学”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翻译引进外国文学著作等,代表了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大多数人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认识鲁迅,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导师。近年来,一个更形象、更立体的鲁迅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他喜欢吃什么菜?他去书店会买哪些书?他爱去的电影院都是哪几家?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鲁迅在美术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涉及新兴木刻、连环图画、书籍装帧等多个现代美术领域。他收藏有众多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金石拓片、版画、笺纸、中国画、书法、印章、年画、油画、陶俑、铜镜、古钱币等许多种类。在“力之美——鲁迅与版画”的展览中,由鲁迅所藏各类拓片、笺谱、日本浮世绘、欧洲版画及鲁迅培养的中国新兴木刻家所创作的版画等展品中,可以对何谓“力之美”有直观的认识。

一生的钟爱

事实上,美术是鲁迅一生的钟爱。他对美术的热爱从童年开始启蒙,后走上“治文学和美术”的道路,始终将文学和美术相结合,对国民进行文艺启蒙。通过长期的文学实践和对中外美术史的研究,鲁迅认识到木刻版画强大的生命力,认为这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鲁迅对木刻的热爱,追根溯源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的影响。童年时代他便影描《荡寇志》《西游记》绣像,读《诗画舫》《山海经图》《点石斋丛画》等。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自己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可惜鲁迅后来为要钱用,把图画本“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虽然看不到鲁迅本人的画,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汉画像石与魏晋碑刻拓片,都出自鲁迅本人的收藏,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找到的版画艺术之“根”。

在一幅鲁迅收藏的《始康郡晋丰县□熊造-无量佛相记》上,有一枚署名“周作”的朱文印章。不少参观者看到这枚印章产生了疑惑:“周作”和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是否有关系呢?事实上,“周作”和周作人并无关系,这是鲁迅用章,用于他个人特别满意的收藏。

类似的亮点几乎出现在每一件藏品中,从鲁迅收藏的汉画像拓片、参与编写的《十竹斋笺谱》和《北平笺谱》,及收藏的《芥子园画谱》《海上名人画稿》《百花诗笺谱》等带有中国版画插图的书籍。鲁迅毕生致力于搜集、引进各国各类版画,其一生收藏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达2100余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多位艺术家。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他把目光投向了浮世绘。展厅中可以看到鲁迅喜爱的浮世绘艺术家喜多川歌麿、鸟居清长、蕗谷虹儿等艺术家的作品。后来,他又把眼光放到其他国家的作品上,开始收购欧洲美术书籍等。在众多欧洲版画家和版画作品中,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显然是鲁迅特别推崇的。

“德国的鲁迅”

珂勒惠支被称为“德国的鲁迅”,她的一生都在为贫苦人呐喊。在1936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言中,鲁迅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不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珂勒惠支不停地画着贫穷、恐惧、死亡、保守摧残的母亲,以及人们无畏的反抗。这些题材,和鲁迅是息息相通的。

鲁迅是把珂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也是对珂勒惠支版画逐幅进行画评的第一人。他一生搜集珂勒惠支的画册和版画原拓作品,把这些画册和作品带到由他亲自主办的木刻讲习班和展览会,供木刻青年们学习借鉴。正是珂勒惠支的版画伴随鲁迅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路程。在这次的展厅中,人们可以看到珂勒惠支的《自画像》《德国孩子们饿着》等经典作品,还有鲁迅设计的三闲书屋《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书印无多,欲购从速!”广告中的图画和文字都出自鲁迅之手。

如果说喜欢鲁迅的读者大多已经熟悉了珂勒惠支,那么展览中另一位着重展示的德国现实主义画家格罗斯,人们或许不那么熟悉。这次共展出9幅格罗斯的作品,光看名字就能大致了解其内容:《席勒剧本<强盗>插图》。抽着雪茄、面前堆满了金钱的大亨,和愁容满面、衣食无继的贫苦人,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格罗斯的风格和珂勒惠支是不同的,但达达主义的格罗斯所具有的叛逆和讽刺,和鲁迅的风格也是相通的。

难得的笑容

在照片中出现的鲁迅,是很少露出笑容的,但有一次例外。1936年10月6日至8日,“第二次木刻流动展览会”在上海西藏中路八仙桥青年会举行。鲁迅那年夏天病了,很瘦。可他喜欢木刻,拖着病体来了,还很兴奋、很快乐地点评作品优劣。当时有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的学生沙飞(原名司徒传)暗中观察他,感觉鲁迅先生“活像一位母亲”,并拍摄了照片。照片中和鲁迅在一起的,是青年木刻家曹白、林夫、陈烟桥和白危。虽然病体沉重,鲁迅依然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定格在摄影家的镜头里。一周以后鲁迅病逝,这也是他留下的最后影像——微笑着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鲁迅对木刻艺术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本次鲁迅纪念馆的展览中,展出了1956年由黄永玉创作的木刻《鲁迅与木刻青年》,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本次展览中有件珍贵的展品,正是照片中的青年木刻家曹白创作的。1935年夏,曾因创作宣传革命思想而入狱的青年木刻家曹白创作了两幅作品参加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但展览会开幕时,其中一幅《鲁迅像》不见了,原来被国民党的审查官拿掉了。后来曹白找到这幅《鲁迅像》的拓片,并寄给鲁迅本人。很快他收到鲁迅的回信:“以技术而论,自然是还没有成熟的。但我要保存这一幅画……”在本次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这幅技术虽然不成熟,但饱含着鲁迅和青年木刻家感情的作品。包括曹白在内,经过鲁迅指导的青年木刻家,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版画界的中流砥柱。

或许因为正在放暑假,展厅中来了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在鲁迅收藏的作品前驻足流连,好奇地用手机拍摄下自己看到的。那些质朴而充满力量的画面,或许是他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的。这样的展览对孩子们来说,何尝不是一次“力”与“美”的“沉浸式体验”呢?

            新民晚报2022.8.6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