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新陆从血浊论治心寤证经验

 小柴胡汤 2022-08-06 发布于浙江



编辑推荐语


古语云:“运气不齐,古今异轨”,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系也在发生变化。当今社会,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疾病的主要病因,国医大师王新陆认为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于防治现代疾病的血浊理论,并创制化浊行血汤,疗效显著
图片
【摘要】王新陆教授认为血中浊邪留于脉中,影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还可影响患者的精神情志,出现不寐,是导致心寤证发生的病理基础。王新陆教授从心寤证与血浊理论入手,重视调控心寤证患者的血浊状态,灵活运用清化血浊、养血安神之法来治疗此类疾病,同时注意健运脾胃、益肾填精,使心血充盈,脉道得畅,精神得养,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随着当代人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观察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多数伴有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等睡眠障碍症状。故将此类心血管疾病兼有不寐者称为心寤证。王新陆教授为全国名中医、齐鲁内科时病流派创始人,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诊疗,其在《脑血辨证》中提出血浊理论,丰富了对心寤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且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1 传统中医对心寤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传统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多由痰饮、血瘀、气滞、寒凝等所致,若反复发作,长期失治,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俱损证转化,导致正气虚弱。临床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或通阳化痰之法。由于心血管疾病多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患者长期处于对自身病情的担心与焦虑情绪中,日久忧思恼怒等情志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郁化火,扰动心神,或因饮食失节而致心血管疾病者,易受痰热内扰,而神志不宁,故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兼有不寐。

1.1 感受外邪

历代中医古籍均认为风寒湿燥热诸淫侵袭,皆能导致胸痹心痛病的发生,并尤其强调寒邪、热邪痹阻心脉与本病关系密切。如《备急千金方》言:“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均表明寒热之邪侵袭人体外在肌表,进而痹阻经脉,导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可发为心病。另一方面,邪气内扰,脏腑气机逆乱,影响卫气正常运行,阳不入阴则致卧不安。《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故目不瞑。”外邪侵袭亦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阻滞不通,进而影响睡眠。故感受外邪乃胸痹与不寐的共同发病原因之一。

1.2 饮食不节

脾主运化,若有过食肥甘或宿食内停,壅遏其中,致中焦气机阻滞,水液运行失常,易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等症状发作。另外,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可致卧寐不安;或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扰乱心神;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均可致不寐。

图片

1.3 劳逸失常

劳则气耗,过度劳累则损伤脏腑精气,尤易伤心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可出现心脉拘急疼痛、心悸。同时,劳倦伤脾,脾虚不运则营血亏虚,血虚无以养心,心虚无以守舍,亦可致不寐发生。

1.4 情志不遂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畅,聚而为痰,痰阻气机,脉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可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临床上,由于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本病的患者十分多见,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脾气暴躁、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偏于抑郁,且多见于新近发病者。另外,五志过极,情志不遂可致肝气郁结,心火炽盛,心神扰动则不寐。

1.5 正气亏虚

血液正常循行流动的条件有三,一为心气推动,二为血液充盈,三为脉道通畅。体倦内虚可导致心气不足,心气无力推动血液前行,血滞为瘀,遂出现胸痛、心慌、胸闷等气虚血瘀的胸痹证候。若有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者,其脏腑虚弱,营卫失和,卫阳不得入于阴,还可出现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眠等症。

2 血浊理论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在分析和梳理古代文献关于浊的论述之后,在《脑血辨证》中提出的。王新陆教授认为,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中医学认为,血液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一旦血液的成分或循行发生了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血浊的定义正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则血液的成分发生变化如变稠、变质等,二则为血液的运行失常,血行紊乱,都可以归为血浊的范畴。

图片

王新陆教授分析,在时代变迁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三大致病因素,而这三大病因均可污浊血液,影响血液的状态及血液的循行,影响血液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导致血浊,进而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且临床实践证明,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一些现代疾病用血浊辨证诊断,用清化血浊之法治疗,疗效确切。

3 心寤证与血浊

3.1 血浊是导致心寤证发生的病理基础

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的提出,丰富了对心寤证的认识。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或由外而入,或直侵脏腑,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正气损伤。同时,多种致病因素易沉积血脉之中,使血液失却鲜活灵动之性,而致血液污浊。血浊血液运行不利,浊邪结聚脉中,血行瘀滞,气机阻滞,心阳亏虚,津血流行不畅,生痰化瘀,日久化热生毒,蕴生毒邪,痰浊瘀毒痹阻心脉,脉道不通,导致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等心系病证的发生。同时,经络不通、气血逆乱是导致不寐发生的关键病机。血和神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同居于心、脉之中,若血失充盈、血行紊乱、血中成分异常影响载神、养神,导致神机升降失常、神明受损失用,遂在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同时,也可导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眠浅易醒等不寐症状出现。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吸烟等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受此影响的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中的代谢产物滞留过剩以及循行发生障碍等,符合王新陆教授对血浊证的定义,均可视其处于血浊的病理状态。而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症状、治疗费用均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压力,多数患者会伴有入睡困难,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

图片

3.2 清化血浊、养血安神是治疗心寤证的基本原则

血浊是心寤证发生的重要因素,血浊既已发生,或致邪扰心神,或致心脉不通。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理血化浊可使血液恢复其循行状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使脉道得通,心血充盛,濡养心神,心脉得畅,截阻心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若血液能恢复并保持其清纯状态,则血清而神明。心主神志,心血充盈而濡养精神,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寤寐有秩有序。
在清化血浊、维持血液稳定状态的同时,应注意患者正气虚弱的情况,或健运脾胃,或补益肝肾,以达到养血安神的目的。因脾主运化,可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布于全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为后天之本,既是营卫化生的源泉,又是营卫相别的重要保障,对于心寤证兼有身倦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舌胖苔厚的心脾两虚型患者,施以调理脾胃、健运中气之法,恢复脾胃升降之枢机,可使胃纳脾运,升清降浊,血浊得化,同时心脾血脉畅通,营卫调和,安神益气,诸证可调。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兼有眩晕耳鸣、腰酸腿软等肾虚表现者,则应重视温润药物的使用,在化浊的同时注意补血,应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养心柔肝、益肾填精,使血液清纯、充盛。血与神之间相互依存、同源互化,故补益脾肾使气血化生有源,血脉畅通,可更好地调养神明,使患者寤寐正常,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佐治作用。

图片

3.3 从血浊论治心寤证之常用方药

在心系疾病如胸闷、胸痛急性发作时,应采用破血逐瘀的药物,急以疏通血脉,使邪气得以祛除,此时可重视虫类药物的应用,如土鳖虫、水蛭、全蝎、地龙、虻虫等,该类药物开通走窜之力尤甚,可祛除痰瘀恶血,从而达到化浊行血的目的,使心脉得疏。并可适当加入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药以活血行气,调整脏腑功能,使血浊得清,血液恢复正常运行。若患者处于缓解期,或有眩晕等症状存在,一般采用化浊药物,如荷叶、焦山楂、决明子、赤芍、路路通、虎杖等。此类药物的药性多辛、苦,辛能散能行,辛香通气,行中焦气机,运脾以化浊,同时辛散可调理血运,疏理血行,化血浊清血瘀;苦能泄能燥,泄火存阴,燥湿化浊。
王新陆教授依据血浊理论,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创制化浊行血汤以清化血浊。该方由荷叶、焦山楂、虎杖、路路通、决明子、赤芍、酒大黄、制何首乌、制水蛭组成。全方行中有补,补中有通,以通为主,通补结合,调肝顾脾护肾兼顾,可收化浊行血之功。血浊得祛,气血津液运行恢复常态,眩晕、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即可减轻甚至自愈。以神疲、入睡困难、健忘为主要表现者,可选用人参、茯苓、炒白术、苍术等药物,使气血化生有源,膏脂浊邪有出路可循,又能调和营卫,充盛气血,起到化浊安神的作用;以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目赤耳鸣为主要表现者,可加黄芩、黄柏、生龙骨、生牡蛎、郁金等清热化浊、解郁安神,避免热毒污浊血液;以胆怯易惊、气短自汗为主要表现者,可加茯苓、远志、石菖蒲、炒酸枣仁等益气镇惊安神。

图片

4 病案举例

孟某,男,56岁,2019926日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年,加重伴失眠1个月就诊。患者诉1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偶有心前区疼痛,呈阵发性发作,可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每次持续45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予口服西药治疗,效果一般。近1个月来,因工作压力大出现胸闷、胸痛加重,发作时间较前延长,每次可持续67min,无头晕头痛,无昏扑,无一过性黑蒙,伴入睡困难严重,眠浅易醒,每夜仅睡23 h。平时易感乏力。纳可,喜食肥甘,大便干,小便略黄。舌红苔黄稍腻,双脉沉细,寸尺沉弱。血压171/107mmHg1mmHg0.133kPa)。诊断:胸痹(痰瘀互结证)。处方:虎杖30g,荷叶30g,制何首乌10g,泽泻30g,炒酸枣仁30g,火麻仁30g,黄芩15g,黄柏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合欢皮30g,茯神30g,车前草30g,薏苡仁30g,滑石30g5剂,水煎服。20191012日二诊,患者诉胸闷胸痛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感不适,服药期间仅发作1次,每次持续4min左右,失眠症状减轻,每夜可睡45h,白天精力可。纳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舌淡苔黄,双脉沉细。上方去制何首乌、火麻仁、黄芩、黄柏、生龙骨、生牡蛎、车前草、滑石,加焦山楂30g、钩藤(后下)30g、怀牛膝15g、酒大黄(后下)10g,改虎杖45g,继服10剂。20191116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减轻,心前区憋闷疼痛少有发作,睡眠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佳。上方继服7剂,未再复诊。

图片

按: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虚失运,致使津液失调,痰湿内聚,滞留在血管中,堆积过多,污浊血液,血液运行失畅,血不循经,或滞于脉中,或行于脉外,终致痰瘀交阻于经脉,心血瘀滞,心脉不通则痛,遂有胸闷胸痛发生;血浊污心,心神受扰,故有眠差易醒;血浊致濡养不能,可感乏力神疲;痰湿内聚生热,故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方中荷叶清利血浊,虎杖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三药同用,可化浊活血,共为君药;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车前草、滑石利尿泄热,此四味药助君药行血祛湿,解湿热之邪,增强化浊之功,共为臣药;火麻仁润肠通便,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茯神、薏苡仁渗湿健脾,茯神兼能宁心,制何首乌滋补肝肾,炒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合欢皮解郁和血宁心,共奏养血和血安神之功,上述诸药共为佐药,使本方在化浊行血的同时兼有补血安神之功。诸药配伍,以清化血浊为本,不忘利湿健脾、补血安神。二诊时,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减轻,仍有发作,失眠明显好转,患者湿热之证较前改善,故据原方稍有调整,加焦山楂入血分而活血散瘀,酒大黄降压清脂、活血祛浊,钩藤清热养血,怀牛膝逐瘀通经并能补肝肾,且药理作用示钩藤、怀牛膝合用有降低血压的功效。患者三诊时,诸症明显缓解,故守方续服。

5 结语

新陆教授通过分析和梳理古代文献,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血浊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而且符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疾病谱系变化下的疾病治疗需求,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必然。王新陆教授从血浊理论出发,更新了中医学对心血管疾病伴失眠证发病机制的认识,强调血浊为致病之根本,运用清化血浊、养血安神的方法治疗心寤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辨治心寤证具有确切的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