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知青诗社 2022第55期(总第225期)

 雄风847 2022-08-06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图片

插队轶事

文/张大鹏

    光荫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五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想当初,我们十七八岁,正少年,一个个风华正茂,筹躇满志,风度翩翩,胸中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在中考作文题《我的志愿》中,每个同学都在笔下把自己的理想发挥得淋漓尽致。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最高指示的下达,改变了一切,老三届毕业生中除极少数有特殊困难者,全部响应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时至今日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下乡插队当知青的情景仍挥之不去,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永恒。

              分队

     1969年1月18日,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唐山二中校园内解放牌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同学们忙忙碌碌倒腾着自己的行装,欢送学生的家长在一旁偷偷抹眼泪。这已是自去年毛主席发出最高指示后上山下乡的第三个批次。我和老三届初中毕业的百十名同学,在那寒风呼啸阴冷的天气,登上一辆辆卡车,车厢站人,挂斗装行李。卡车驶过熟悉的街道,驶出市区,驶向我们未知的远方。同学们面面相觑,相对无言,内心深处,百感交集。卡车颠簸在土道上,来到丰润与宁河县交界的一个小村庄。10名男生5名女生下车,被安置在漫港公社趙辛庄村。

     在趙辛庄把新到知青分小队时,曾产生了分歧,村里人都愿意要女生。也不知是为了什么,这事让我们胡乱猜疑,是有光棍要搞对象吗?究竟什么原因?谁也不知晓。十多天后,有老乡来我们知青小屋串门,闲谈中把此事道出原尾。因我们插队的那个村庄,地亩数到是不少,人均四亩下洼地,只是产量太低,好年景亩产二百多斤粮,交了公粮后人均每年分粮七八百斤,欠收年分粮数目还要少,又缺少水果蔬菜肉类等副食品搭配,粮食不够吃啊。每年到了春季青黄不接的月份,庄里就有的人家断粮,得出去串庄要饭。要饭吃虽然不犯法 ,但受到公社干部阻止,受到批评教育,据说那是给社会主义抹黑。要饭的人你得起大早趁天还未亮时出村,讨一天饭天黑了再归来,就为防止被村干部或公社干部碰上。所以,村庄里不喜欢添丁加口,越是增加人口,平均分粮越少,分粮少了当然更不够吃。这下你明白了吧,为什么四个小队抢着要女生。可能有人会问,女生不也照样分走队里的口粮吗?要知道,那时我们的上山下乡口号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女生嘛,可能在本村待不了一辈子,她们要出嫁,嫁到外庄或城镇,这样可以减少生产队人口,人口减少了人均可多分粮,道理很简单啊。人们在口粮多少问题上算得很精细啊,所以四个生产小队争着留下女生。最后,利用中国最传统最公平的方式,由四个生产小队长集合抓阄,结果5个女知青被第一小队抓到,喜上眉梢。剩下的男生按人数,我和老果等四人被分到第三生产小队。

                散伙

      我们是1969年1月插队来到庄上,头年生产队秋收的粮食早已分到社员家里,没粮再供给我们,好在国家有政策,给每名下乡知青500元安家费,粮库供给粗毛粮,期限一年,每月50斤,供至新粮下来为止。供粮品种为白马牙玉米、带壳红高粱和小麦等。烧柴由生产队供给。我们借用老乡一间半闲置的草房当宿舍,外屋烧大灶做饭兼烧炕,里屋土炕上一拉溜挤着我们四人的行里卷。生产工具锹镐锄镰水桶扁担及生活用具锅碗瓢盆之类,用那安家费购置,我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知青之家。毎天我们按时出工下地,和庄里社员们一起参加农业劳动,收工归来四人齐动手,挑水的,背柴的,拉风箱烧火的,贴饼子熬粥的,切咸菜放桌子的到也其乐融融。

     就这么两三个月下来,四人之家产生了危机 。到不是因为做家务争多嫌少或因闲事发生分歧,是粮食不够吃。虽说50斤定量不为少,但那原粮经加工后除去麸子糠和高粱皮,只能剩下40多斤成粮,我们上顿下顿玉米或高粱面饼子大渣粥老咸菜,每月那可怜巴巴几斤白面和二两豆油舍不得蒸馒头烙大饼,晚间做顿有菜叶的疙瘩汤就算改善生活了。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在生产 队劳动一天,肚子饿呀,饿得前胸贴后背,每人40多斤粮吃不到一个月就没了,怎么办?把下月的粮食买来续上,续来续去亏空大了,无米下锅,怎么办?我们开始陆续回唐山老家,啃老。父母家里粮食也是按在册人口定量供应,也是不够吃,再加上一个回来啃老的 更不够吃,不敢长住,啃上三四天或六七天,多则十天后回村继续挣工分。

       我们四人合伙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头睡觉,本应同命相怜亲密无间,但几个月后闹分家,是因为有一个叫老果的知青。俗话说人多了抢饭,猪多了抢食。我们在庄稼地里干一天农活,收工后又累又饿,有时累得浑身酸痛路都懒得走,只想躺炕上歇着,马上吃到现成的饭菜。可收工回来后,盆朝天碗朝地,冷锅冷灶,缸里没水,灶前无柴,无可奈何,都躺炕上等着行吗?得有人去挑水、有人去背柴、有人烧大灶、有人去合棒子面贴饼子熬粥熬白菜,熬白菜就是在锅里水煮白菜加点盐,锅沿上贴一圈玉面饼子一锅熟。半小时后盼望已久的饭菜出锅,谁都想自己多吃点吃饱了。老果人高马大,吃得比谁都多,就那刚出锅滚烫热粥,你这里两碗没吃完,老果三碗喝进去了 ,你这里刚吃三个大饼子,老果那里把五个饼子吃没了,他也不怕烫,吃得快吃得多,为此让众人忌妒。最终起纷争散伙的,到不是光因老果肚子大吃得多,是因老果办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                                                       那时公社号召各村社员坚持天天读,每天早上出工前,社员们先去小学校学习毛主席语录或念报纸。队长安排我们四个知青去三人学习,留下一人在家做早饭。其实我们都愿去学习,留下做饭多累人,可巧,老果自愿提出做饭,两全其美了。天天读也就半个多小时,由书记或队长读报或念主席语录,众人在下边听。有一天,同屋住的知青小李在天天读时肚子疼要拉稀,读报还未散场他提前回屋,发现大门闩着,一阵阵烙饼的香味飘出来。心想老果做饭还闩门干啥,叫开门后香味更浓,却没发现有大烙饼,问老果“烙饼放哪了 ?”老果支支悟悟,小李马上明白了,他主动要求留家做饭,就为偷偷烙出一张油盐饼,自己偷偷吃掉,神不知鬼不觉,之后再给大家贴饼子熬粥。小李把此事跟我们一说,大家非常气愤,你老果能吃能喝,出一个人的粮食顶一个半人吃饭,这不公平到也罢了,你不该每天再偷着烙一张油盐饼,猫在屋里吃独食。我们每人每月只供二两豆油几斤白面,可怜巴巴的一点细粮都啥不得吃,怪不得最近油和白面总见少。不能跟他一块儿过了!分家!分家!事情反映到生产队长,队长过来调解,无效,只好请房东把厢房腾出来,队长说 ,这回你们两人一拨儿,各自……我们一听,没人愿意和老果一拨儿,我们宁可三人一拨儿,没人同意和老果搭伙。就这么分家完成,老果另起炉灶。

         自己的小屋

     分开过以后,我们三人合伙同吃同住,白日里照常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收工后大家齐动手,依旧是贴饼子熬粥或贴饼子熬白菜一锅熟。就这么我们和睦相处至第二年春天。

   早春的时节,池塘的薄冰还未全部融化,人们还未脱去棉衣,大田里没什么农活。生产队开始操持给知青们建房。国家给知青发放的安家费还有剩余,用来买房檩、买房基石,其它盖房所用材料生产队解决,脱土坯垒墙,秫秸把子盖顶,顶上抹泥铺稻草,放树打窗户门,由我和二队一知青两个半拉子木匠穷对付上了。不到一个月,一排小屋建成,每人分享一间,各过个的日子。我和大刘依旧合伙,谁收工回来早谁做饭,轮流挑水,我们从未因吃粮多少、该谁做家务起过纷争红过脸。

      冬季来临,单人住一间小屋太冷了,晚上钻被窝里象进冰窖,茶缸的水、脸盆的水、缸中的水全部冻成冰,毛巾冻成冰棍搭在绳上摘不下来。我和大刘为避寒所兴搬入四队知青大东的独间小屋。大东欢迎我们的到来,就为天气寒冷人多挤在一起睡觉相依取暖。大东这个人更怕冷,他睡热炕头,他盖的那床棉被,都说是亲妈做的,又大又厚又沉重,这还不算,睡觉时被窝上面再盖上所有的棉衣棉裤,脚底下再压上一个包袱,每天夜晚他把头缩进被窝内蒙头盖脸入睡,天天如此。大刘我俩见此情景,就开他的玩笑,我们说他不讲卫生,说他“私心”太大,被窝里放屁可以独吞。当然大东这个有名的抬杠能手是不服气的,立刻反唇相讥,嘲笑我俩更不讲卫生,说我们灶前的炊帚疙瘩太破,说我们的饭盆太脏,又说我们的箭杆锅盖不但破还漏气。这一下子可叫大刘我俩抓住话柄,马上反击大东:你那里可是固定不漏气,放屁独吞,一点气也别让他漏出来,吃独的!对!吃独的!一阵长时间的大笑,把大东的反驳淹没了,我俩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谁也没听见大东在嘟囔些什么。不过,从大东那不服气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正蓄意反攻。果不出所料,炮口对准了大刘。他大声疾呼,说大刘是虱子包,是知青中最不卫生的典范,曾经有人在你内衣上逮住过38个虱子!这一炮打得凶狠,有名有姓,有理有据,我也哑口无言了。只见大刘摇㨪着大脑袋,从容不迫地搬出他那套“大众化”的理论,慢条斯理地质问大东:你先说说,咱们庄上的人谁没有虱子?啊!从村干部到普通社员,男女老少都算上,挨着个数!只见大刘拉着长音,理所当然地做出总结:即然贫下中农、广大人民群众都生虱子,咱们有几个虱子嘛,就不足为奇了,大东我告诉你,这叫大众化!你没生虱子,你就是搞了特殊,你脱离了人民群众!

     好一个自我觧嘲的“ 大众化”,大东这时也顾不得屋里冷,两只胳膊都伸出了被窝比划着,讽刺着:大家看看,啊!一个裤裆里生满虱子的人,还冠冕堂皇找歪词儿,脸皮太厚哇!

      就这样,我们在自己的知青小屋中,在欢声笑语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黎明。    

                解馋

     收秋以后,社员们开始分粮,其中白马牙玉米占一半,其余为杂交高粱和小麦,还有十多斤黄豆等。因是原粮,经过破皮加工后,出百分之十几的麸子和高梁糠。这些麸子糠和一口袋 一口袋全年的粮食码放在小屋,显得那一间小屋更狭窄,装在口袋里的粮食又怕被耗子嗑,得想办法处理一下。有一天,大东、小李二人 找我,打算赶集,把磨粮食产生的麸子糠卖掉,因小屋太窄没地方放,更惹不起那些神出鬼没的耗子。我们一拍即合,选集日去窝洛沽。

    窝洛沽离庄约20里,穿庄走小路也有十七八里,没有自行车,得背着那八九十斤麸糠步行,三个人每人背二十多斤。好在那时我们都是十八九岁,有力气,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了。窝洛沽街里集市人烟稠密,赶集的人磨肩接踵,卖菜卖瓜卖果卖鸡蛋、卖鞋卖袜卖油卖面卖旱烟、卖小吃卖农具卖柳编的等等,各种农副土特产品聚全。第一次来到这里的集市,好热闹好繁华呀。我们迫不急待放下肩头重物,又发愁去哪里卖呢?真是有人卖就有人买,马上来了买主,他看出了我们三个是知青,出口给价,我们哪知道行情,他说不糊弄你们,市场就这价。于是成交,找人借秤见数,我们收到了两块多钱,如释重负,两手轻松逛集市。

     很快晌午了,手攥着卖糠钱一分也没舍得花,肚皮早饿了,大东建议找个饭馆吃点饭。

       那宽宽的还乡河在窝洛沽东边缓缓地流淌,东西走向的洋灰栏杆大桥很是壮观,横跨其上,桥下水流形成漩涡。桥西路南有一家饭馆,我们三个拾阶而上。宽敞明亮的饭厅内好清静,大晌午饭口时分,算上我们三位不足十个饭客,看来老乡们手头紧,没人舍得下馆子。管那些干吗,找一空桌先坐凳上,解解乏。我们点了三个炒菜,“熘肝尖”、“熘大肠”、“熘三样”。小李提议咱们也得喝点酒啊。其实我们谁也不会喝酒,白酒不行来瓶色儿酒吧,正好有“竹叶青”买一瓶。时间很快酒和菜上齐,满满登登三大盘子热汽腾腾的菜,哎呀!香气扑鼻,泌人心肺,长这么大第一次与同学下馆子吃这么高挡的美食,尤其那爆火熘大肠,颜色焦黄,晶莹剔透,嚼在嘴里外酥里嫩,满口流油,香!真香!太香了!大东、小李我们三人赞不绝口。难怪呀,吃了二三年杂交高粱玉米饼子老咸菜,偶尔水煮白菜加点酱油还被老乡羡慕,肚里没油水空空如也,吃上一顿这么肥美爽口的佳肴,还有名酒佐餐,真是解馋,太解馋了!每人吃了一大海碗白米饭。白米饭也是希罕之物,下乡快三年第一次品尝,每个米粒似乎油汪汪,滑溜溜,入口后饭香遼绕。怎这么快就吃没了?还有么?都吃饱了?没有哇,再上这么多还能吃下。唉!囊中羞涩呀,结帐吧。没看见吗,满街筒子的赶集人,下馆子的寥寥无几,咱们也算是大吃大喝,把卖糠钱全部花光,奢侈潇洒走一回呀!有人问你们下回饭馆花了多少钱?我只记得每个菜两毛五。別小瞧两毛五,那可是一个头等劳力,劳动一天的工值。

               叶子秋

    在庄稼地里,通常有麦秋、蔴秋和大秋,我下乡插队的那个地方,在麦秋和蔴秋之间还有一个叶子秋。庄里有2000多亩耕地,除去种植小麦、玉米、黄豆、棉花、白薯之外,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种植高粱。高粱的粮食产量并不高,但它还有另外一项收获,每年9月初,趁高粱叶未脱落的翠绿之时,社员们下地打髙粱叶,只保留上稍三四片叶,以下全部打掉,装车运往场上晾晒,晒干后当作牲口饲料。近千亩的大高粱打下的叶子实在是太多了,麦场上晾晒不开,学校的操场、大车道、土路上和沟渠旁全是摊开晾晒的高粱叶,简直是到了高粱叶王国。有老人、妇女头顶草帽,手持杈子或棍棒不停地翻动。待两三天后,叶子晾干开始打梱,上垛,苫盖。之后又有大车小辆源源不断地从田地里拉来新叶子继续晾晒。贮存的叶子可以当作精软饲料喂牲畜,多余的干叶子打梱弄到集市上出售,也是社员的一项收入。庄里人把这二十天紧张繁忙的劳动叫“叶子秋”。

     下地打叶子,说是不累,老年人,妇女和半大孩子都可以干,可我觉得,那也不是一件好干的活。下乡插队的头一年就参加了这项工作。1969年的夏异常的热,别看都9月份了,钻进密不透风的高粱地,头上有火毒的太阳晒,脚底下是热腾腾的湿气蒸,还没干活汗水即淌下来,一会儿功夫小褂就溻在了身上。高粱叶子同玉米叶子一样,带有毛边,象小锯齿,划在胳膊腿上,脸上脖子上就是红道道,被汗水浸过难受至极。最叫人难受的是叶子上寄生的腻虫,有多个品种,呈叶绿色的、灰白色的、黑紫色还有红褐色的,芝麻粒大小,吃得滚圆,密密麻麻排列在高粱叶的背面。打叶子时弄得你双手又黏又滑又花色,一攥拳五指粘在一起。或是腻虫与高粱花子往下落,落在头脸上,落在脖颈里,那个难受劲儿,那种滋味儿,你不亲身经历,永远也感觉不到。

    高粱地里,确实有那种好吃的吸引人的大荏头,它们长在个别的高粱上,灰白色小棒锤状,略带甜味。还有的高粱不长穗子,秸秆特别甜,就是孩子们最爱嚼的甜杆儿。可我没功夫去弄啊,那时我已是一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怎奈打叶速度不如一农村小姑娘,更不如一妇女。我们每人占两垄高粱,大家同时开工,我总是被落在后边,心里着急呀,哪里还有心思吃荏头嚼甜杆儿,更顾不得脖梗上后背里爬满了腻虫,得奋劲努力追赶,生怕落下太远遭人笑话。

     常言道,没有吃不了的苦,我和几个知青插友,硬是在高粱地里挺了半个月,跟随社员们一起,让近千亩大高粱变成“光杆司令”。

    大秋前的高粱打掉叶子,利于通风透光,果实早熟。收割后的高粱杆儿上没有烂叶子,笔挺一根棍儿,是农村盖房扎把子,扎顶棚、夹寨子、夹玉米仓上好的材料。经过“燎败”(用小火把高粱杆儿上的枯叶儿烧掉)的高粱杆儿,在集市上可卖出好价钱。叶子秋,真是一举两得哟。

         迷糊儿队长

     我所在的第三生产小队,那年新当选了一名生产队长, 人称“老迷”,为什么被人叫老迷?说来好笑。

       老迷是我们生产队一名普通社员,不足40岁,中等身材,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不论是在生产队干农活,或出差海河工地挖土方抬大筐都是把硬手。老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从小就有嗜睡的毛病,天生的爱打盹,耷拉着眼皮总是一脸睡不醒的样子,管他是在田间地头,房前屋下,只要有空闲时间,往凳上一坐,或往地上一蹲,或往墙根儿一靠,脑袋往下一垂,鼾声大作。社员们都知道他有爱睡的毛病,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因其总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为此大伙送他一个外号“老迷”。那时村里没有电,生产队利用一早一晚进行雷打不动的“天天读”或开社员会,摸黑点上一盏煤油灯,在小学校或在饲养站房间,由队长在灯下念主席语录或读报纸,下边黑灯影里的社员说是认真听课,天天有打呼噜的。也难怪,劳累一天的社员晚上开会打盹不足为奇。领导听见厉声问,“这是谁呀?”黑灯影中有人回答,“老迷。”领导便心知肚明不作声,即便是别人打呼噜,有老迷顶缸当挡箭牌, 领导也不去追究。老迷是复员军人,据说在部队当得是电话兵, 有一次军事演练,任务是在野外两地之间埋电线杆挂电线,建立通迅系统,别人挖好土坑,坑里竖着电杆让老迷扶着,别人开始埋土。就这么个空老迷睡着了,把电杆扶倒,自己也倒地但 没受伤,挨了领导批评。复员后回到家乡,参加生产队劳动。有一次赶集买猪崽,骑自行车后边驮着两只大筐,路上骑着车子睡着了,车把一歪,一下子载到路沟里。还有一次是在家里,晌午该吃午饭了,老迷说出去解个手就回来,他老婆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心说掉进茅坑了?去茅厕一看,嘿!老迷蹲在屎坑上睡着了。气得老婆一手指杵在老迷脑门上,把老迷杵了个张不愣。

     老迷虽有贪睡的毛病,但人品忠厚,干活实在,人缘很好又是党员,后来被大家选为生产小队长。当官儿了,老迷努力克服自己爱睡觉的毛病,闲暇之时,板了又板,凡开社员会,歇地头烟儿,他怕打瞌睡闹笑话,就使劲儿抽旱烟,一根接一根地提精神。可抽烟也有打盹失手之时,每逢那烟头儿烫了大腿,烟屁烧疼了手指,是他最精神的时候,在大伙儿的哈哈笑声中睡意全无,沮丧着大脸发话:“啊!啊!笑什么?啊!有什么好笑的,开工了!开工了!”

     其实我们都愿意跟老迷队长下地劳动,队里社员也是如此,因为跟着他干活,中途休息时间往往长些。参加过庄稼地劳动的人都知道,工作约两小时,或完成几亩地的除草等来到垄头,社员们都要歇地头烟。老迷队长也是如此,每逢地歇头烟儿时他都要迷上一觉,睡多长时间没标准,反正队长不发话谁也不主动拿工具开始干活儿,有时他这一觉就睡到收工。庙里的和生产队的工,活计干多干少,地亩完成如何有老迷队长顶着,大家打着哈哈收工了。

     我们几个下乡知青曾借住老迷的闲置房,吃住都在那个小屋。庄里的年轻人空闲之时爱到我们那里坐坐,或说笑,或理发,或下棋,也包括老迷队长在内。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外边骄阳似火,我们几个知青饭后躺在炕上歇晌觉,迷队长突然进来,大着嗓门儿喊:“啊!啊!都醒醒,都醒醒!该下地了!”说完他就摸出旱烟卷好,点火抽上。也是常到我们这里待熟了,还和往常一样,顺势往行里卷上一侧歪,把那抽了半截的烟屁一扔,马上鼾声如雷。我们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还下什么地呀,陪着迷队长一块睡吧。

          老果 

    自那次老果偷吃油盐大烙饼一事被 发现后,再没知青愿意继续和他搭伙过日子,经队长同意从我们这四人集体中分离出去,独自一人猫在小厢屋自做自吃,自娱自乐,也从来没人到他那里串门。老乡们都知晓了此事,背后议论纷纷。老果可能也觉得不大光彩,整天闷闷不乐,蔫头耷脑,木讷地跟着社员们下地、收工、做饭、再下地,日复一日。

   后来,我发现  老果变了,改过迁善变得振作起来,下地队长分配农活,他专拣重活干,象掏大粪起猪圈等又脏又累的活他主动要求去,扶耠子犁地点种等技术活,我们几个同学谁也不会时,他抢先学会,可以独挡一面。拔麦子拔麻拔棉花,是农村三大累农活,他可以和村里头等壮劳力并驾齐驱,受到大家的称赞,工分也提到最高等级,比我们几位遥遥领先。还有一点也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出勤率高,他整年的不回唐山老家,即使是过年,也只是回家几天便匆匆返回,所以他全年挣工分最多。人言浪子回头金不换,三年来老果已成长为队里不多的几条硬汉,几乎掌握了全部农活技巧,常常带领一拨儿人去完成某项田间作业。后来,他被评为全公社优秀知青,在全公社社员大会上被领导表扬,再后来被庄里被公社推荐,去河北农技学校上中专深造。

     自他上学后跟我们没了联系,1976年初有知青在唐山和他碰见,说老果已毕业,正在荷花坑兽医站实习。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有同学传来老果在家里居住震亡的消息,这让我们曾在一个大锅抡饭勺,同一小队劳动的几个知青人唏嘘不已,一个未来的科技工程师或兽医师,就这么毁于大地震的一瞬间。

                感悟

    如今,那些曾经战天斗地,风雨兼程,努力接受再教育的知青们已经老了。几十载蹉跎岁月的风雨,他们学会用革命浪漫的情怀去回忆过去,回忆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亲身经历,虽然其间充满苦涩和艰辛,用汗水泪水浇灌,但他们顽强拼搏,坚韧不屈,度过那段难忘的岁月。青春是无悔吗?是回味,回味曾经离别无言的伤感,回味简约而又厚重的知青精神。知青,一个崭新的名词,一部独特的历史,可以说空前绝后。有好多名知青作家如叶辛、梁晓声等创作出反应知青生活的作品。知青历史,可以当作一部警示后人的教科书,让后人评说,作出明鉴。

     当年的知青已经老了,迈入古稀。我们欣逢盛世,我们有不多的养老金,让我们在美丽的夕阳中,拥抱幸福生活,拥抱健康,颐养天年。

          壬寅年丁未月

图片

惊魂一瞥           

文/何学兰

去年立冬那天,我们中学的同班同学小聚。虽然天气渐冷,路边和山底下的红叶比比皆是,给我们边玩边赏红叶增加了乐趣。
下午风渐大,有四五级,将湖面刮得波涛汹涌,连照相都要抻着帽子,生怕被风刮跑。我打趣说,今天的河边犹如海边啊!河水冲击的“哗哗“声真如浪头冲击着海岸,一时竟不知身在何方。
同学们照完相,往下一个目标走去。我由于腿脚不便,自然压后阵。正走着,忽然看到离我不远处有母子俩正在欣赏水面涌动的阵阵波澜。关键是那母子待的地方很危险。水塘边有护栏,中间约一米宽没有,五六级木质台阶直通水面。孩子的妈妈站在最上边的台阶,一边录像一边大喊:“真壮观!”小男孩大概三四岁,就站在离水面最近的一个台阶上欢呼雀跃,情况十分危急!我的血压起码飙升到了二百。人命关天啊!
我轻轻走到小男孩妈妈的身边,用手势引起她的注意,然后用手指了指小男孩儿。孩子的妈妈这才从我焦急的眼神中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走下几个台阶,从后面抓住小男孩的羽绒服,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将小男孩提到了上边。小男孩儿正玩在兴头上,手脚乱蹬,大声喊叫,我真怕羽绒服扣子脱落,小男孩会落入水中。
还好,有惊无险!看到小男孩安全了,我的脾气上来了,大声呵斥小男孩的妈妈:“你不知道危险吗?将最危险的地方让小孩子待着,连个护栏都没有,你咋想的?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你要是我女儿,我肯定甩你几巴掌!”小男孩儿的妈妈连连道谢。我还觉得愤愤不平,这叫啥事儿啊!
惊魂一瞥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当时的情景总会萦绕在脑海,真为小男孩感到后怕,也为男孩儿妈妈抓住孩子时,羽绒服扣子订得很结实而庆幸。   

图片

我与车祸擦肩而过

文/吴秀华

我于1971年从下乡的昌黎县抽回城里。到唐山钢铁公司工作。当了一名汽车电工。那时,老百姓的口头语是:听诊器,方向盘……是大家非常羡慕的工作。汽车电工更是一枝独秀!我倍加珍惜!千方百计要干好。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并买书自学。不但要学会修汽车电器,我还要学会开车。一次我修好起动机(马达)我就发动了汽车。检验起动机是否修好?当时我没有掌握开车技术,汽车突然向前冲去!前面就是一堵墙,我手忙脚乱!在千钧一发之际,我踩了刹车,汽车嘎然停住。车头与墙还不到一毫米的距离。我的脸已经吓白了!心砰砰跳!还好,避免了一场车祸。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驾校。我没有学会开车深感遗憾!                        

图片

躲过了食物中毒

文/王秋华

1975年,我正在卫校上学,一天晚上,学校给学生改善伙食,每人一份小驴肉。那个年月有肉吃,特别是驴肉,馋虫子早在肚子里蠕动了。打饭窗口排起了长龙。
那天,我有事过了开饭的时间,我去打饭时,连驴肉汤都没有了。食堂师傅给我单做了韭菜炒鸡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打嗝都韭菜炒鸡蛋味!
到了晚上十点,同学们就出现食物中毒症状,上吐下泻。厕所不够用了,有的同学只好在小树林或宿舍前后方便。由于大多数学生出现了明显的食物中毒症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纷纷来到学生宿舍看望病号,把脱水严重的同学及时送到了医院治疗。我幸运的是,因为饭晚没吃到小驴肉,与这次全校性的驴肉中毒事件擦肩而过,一夜没睡,成了临时护士照顾病号。   
这件事引起了市卫生局和卫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卫生学校出现大范围的食物中毒,成了当时一大焦点。食堂炊事班受到了批评,表示一定把好饮食健康关。
图片

图片

唐山知青诗社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