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炎锠 | 趣说“马詠斋”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8-07 发布于江苏

文/江苏常熟  李炎锠

图片

作者

【虞说春话】马詠斋是家乡响当当的老字号,小时候必去那里买熟食,印象最深的是贰角钱一包肉松,移居南京后还常回来买叫花鸡。所有插图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意。


图片

一、“吃星”发家

      1860年(清咸丰10年)在常熟古里南塘一户姓马的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成为江南熏腊业名家,赫赫有名的“马詠斋”的创始人马詠梅。

图片

     南塘地方不大,却小有名气。因为这一带青山绿水,翠竹林立,桑园在望,风景独好,而更为诱人的是这里有座“铁琴铜剑楼”。这是清代中叶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仅宋刻本就有160余种。马泳梅的家,就在“铁琴铜剑楼”的斜对门。

     马家原属小康,马詠梅早年随父经营南北货店。但他嗜吃,父死之后,更加吃喝无度,不事生产,乡里人称他为“吃星”。

图片

      常言道“坐吃山空”,家道很快败落。于是这位“吃星”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他先让妻子炒制糕片,提篮沿街叫卖,苦度光阴。后来,经一位名人指点:要他在“吃”字上做做文章。这位名人就是马家的邻里,“铁琴铜剑楼”的第四代主,民国初年当选为众议员的瞿良士。

     马詠梅是个聪明人,经瞿良士一指点,恍然大悟。他好吃,也擅长烹饪技术,从吃中倒也悟出了一套“吃功”来。

图片

      从此,他就在“吃”字上下苦功。开始他本钱小,先经营些红烩块鸡、卤蛋之类的熟食,提只篮子,穿街走巷,出入茶坊酒馆叫卖兜售。他烧制的食品,风味有特色,色、香、味俱佳,服务态度又好,故生意不错。人们还将他烧煮的食品都冠于“马”字,一时“马鸡”“马肉”“马蛋”远近闻名。

      马詠梅经营的熟食生意越做越大,但他觉得仅局限于古里这个小镇,就没有发展的余地,故很想到常熟城里去设摊开店。

图片

      苦于城里无亲无眷,一时很难开张,于是他就又去找瞿良士相商。瞿良士先生是个热心人,答应帮他到城里去想想办法。后来在瞿先生的帮助下终于租到北寺心临街的半间店面。

      1908年(光绪34年),马詠梅高高兴兴地带着妻子儿女和徒弟沈永之四人进城。不久,一爿新的“马詠记”熟食店开张了。为了开市大吉,在城里打开局面,马詠梅在食品烹制上更精心研究,下足功夫。

图片

      一时间“马”字号的熏腊食品受到了常熟城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生意越做越活。过了一年,马詠梅感到小小的半间店面显得窄小不够用了。于是,就在寺前街上买了一所房屋,迁入新址,前面做店堂,后面设作坊,从此就有了理想的经营场所。再加上“马詠梅”招牌是瞿良士所题,“马詠斋”熏腊店的名气就越来越响,不久誉满江南。

图片

二、师徒之争

      正当“马詠斋”的营业日趋兴旺的时候,突然在斜对门开出了一爿名为“老詠斋”新的熟食店、它经营的熟食和“马泳斋”一样,也是肉松、酱鸡,酱肉、燻鸟、野鸡脯等,这明显是要和“马詠斋”唱“对台戏”。而更使人气恼的是,“老詠斋”的主持人竟是马詠梅的得意门徒沈永之。

图片

     沈永之从小在马家学艺,聪明伶俐,手脚勤快,善于应酬,很得马詠梅欢心,后来又认了马詠梅为寄爹。于是,马泳梅就不再把他当作外人,把全套烹饪技术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常熟开店他也是非马氏血统的唯一徒弟。但他后来怎么会背信弃义,“跳槽”出去和师父作对呢?原来“马詠斋”自瞿良士亲题店名后,在熏腊业中独树一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引起了某些人的眼红。

图片

     特别是城里有个和瞿良士有芥蒂的绅士从中挑拨、插手,竭力怂恿其徒弟跳槽,并借给他资本,代他租借房子,而且又故意将店面做在“马詠斋”的斜对面,在店名上也煞费苦心地起了个“老詠斋”,意思是比“马詠斋”还要正宗。

       “老詠斋”的开张,气得马詠梅病倒了。但他毕竟是“沙场老手”,并没有被压倒。病好后,决心要与“老詠斋”决一雌雄。

     他先从食品的质量入手。“马詠斋”的熏腊食品本已形成一整套科学而严格的烹调工艺。在此基础上,他更精益求精。

图片

      如在选料上,鸡要选鹿苑、西旸、福山的“三黄鸡”,绝不用瘦小的南乡鸡,鸡的体重一般要在三斤半到四斤左右,而且体型要长,这样的鸡酱出来外型美观,肉头鲜嫩,又“斩”得出料。

     酱肉,要选用梅山猪,皮质细薄,精肉层厚,不用苏北猪。

      熏蛋,规定一定用鸭蛋,而且个个均匀,以生出十天至半个月为佳,过早过迟均不选用。

图片

叫化鸡

      野味,只进野鸡、野兔、鹁鸪、竹鸡、麻雀等“细类”,其余属“粗类”的概不进门。

      在调料方面也极其讲究,选用纯菜油,上好香料,洁白如面的白糖,上有六套头酱油或冰油。仅香料一项就有丁香、桂皮、玉果、白芨、比谷、茴香等十余种。在置料时,又要求合理适量,使人闻了香而不俗。

图片

五香大排

      在熟食的烧煮上,他更为讲究。如烧肉类,要先用文火煮得酥烂,并分几次加入调料,把它自身的鲜味“吊”出来,再用“裹汁法”精制。这样烧出来的鸡,肥嫩香酥,入口即化;肉则肥而不腻,口中酥糯,喷香扑鼻,味鲜爽口。在烧酱蛋时,更是不厌其烦地将煮好的蛋剥壳,然后用针在蛋上深刺小孔,使卤汁浸入蛋黄中去,使整只蛋味道就特别鲜美。

图片

五香熏鱼

     烧野味,他也摸索出了新的一套烧法:如野鸡脯,要用重油爆透,做成重香红烩;对鸟类则先用重油爆透,然后佐以香料燻烧;做熏鱼则先要达到皮焦肉不枯,油多汁不腻。由于在食品制作上精益求精,质量把住了关,又加上“马詠斋”在1921年12月19日在江苏省第二次地方产品展览会上得过奖,早已名声在外,而且它的产品有“飞马”注册商标,这已比“老詠斋”胜了一筹。

图片

黄金爊锅油鸡

     与此同时,他又针对当时在社会上不大讲究卫生这一弱点,在店内大抓食品卫生,在作坊里从挑、拣、洗、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专人负责,把住卫生关,从不让病禽坏蛋进店,也不让变质食品上柜。门面上出售的熟食,都用纱窗纱罩,使吃客放心。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好,竞争能力也越来越强。而“老詠斋”主持人沈某虽是从“马詠斋”出来的,并掌握了一套“马”食诀窍,又有绅士做后台,但因种种原因,信誉大为不佳,店内营业也逐渐下降。

图片

     真是祸不单行,那年夏天,常熟城里发生瘟疫,沈某染上瘟病,一命呜呼!“老詠斋”也从此一蹶不振,只好出让他人,更名为“九华斋”。

图片

三、肉松之“战”

      “师徒之争”结束不久,“马詠斋”又面临一场新的严竣挑战。

     1922年,太仓倪鸿顺来到常熟开设肉松店,店铺设在与“马詠斋”相近的周桥头。

     肉松,是“马詠斋”的拳头产品,倪鸿顺来常熟开肉松店明摆着是冲着“马詠斋”来的。

图片

      太仓倪鸿顺的肉松,名气很大,191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过金质奖章。这次来常熟,准备充分,实力雄厚,仅开店的各种用具就满满装了两大船。特别是在开张那天的酒宴上,有个姓陆的师傅竟口出狂言:“不打败马詠斋,决不回太仓!”这对近在咫尺的“马詠斋”,确是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

      这时,主持“马詠斋”店务的是马詠梅的儿子马骥良。他血气方刚生性好强,但做事从不鲁莽,还善于思考、谋略。

图片

太仓肉松

     对于“倪鸿顺”的挑战。他先作了周密的冷静分析:“倪鸿顺”的肉松能在巴拿马获得金奖,这说明了它的质量确实过硬。从中国到巴拿马,相隔万里重洋,乘海轮要一个多月。如果是“马詠斋”的肉松去参展,不等展出,早已发霉变质。因此,要战胜“倪鸿顺”,必须对它的肉松进行仔细分析,研究一番。于是,他亲自到“倪鸿顺”去买了一斤肉松请几位老师傅品尝,还和自己店里的肉松作分析、比较。

图片

      这样一尝一比,两家肉松的特点就显出来了:“倪鸿顺”的肉松调料轻、含脂低、色泽淡黄,绒头又长;吃起来干而老,可以较长时间贮藏。而“马詠斋"的肉松是重色,重味,口味肥鲜适中,但湿度和脂肪质地偏高,不能长时间保存。

      大家一起经过研究,决定来个取长补短,商量了一种肉松制作的新工艺:“大汤吊,紧汤收,裹汁捶,重火熬,文火炒。”

图片

      经过了反复试验,一种新型的“飞马”牌肉松终于做成了。这种肉松色泽黄亮,纤维呈长绒状,入口鲜肥,不腻而又有回味,并能较长时间贮藏。于是,马骥良又大做广告,让营业员在店堂内广作介绍,“马家新肉松”一时风行虞城。

      但马骥良并不满足这次初战获胜,不久又推出了“鸡松”这一特有的名牌食品。这样,不但在肉松的质量上超过了“倪鸿顺”,而且在品种上又占了上风。

图片

      “倪鸿顺”的老板眼见生意不好维持不去,只得托人找马骥良说项,把在常熟的全部生财和半成品卖给“马詠斋”,然后雇了一只小船悄悄回太仓去了。上船时,老板突然发现少了一位熬爆师傅。原来,他是直塘人,在常熟竞争失败后觉得无颜回太仓,就流落虞城。这事被马骥良知道后,就立即千方百计将他找来,并好言劝慰,重金雇佣,后来成了“马詠斋”的一根台柱子。

图片

四、誉驰苏沪

      时值1931年。“马詠斋”经过“师徒之争”“肉松之战”两场硬碰硬的激烈竞争之后,不仅在常熟立稳了脚跟,而且经营业务大大发展,成了常熟城里首屈一指的熟食店。

     但是,马骥良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正计划着向外拓展,而第一目标是苏州。

图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乃游览胜地。自古以来玩总是和吃连在一起,游客就是吃客,能在苏州开爿分店一定生意兴隆。可在苏州,马家并无任何关系。他正在为此发愁时,机会却来了,有一位叫孙永清的专来拜访。

     孙永清系无锡人氏,原在苏州一家野味食品店工作,是位行家。他早就闻名“马詠斋”熏腊店的名气,他到常熟来,先在寺前街一家旅馆里住下,然后来到“马詠斋”作秘密侦察。

图片

     只见店堂内熏腊食品琳琅满目,色、香、味、形样样俱佳,尤其是卫生工作做得特别好,店员们白衣白帽十分干净。他先找一位伙计聊天,对马家的经营情况作了详细了解,从中得知马氏有在苏州开设分店的设想,很是高兴。于是,又买了些熏腊野味,沽酒带到旅店仔细品尝,不觉连连称好,拍手叫绝。于是第二天就去找马骥良共商苏州开设分店之事。

图片

      一个有心,一个有意,自然一拍即合。马骥良听孙永清的谈吐知道是个行家,又见他老成稳重,当然就答应,并请他负责开设苏州分店的全部筹备工作。孙永清也很爽快,回苏州后就辞职另就,专心筹办“马詠斋”分店事务。他很快在观前街大成坊口闹市区找到店面,马骥良也立刻派去了王中铭、李绍基等五位老师傅,“马詠斋苏州分店”即时开张。

图片

     苏州当时有只吃响的卤菜老鸦肉,每到隆冬腊月,就吃客盈门。据说吃了老鸦肉就会“发禄”的。其实,老鸦肉属“粗类”食品。“马詠斋”的熏腊食品在苏州一上市,顿时使食客们口味一新。他们又根据顾客的需要,应着不同的时令,不断改进食品的烹调技艺。马氏的传统特色本是红烩食品,但其不断创新,在仲夏时节又制出了“三黄油鸡”,吃起来清爽可口,很合苏州食客的胃口。

图片

    一时间,马家熟食风靡姑苏,连苏州几家有名的熟食店如“杜山珍”“陆稿荐”等也不得不向“马詠斋”靠拢,向它学习增加花色品种。马氏苏州分店由于经营得法获得了很大的利润,而有远见的马骥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再生产,第二年(1932年)又在观前街的洙泗巷口开设“马詠斋苏州分店的分号”。

      苏州的局面打开了,马骥良的目标又转向上海。

图片

    不久,他在上海浙江中路172号开设了“马詠斋上海分店”(解放后迁至南京西路445号)。由于它制作独特,又成了上海滩上的一绝。

图片

五、贵客临门

      1947年10月19日下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寺前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突然从牌楼坊那里驶进两辆雪亮的小轿车。那时,这座小城里很难得看到这样漂亮的轿车,行人们纷纷让路,停步注目,还悄悄地在议论着。

      突然,两辆轿车在“马詠斋”门口停下。

图片

宋美龄

       “马詠斋”的小主人马钟奎连忙奔到店门口去迎接。车门打开,车上下来了两位形态庄重、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这时,后面车上走下一位中年男子,身穿绿色西服,雪白衬衫上结了一根玫瑰色领带,气宇轩昂,仪表不凡。他紧随着那两位妇女走进店堂。走在前的一位妇女道:“好香啊!”另一位妇女道:“嗯,这爿店很干净!”看过之后,即走出来回到前一辆轿车里去了。那位男子俯着身对跟在后面的一位随员说了几句,也回到了后一辆车子里去了。

图片

宋氏三姐妹

     随员立即转身进店买了肉松、鸡松、野鸡脯等五六色食品,当场付了货款。马钟奎见他一个人拿不了,就上前帮忙送上车。

       “呜——”一声,两辆小车开走了,不少人上来打听这些贵客是谁?可马钟奎自己也不知道。

      第二天《琴报》一位顾记者专门来采访马钟奎,问他昨天下午有没有开着两辆小汽车的三位客人来店购货?

图片

孔令侃

      马钟奎就将昨天下午的事一一道来,记者笑道:“你可知道这些人是谁?”马钟奎摇摇头说:“不知道。”记者说:“恐怕说出来你要吓一跳,那两位妇女是孙夫人和蒋夫人;那位男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孔大公子孔令侃!”

       “啊!”马钟奎惊得瞠目结舌。

图片

     宋氏姐妹光临“马詠斋”,一时在常熟城里传为美谈,而该店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图片

谢谢阅读

前期回顾

图片

李炎锠 | 周作人的女性笔名(外二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