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风君 立秋,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节气。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 初秋天气仍然很热,养生要小心“秋老虎”。 民间素有“秋瓜坏肚”的民谚。 立秋后依然贪吃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腹泻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也会随之产生。 秋季是肠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应少食寒凉之物,以颐养胃气。 瓜类大多性寒,会削减脾胃功能,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 不论西瓜、香瓜还是甜瓜,都不能任性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自古以来,人们会在立秋前一日啃食新鲜果蔬,称为“啃秋”。 此时正值葡萄、桃子、石榴新鲜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 这些热性水果可以代替瓜类,秋季适当多吃。 古人云:“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入秋后,天气逐渐干燥,人也容易上火。 生姜属于热性,本就助长火气,更加不宜多食。 《神农本草经》认为,蜂蜜“益气补中,安五脏诸不足”。 集结了治病、强身两大功效,又味甘性平,最适合秋季服用。 蜂蜜早晚都可以喝,想要促进排便,那就早上起床后喝一杯; 想要安神助眠,那就晚上喝一杯。 空腹喝蜂蜜水容易导致腹泻,建议饭后1小时再饮用。 立秋过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逐渐好转。 很多人急着贴秋膘,想把夏天的亏空补回来。 史记上“贴秋膘”要因人而异,有些人“虚不受补”。 吃太多肉类及油腻重口味食物,反而会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黄帝内经》讲:“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五谷杂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秋每天坚持食用杂豆,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且豆类富含氨基酸,易于人体吸收,进补效果远胜过吃肉。 菊花既能补又能泄,全看搭配怎样的食材,激发不同的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清肝明目,“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立秋肝气旺、眼睛痛,视物模糊,头发指甲干、枯、脆。 喝这道菊花枸杞茶,补气血的同时还能清肝火。 人的精和血充足了,皮肤也会滋润一点,更有美容养颜的效果。 立秋想做好养生工作,山楂必不可少。 山楂味酸性温,归于脾、胃、肝经。 中医认为它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收敛止痢等功效。 薏米健脾利湿,荷叶能止渴生津。 干荷叶先煮水,再用煮好的水来熬粥,效果更佳。 秋季,正是养肺的好时节。 这个夏天的降水潮湿,脾的湿气积聚过多。 脾肺相通,肺里湿气过重就会咳、痰、喘。 雪梨酸甜多汁,味道清新可口。 能够帮助人们生津消食,润肺止咳,清热降火。 荸荠也是补肺高手,被北方人称为“江南人参”,南方人叫它“地下雪梨”。 银耳有生津润肺、滋阴养胃、化痰清肠等功效,是“平价燕窝”。 三种家常可见的食材,三管齐下,滋阴润肺。 《名医真言》中提到:“人有秋疾,三月难息。” 秋天精神不济,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气短、食少便溏等。 要想避免的情况,就要养气安神,宁心定志,切忌抑郁恼怒。 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气清肃,顺应秋季容平的气候特征。 在家也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不宜多吹空调 立秋养生,宜早卧早起。 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熬夜、过度劳累、喜食辛辣都会加重肺火。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较大。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偶尔出现短暂的回热,不仅难熬还非常伤身,民间称为“秋老虎”。 为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出门时,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 文末点个“在看”,儒风君好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