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岁后最好的活法,是这三句话

 专家视点 2022-08-07 发布于浙江
40岁的人生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人们常常把40岁作为上下半生的分割点。

这时候,你的生活似乎已经定型,有稳定的工作和家庭,但又不甘心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这时候,你看起来离生命的终点还很遥远,但体力、精神却不允许你像年轻时那样随心所欲;

这时候,你每天都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却又感觉自己不上不下,处处遭遇瓶颈……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曾经计划自己50岁退休,享受生活,到大学学习,弥补自己年轻时没有进大学的遗憾。

可是当他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想法突然发生了改变。

松浦弥太郎的父母对老年生活没有做什么准备,很多时候要靠孩子照顾,他们常常不知所措,和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抱歉啊,让你辛苦了。”

作为儿子,松浦弥太郎觉得对父母尽孝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父母心中却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

他这才发现,有一些老人,晚年依靠别人、接受他人的好意,哪怕是自己孩子的,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而自己也同样如此,有一天他老了,如果依靠女儿,也会心生愧疚;如果依赖社会,又会为给年轻人增加负担而感到内心不安。

为了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心境开阔、有价值感,他设想自己的70岁同样是人生巅峰,那时候,他应该身体健康、能自己照顾自己,乐观豁达,不是年轻人眼里的“老古董”。

想要达到这样的巅峰,就要把40岁作为新的起点,转变心态,重新出发,一步步迈向光辉的70岁。

40岁以后的人生,如何过得更有意义?

松浦弥太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在《给40岁崭新的开始》一书中给出了三个答案。

松浦弥太郎|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望过去,对过往的经历进行梳理,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感恩之心,学会放下一切,从头开始。”

生命是几十年,真正重要的选择,往往只有几次。

对你而言,哪一年你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

找一张纸,画下一道线,从20岁开始,一直画到你现在的年龄为止。

对照每一年,想一想当时你在哪里,做了什么,遇见了哪些人,把能想到的事都填到画好的位置中。

也许20岁的你第一次远离家乡,认识了后来交往几十年的好朋友;23岁的你,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

写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年份能想起很多事,有的年份则一片空白。

通过梳理年表,你会找到更多安全感和自信,不再质疑自己什么也没做,活得太失败。

另一方面,你也会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管是父母朋友,还是偶遇的陌生人。这些温暖的回忆将帮助你成为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

接下来,你就可以在这张年表中找到“感谢清单”、“道歉清单”等等,在这些清单里,你会看到对自己重要的事,以及需要放下的事。

当我们能客观看待并接受现在的自己,就为下半生的重新出发做好了准备。

“站在当下,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找到自己的无价之宝、努力提升自己。”

最近两年,很多人都把“活在当下”放在嘴边,怎样才是活在当下?书中提出三个要点。

一是舍弃消极想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不做这种事”、“我不知道”、“我现在很满足”。

人到中年,我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处世方式和喜好,遇到不想做的事就说“我不做这件事”,一旦说上瘾了,就等于把自己限制在固定的框架中,主动关闭了提升自己的通道,生活很难充实起来。

一个人变老,就是从斩断学习的念头开始的。

二是减轻行囊,找出真正重要的东西。

搬过家的人都知道,搬家最痛苦的不是搬,而是搬之前的打包整理,即便你觉得东西不多,也会找出一大堆平时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生命也是如此,如果说前半生是不断向外索取、什么都要试一下、什么都要拥有,那么后半生则是向内探索,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你可以列出自己需要的和不需要的,减少生活中的有形之物;

也可以在精神上给自己“减负”,比如舍弃一些看似很重要的人际关系。

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减少不必要的囤积,找到真正有价值之物,才能活得开心,活出自我。

三是努力培养气度,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于每个人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不同,一个人的起跑线可能是另一个人拼尽一生才能到达的终点线。

虽然人生的起点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气度,变得优雅又有智慧。

做到这一点,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把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事做好,慢慢学习暂时做不到的事。

同时,和更优秀的人做朋友,不断提升自我。

“放眼未来,规划今后30年的生活,让70岁也可以是人生巅峰。”

作者认为,40岁到70岁是一个人从中年走向老年的阶段。如果没有规划,过一天算一天,这30年很快就过去了。

到时候再后悔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想见的人没有见,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想要70岁达到另一座高峰,就需要提前制定计划,将虚无缥缈的未来转化成需要具体完成的事情。

像回顾过去一样,我们可以做一个未来30年的计划表,把30年分成几个时间段,想一想自己必须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再分别填入对应的年份中。

比如以10年为一个阶段,40岁到50岁之间准备做什么,50岁到60岁做什么,60岁到70岁做什么。

这样可以给自己提供清晰的目标,提高对生活的掌控感,降低不安与恐惧的情绪。

在这个阶段,不能忽略的有三件事,一是努力存钱,把钱花在刀刃上。

想想自己40岁、50岁、60岁时每个月有哪些开支,再考虑现在开始该如何节流,尽可能减少支出。想存足够的养老金。

二是在照顾父母时思考自己今后如何养老,能让我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有个心理准备,提前做好打算。

三是做个有用的人,思考如何做让更多的人开心的事。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他认为,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但是用倒计时的活法,用“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生命才能爆发出活力。

40岁,恰恰是“向死而生”的开始。

在《奇遇人生》里,主持人阿雅感慨自己的年龄,已经从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变成四十岁的人,同行的毛不易说:“不至于考虑这么多,四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

其实,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定期检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明白什么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就不会陷入迷茫,失去人生方向。

不论何时何地,积极拥抱生活,认真规划未来,不管是20岁,还是40岁,又或是70岁,都是当下最好的年纪。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