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77

 经方人生 2022-08-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7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02】

原文: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要吐,往往提示病邪在上,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治疗就应该因势利导,这种欲吐是好事情,千万不要攻下。如果积滞在肠,才可以用攻下。现在病邪在上,呕吐是祛邪外出的一种手段,如果用下法,损伤正气,会使得正虚邪陷。

原文: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面对呃逆和腹满的患者。我们应该要了解大小便情况。是下焦蓄水造成的腹满;还是饮食积滞造成的腹满。明确诊断后,或给予利小便,或给予通大便治疗。只要用通利的方法,腹满就可以消除,呃逆也能缓解。

这一段一般是针对实证而言。如果疾病到了后期而出现呃逆,多数属于脾肾衰败,治疗是不同的。

原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茱萸汤就是吴茱萸汤。呕吐胸满,就用吴茱萸汤治疗。我们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这样不全面。至少我们还需要辨一个寒热虚实,对吧?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散寒止呕的功效。历代文献认为,这一段所讲的呕吐,是胃气上逆,缘起于胃阳不足。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所以出现呕而胸满。吴茱萸作为最关键的药物,能温中散寒降逆,能治疗呕吐。再配伍生姜,生姜剂量大,用到六两,很大的剂量。重用生姜降逆止呕,也能散寒。胃虚水停,根本在于胃气虚,所以用了人参、大枣补脾益气。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这一段《伤寒论》也有。胃虚停饮,造成呕而胸满,如果夹带肝气上逆,肝气循经脉犯胃上冲,那么就会出现干呕、头痛、吐涎沫,治疗也是用吴茱萸汤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原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一段是对半夏泻心汤证的高度概括。半夏泻心汤证三联征:呕而肠鸣,心下痞。病邪乘虚而入内内结于胃,升降失常,所以心下痞。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脾失健运那就肠鸣,所以说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发病机制是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苦降辛开。人参、大枣、甘草养中气,半夏、干姜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清热。

原文: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学习这一段,必须像学习方剂一样去思考。干呕、热利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本方证是热邪内犯肠胃引起,出现下利和干呕,下利是重点,用黄芩汤清热和中,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如果没有呕吐,就不需要半夏生姜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和半夏泻心汤很相似。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治疗核心在胃而兼顾到肠;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的主证是下利,治疗核心在肠而兼顾到胃。

原文: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在《痰饮病篇》就有小半夏汤,原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水饮内停的呕吐用小半夏汤治疗。呕吐,谷不得下,呕吐厉害,吃不下,这是由胃中停水所致,用小半夏汤逐饮止呕。胃中水停,容易引起呕吐,小半夏汤效果顶好,但以呕吐、口不渴、心下痞为主证;如兼头眩、心悸,可加茯苓利水,那就成了小半夏加茯苓汤。其实经方中,很多具有止呕作用的方剂,都有半夏生姜,比如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