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收缩是任何一个大国在出现困难时都会选择的道路,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个项目能不能做,部分取决于国力,部分取决于收益。大多数时候大国选择退却,并非是力有不逮,而是感觉回报太少或者太慢,产出和投入完全不成正比,所以选择放弃,就好比说让美国入侵越南直到南越彻底清剿干净北越的力量,并不是不可以,而是美国人不想投资了,他们有了更好更经济的项目可以投资,所以抛弃杨文明等人。其实根子在效益上,而非实现上。小国正好相反,他们实现的能力没有或者够呛,但是他们的意志很坚决,所以能耗到大国觉得不划算为止。如果只有一个最要紧的目标,即便这个小国抵抗的很坚强,最后他们也会被吞并掉,这就看外部竞争环境和大国自身的意愿了,大国的意愿和外部环境也有关联,后者会影响前者的生成。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因为自由是有所有权的,也是排斥对立统一的,所以不可能达到全能的地步,即便有全能,也会存在着一个对立的全不能,进入到全不能范畴的自由就被全能剥夺了,所以任何具体的自由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都有限度。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选定了一个目标,就必然会带来对立着的影响,从结构上来说注定是有对立着的事务,任何最强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消灭自己的对立物,而且,就算完全消灭,如果耗尽了自己的元气,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化作春泥更护花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自由的有限性构成了国家主体施展自身欲求时的根本限度,所以国际政策的目标注定不是无限而是有限的,这个有限性是一个国家理性的进行国际交往的核心。日不落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便你在名义上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也不可能征服所有人;即便你征服了所有人,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会永远甘于屈居人下,一旦他成为主要的新兴国家的公敌,那么后起之秀总能找到解决他称霸的办法,这就像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一样,顾头不顾腚,总会有左支右绌的窘境的。不要试图把对手赶尽杀绝,或者让所有人一蹶不振,那样的后果很危险,因为你在断送所有人的希望,如果大家都没有希望了,那么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不,他们会通过非常手段重拾希望,至于怎么重拾希望,我认为不必多谈,懂的都懂。所以保持有限目标非常重要,也是真正务实的态度。那么,如何达到这种自在呢?我以为,这还是要从自身出发,不断革新资源再生产的思路,这个资源不是指单独的某一项资源,经济、军事、教育等,而是一个笼统的甚至抽象的说法,既要争外面的自由,又要整内在的自由,只有这两个自由相互调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才能接近“自在”的状态。 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问题,战略收缩不是因而是果,这种行为出现,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动机,但是一定跟对“自由”和“自在”的认识不够充分有关。自在之于国家的意义,就是减少不必要的负担,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怎样使自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上来,使得自由持久繁荣。保持住这一点,我相信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这个主体都是可以混的特别好的。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切忌自我感动。这不单单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就是对国际关系也是适用的,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肚子里的蛔虫,再精明的人都有预测错的时候,我们说有的人懂人,其实只是说他预测的成功概率要搞一点,而不是事事中靶标,句句入人心,自我感动的症结在于照搬自己的状态去分析他者的需求,将心比心变成了削足适履,僵化死板。自我感动也是战略收缩这一步悔棋招数的前奏,直到你自己醒悟过来,才明白原来投入那么多是那么的不值,因此你才会动了战略收缩的心思,如果再往前推一步,那就是对客体认识不清,导致主体判断失误,连带着导致主体实践失误,损失过多,直到被迫收缩。 从历史上看,一开始诉诸战略扩张的,一般都不是脑子非常迷糊,而是抱着投机性的试试看的赌徒心态做出来的。当然也有例外,把内在矛盾通过外部事件予以缓和与解决的,这种收缩的关键不在于外部判断的改变,而在于内部矛盾的解决与否。这种例子就是苏联出兵阿富汗,具体不再展开。我们主要研究美国和英国的例子更好。美国和英国对外开战在经典的老牌殖民时代,其实还和他们的内在政治结构有关,那就是纳税人与财政借款人之间的矛盾,后者为了使前者一直受控于其,所以希望他们永远还不起债,这样就必须让他们做一些回报远小于投入的事情,所以对外开展殖民战争就成了一个可行方案。美国这个原因更复杂一点,除了这个传统关系,还有他们对于无限目标的追求,即便是英国,最早也仅仅是满足于欧陆均势,而不奢望把所有人都制服,这个目标在前期也是可控的,英国后期为什么崩坏了呢?和他目标的无限性有着密切关系。你不能看不惯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那么任何一个后起之秀都得成为你的对手,搞得到最后美国独立战争,欧陆上的几乎所有殖民国家群殴英国,到了一战前更是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和日本结盟,既想搞法国,又想做俄国,后来又想整德国,自己也从旁观者和裁判降格为一个场上选手。这就是无限目标适得其反的结果。 对美国来说,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其实是和无声的资本扩张相伴随的,但是后者主要适用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盟友们,也就是日本和西欧,其他地方反而要激烈一点,究其原因,就是资本变现的条件不同。对于资本主义列强,只要把他们打趴下,美国很容易借助其市场经济和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来实现海外的资本积累掠夺,而在经济状态近乎殖民地的第三世界,这种便利的资本掠夺很难实现,所以原材料、战略位置等方面的价值就更重要,还要防止其他列强东山再起,所以他们试图切断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和位置的国家同欧日的联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至于说真正用于对付苏联的,其实非常少,主要矛盾还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你包括说冷战初期建立的第一岛链,这个难道和50年代海军菜的一批的苏联有关系?不是的,这是美国取代英国,接收英国在远东战略资产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但是英国一来身子骨虚,二来确实需要遏制莫斯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愣是吃了哑巴亏。 因此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资本积累效果好的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非外部,但是美国对于打击这些弱小国家的兴趣比剪日本欧洲羊毛积极性还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工复合体利益集团的膨胀。他们的膨胀其实和当年日本伪流动性危机的模式有相类似之处,但是这里主要是因为产业转移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造成的,唯有这种涉及机密的、且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才能重新提振市场共同体的流动性,因此在技术革命的民用产业出现之前,美国只能借此保证经济的一定流动性,因而不能把军工看做单纯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工具,其兴起也有其内在的经济理性逻辑。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军工行业,其主要订单都来自纳税人政府,而非市场订单,所以这个行业发展得怎么样,方向是什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联邦政府的意志,而非自然的市场竞争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