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游荷兰——欧洲游之十三

 王力德个人馆 2022-08-07 发布于新疆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再游荷兰

  1,木鞋村

  今早出行,寒风凛冽,到底是北欧,都六月中旬了还热不起来。

  荷兰特色当以风车为最,因地势低于海平面,经常需要抽水,必须借助风能。其次还有木鞋,据说当时这一带全是沼泽,只有穿木鞋才好行走。

  上午去风车木鞋村旅游。一进村口,便是木鞋展览馆,从古代木鞋展览,到当场表演木鞋制作,再到出售大小各异的木鞋。

  这位表演者虽然很风趣,但不会说中文,只能由小胡来翻译。

  

  木鞋制作已基本算机械化,只见他把一块圆柱形木桩和一块已成型的木鞋样品同时夹在机器上,机器一转,就跟机器配钥匙一样,切削工具按照成型鞋样将圆柱木块逐渐削成鞋样。

  下一步,将两只已做完外形的木鞋插入另一台机器,一按电门,两只同样的切削棒开始掏挖木鞋的内腔,不一会儿,两只木鞋就“新鲜出炉”了。

  

  表演者把脚套在木鞋里,比划着说,鞋必须比脚大出二指才行。

  出售的木鞋大到二三尺,小到二三指,力凡给孙子带了两只当玩具。

  出了展馆,屋外是一只船一样大的木鞋,大家纷纷坐进鞋中拍照。如果把这木鞋放进湖中,我想大概也能划走。

  2,奶酪村

  中国人对奶酪没多大兴趣,但程序安排,不得不过一遍,表演者瞎得得了半天,小胡也翻译个不停,但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纯粹对牛弹琴,到现在也不清楚那破玩儿是怎么做出来的。

  

  表演结束之后照例是劝大家购买,据说荷兰奶酪的质量世界第一,也许西方游客都得买两坨回去,但面对中国人,无异于给瞎子卖眼镜,给瘸子卖跑鞋。

  3,风车村

  此处有三架风车,但都比不上我昨天在路上看到的那架风车漂亮。

  尤其没劲的是,三架风车一架都不转,是因为没风?还是干脆钉死了?

  风车立在屋顶上,那么屋子里似乎应该是抽水机了?但门儿没开,不知荷兰的风力抽水机跟中国的水磨结构是不是差不多?

  正好时间有多,我赶紧抓紧画最后一张。

  

  画完紧跑慢赶,还是最后一名上车,脸皮再厚也还是透出些红色来。

  

  4,钻石店

  车又回到阿姆斯特丹,在街上转了一圈,大家进入了钻石店。

  

  

  这是家中国老板开的店,一上楼,老板就开始给大家授课。内容自然跟小胡说的那套一样——“4个C”:

  净度(CLARITY):共分五级。净度越高,价值越高。

  颜色(COLOR):从无色至浅黄(褐、灰)色分12级,级别越高,价值也越高。

  切工(CUT):切工好的钻石光芒四射,火彩强烈,价格较高。

  克拉(CARAT):1克拉等于0.2克。钻石价格与重量的平方成正比。

  老板整了一系列玻璃模型,切面从少到多,表示切割过程,有同胞以为那就是钻石,问:有这么大个儿的钻石吗?

  我的兴趣不在这儿,哪怕40个C,500个面,那都是暴发户们的事儿。我的注意力转向墙角一座抽象的钻石雕塑。以及楼梯下偶尔放置的三个彩色小板凳,都够艺术的。

  站在街上等车时,我跟许广林闲聊旅欧感想,他说:欧洲游使人感到震憾,人家的文化底蕴相当丰厚,而且古迹保存得好。只要出来走一走总有收获,那年领着十岁的儿子游寒山寺,大开眼界,回去作文就得了全国一等奖。

  5,水城游

  欧洲游最后一个节目是北方威尼斯的水城游,这个“结束串跟头”安排得确实精当。

  大家坐上了一艘游艇,它既不像威尼斯的贡多拉那么小巧,只能坐六个人,又不像塞纳河游船那么庞大,能坐数百人,它大小适中,可坐几十人,正好一个旅游团,座位宽敞舒适,顶上还有玻璃棚罩,下雨也不怕。

 
  岸边多是“水上人家”,方方的船形房屋,窗下摆着鲜花,似有“夜泊秦淮近酒家”的风韵,但屋内并未传出“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妙曲。

  如做为水榭酒家,临江把盏,观鱼赏月,倒也别具情致。如果真正拿它当家,恐怕跟威尼斯楼房里一个毛病,潮湿发霉,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北方威尼斯的河道明显宽于南方威尼斯,水质也好许多,而且这里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港,商业发达,但不知为什么这里没有威尼斯的名气大?是不是因为意大利的威尼斯历史悠久?抑或那边气候温暖?旅游季节长?

  于真总是多愁善感,眉宇间蹙聚着不幸,这次玩得高兴,我好不容易抓住了她的开怀笑脸,拍了一张。

  游船也像在塞纳河似的,穿过许多不同的桥,当然,没有塞纳河的桥那么壮观漂亮。河道越来越宽,终于驶向了大海,驶向了阿姆斯特丹海港,也驶向了我们旅欧的终点。

  6,踏上归程

  一上岸,汽车将我们直接拉到机场,大家纷纷与老尼合影留念,我们兄弟俩单独跟老尼合了一张,把老尼漫画像也送给了他做为纪念。14天的旅程,这位胖胖的意大利人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美好印象。

  

  回程的飞机不像来时那么宽松,没有多余的座位,结结实实受了十个小时的“洋罪”。

  2,总结

  去了一趟欧洲,总得甲乙丙丁弄出来几条心得,才算完满。

  一,好多人都以为欧洲到处高楼大厦,人如海,车如潮,去了才知道,高楼并不多,古典小楼,住得宽松舒适,除了城里,郊外几乎看不到人,就连车也不多,几乎没遇到堵车。

  二,从物质享受上来说,中国现在比欧洲落后得已经不算太多了,吃的没有可比性,西餐再好也吃不惯,穿的咱也不比欧洲人寒掺,欧洲人的家用电器咱也基本都有。

  三,欧洲的环境保护比咱们好。

  四,欧洲文化古迹保存得比我们好得多,多得多,大概有几个原因:中国建筑多为木结构,怕火怕朽,而欧洲是石结构;中国改朝换代最喜欢毁掉前朝旧物,而欧洲没此等恶习;

  五,在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尊重妇女方面人家比咱们好得多。

  六,西方油画跟中国画的色彩大不一样,除了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之外,欧洲的建筑风格确实比中国更注意色彩的协调性,而且多以暖色为主,这正是西方古典油画的主色调,只不过德国景色鲜艳一些,意大利景色陈旧一些。

  七,欧洲雕塑水平之高我事先已知一二,但数量之多,应用之广,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质量跟数量确有关系。

  八,欧洲的科学传统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中不是太明显,但从点点滴滴中也还是能感受到不少。

  九,欧洲保险完善,上学、看病基本不要钱,生活安定。而且休闲时间似乎非常多,活得比我们还要轻松。

  十,欧洲也并非处处完美,不尽人意处也随时可见,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欧洲。

  十一,没想到现在欧洲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在旅游,在打工,在上学。其实中国人早就应该像现在这样出去看一看了。

  十二,看地图发现这次所谓游欧洲,其实才转了欧洲中西部窄窄的一绺儿,该去而没去的地方太多了,英国、北欧、希腊、西班牙……不过从网上看,其它中国人游欧洲也大多是这条线,知足吧。

  十三,出国前以为人家会把咱们当日本人、韩国人,实际上已经不是前些年那状况,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2011年7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