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数南昌清代四大衙门

 昵称31830743 2022-08-08 发布于江西

清朝沿用明代官制,
地方行政为四级制,即省、道、府、县,南昌历来属于省治,故省级官署均设在南昌。
在这四大衙门中,有三个是省级衙门,
它们分别是抚台衙门、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
另一个道尹衙门则相当于过去的地市级行署。

省级衙门靠近“接官送府”的章江门。
当时,接到的官员从接官亭穿过章江门进入南昌城区后,走的是这样一条“动线”:

一进入城区就是藩台衙门,
往前走就是官巷,也就是现在的民巷,到达民德路的巡抚衙门,再往前就是臬台衙门。道尹衙门偏安一隅,紧邻“凶神恶煞”的德胜门。辛亥革命以后,这四大衙门先后被废除和改用,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抚台衙门】

抚台衙门旧址位于现今民德路401号,
九十年代初,南昌当时最高的“经济大楼”,
现今的东方豪景花园酒店,就是建筑在其大门和广场之间。

而所谓的抚台,
指的是清代省级最高行政官员,把持着全省的军政大权,抚台衙门即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官署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中心。

抚台衙门又称总督官署,其占地面积很大。
该署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历代各都有扩建、改建和修缮。

据记载,原来抚台衙门的整个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以中轴线为主,坐北朝南,衙门前的广场南面建有照壁,东西两侧有木栅辕门,门前各有一对石狮分立,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到此就得下马下轿,以示尊崇。

抚台衙门的西辕门内西侧有一小山,
上面建有谯楼,原先是有滴壶设备的,用于报时。从广场进仪门,甬道尽头和总督大堂相接。大堂面阔五间,两侧配有厢房衬托,增加了森严气势。而大堂后的第三、四、五进院落,都是正堂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三进院落各有跨院,多是衙署的办事厅和花厅(会客用),其门窗隔扇古朴典雅,小院幽径,花木扶疏,别有一番景致。

辛亥革命光复江西之时,
江西的最后一任巡抚“冯汝骙”便是从这里离府出走的。

清朝灭亡后,抚台衙门被改为江西督军府。
北伐战争以后,江西督军府改为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直到南昌解放。在这两个阶段,民国历任江西督军、省主席的吴介璋、彭程万、马毓宝、李烈钧、李纯、陈光远、蔡成勋、方本仁、邓如琢、鲁涤平、熊式辉、曹浩森、王陵基、胡家凤、方天先后成为衙门的主人。

解放初期,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此办公,
后一直为南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直至本世纪初,市政府搬迁至红谷滩的行政中心。
【藩台衙门】

藩台衙门,也叫布政使衙门。
位于现在的章江路,它占地面积很广,东起子固路,西至棕帽巷,北至今叠山路。

藩台衙门始建于元代,其规模雄伟程度甚至超过了抚台衙门,门前也有广场、辕门和照壁。

特别是距离辕门不远处,
东面有巍峨的“鼓楼”,西面有章江门高耸的箭楼,更衬托了它的雄伟。从广场登石阶进入“端表楼”就是藩台衙门的大门了,门内古树夹道,别具风格。而衙内的原建筑“屏翰楼”等处早被拆毁,改建为西式两层大楼。

清朝灭亡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曾在此办公,藩台衙门改称为省长官署。“围剿”时期,国民党第三路总指挥部(南昌卫戍司令部)就在此处,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就是在这里被秘密杀害的。

1930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迁至民德路原抚台衙门旧址办公,这里被分配给三个单位使用,南部为省卫生厅(现为省歌舞剧团),中部为市参议会(现为省话剧团),北部为国民党市政府(现为省京剧团)。
“接官送府,吹吹打打”这里源远流长。
  
【臬台衙门】

臬台就是专管司法的按察使,
“臬”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度”,
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其衙署即臬台衙门又简称“臬司”。

“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
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臬台衙门位于民德路中段,
现南昌三中斜对面。
臬台衙门始建于元朝延祐年间,按照规制分为中轴线及东、西两侧线三大部分。抗日战争前,还能看到部分的遗迹。

走进衙门的大门,
就是当年告状人击鼓鸣冤的地方,经过一段青石铺成的甬道,拾级而上便是平台。

大堂建在平台北端,它与二堂、三堂房屋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单檐飞椽,硬山式建筑。其中大堂较为高大壮观,是臬台举行典礼和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的中央置有案桌,桌前还遗留两块巨大的青石,东为原告石,西为被告石,檐前列有“肃静”、“回避”执牌;大堂上端悬有匾额一块,上面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意思是臬台施政办案,必须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二堂又名“琴治堂”,
是取【吕氏春秋】中宓子贱“弹琴理案”的典故,也可说明这里是处理民事案件的地方。

穿过二堂进入天井院,
这里是臬台处理公务之处,故称“公署”。
再过穿廊,有个宽敞的庭院,此院北屋就是“三堂”,这是臬台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政务的地方。三堂东西两侧各有一进房舍和花厅,乃是臬台与其眷属的住处。

北伐前后,
臬台衙门的大部分建筑已损毁严重,
国民党当局遂索性将其改为监狱,用来羁押革命党人及进步人士,方志敏烈士也曾被短暂关押在这里。臬台衙门靠东部分让给当时的助产学校建校舍,现为南昌市第一医院的住院部。

【道尹衙门】

也称豫章道署。
清代江西全省被分为七个道,
南昌市所在区域隶属豫章道,

豫章道包括现在的南昌市区、南昌县和新建县两县及九江,宜春地区部分县市,因而,南昌的道尹衙门正式名称应该是豫章道衙门。

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台四品,道台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

道尹衙门的旧址
就是现在的叠山路原省政协大院内。

1926年,江西北伐胜利后,
国民革命政府废除一级行政建制。
在道尹衙门旧址修建了南昌第一个公园——豫章公园。不久后,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迁设于此,并建有“中山纪念堂”,气势雄伟,堪称当年南昌市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之一,之后又在园内右侧建成“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任人游园时凭吊悼念。
自此,道署的遗迹便难以寻觅了。

现在南昌市民熟悉的蛤蟆街,
在清朝时被称为道尹后街,过去叫豫章后街,
其实就是紧靠道尹衙门后墙的路。

引用资料:

万人:【南昌掌故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