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教材七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略读细读相结合,以小见大显精神

 尺涵 2022-08-08 发布于江苏

认识刘畅

刘畅,现任临沂第二十一中语文教师,山东临沂“语文主题学习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第四届“语文主题学习”课堂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临沂市优质课第一名,国家一级普通话测试员,“课改之星”讲课比赛第一名,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荣获临沂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称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秀教师,多次作为优秀教师前往河南、内蒙、贵州、重庆等地出示观摩课,进行备课指导,受到实验区老师一致好评。

     

教学设计——略读细读相结合,以小见大显精神

                                     山东临沂21中   刘畅

文    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一件小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习目标】

1.学会略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2.领会和掌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感受和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略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2.领会和掌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内探究】

情感导入:行走人世阡陌小径,总有些人有些事泛起让人感动的浪花,也许是记忆中那位朴实平易的的老人,也许是边陲小镇上那些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风景。他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闪光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纯净和美好。

活动一:叶老小事细细品——小处选材,典型事例

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用着重号标出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品德的部分,用[  ]标出叙述叶老的事例。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环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环节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第四自然段,送客;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第六自然段,写文章简明如话;第七自然段,文风简洁;第八自然段,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环节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总结提升:作者通过一些小的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人记事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活动二:驿路之人慢慢行——设置悬念,聚焦小物

泛读文章,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环节1.小姑娘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请结合相关内容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环节2.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然后交流:

明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环节3.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还写出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总结提升:“驿路梨花处处开”,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梨花中绽放。作者一波三折,设置悬念,在寻找“梨花”的同时将乐于助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活动三:精神品质深深悟——延伸品读,感悟精神

略读文章《一件小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批注文章通过哪些“小事”表达哪些“大精神”?小组交流发言。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