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百科】上海老城厢的芦席街

 黄之中 2022-08-08 发布于上海

地名如人名,承载一种文化气息,与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人和事息息相关。长时期形成的路名和地名,实际上就是那个地方的文化符号,都有来历。许多老路名、老地名都包含了许多故事:老城厢内的老路名和老地名不是脱胎于前身的某条河流,某个城门,就是某一历史建筑、园林、寺庙道观、衙门、牌坊、名人故宅、会馆公所、行业的作坊等的原址。上海老城厢的芦席街是因何得名呢?

图片

芦席街,位于小南门外董家渡路南向。依门牌号的起始,芦席街是西起南区街、薛家浜、梅家弄路口,迤东至会馆街,向右转弯角就是商船公所和商船会馆。整条街路径不长,中间一段大概有3-4米的宽度,两头却狭窄,一辆黄鱼车经过,自行车是绝对要停下避让。所以住在芦席街口的居民,称较宽敞的南区街、薛家浜路口为“大街”。

在老城厢的街巷中,芦席街虽不显眼,但至少也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近现代的老城厢大多数路名均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存,芦席街也不例外,此地原是手工编织及转售芦席等芦苇制品的聚合之处,久而久之,习以成俗,就成了人们口中的“芦席街”,使这条街镌刻上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晚清时,在芦席街西首北向的梅家弄还设有席业公所,以运销草芦席制品为主。

随着时间的逝去,社会的演变,芦席街也在继续着自身的嬗变。至清末民初时,芦席街的芦席手工作坊似乎已不存在,代之以起的是烟馆、成衣店、剃头店、弹花店、木作行、质店、栈房等各种小生意。20年代,这条街上又设立过江苏财政厅淞沪猪税征收所(附近薛家浜有猪宰作场)、开办过经营首饰的申达公司、明星织物印花公司、大中针织厂(芦蓆街110号)以及专业的学术团体上海音乐研究所(芦蓆街29号)等。直至本世纪初由于世博会而完全拆迁消失。

图片

芦席街40号

芦席街向东穿过会馆后街交叉路口,南面是仁美里81号-87号,北面的一个十家联合货栈,有枪篱笆一直围栏到会馆街路口。货栈后来成了董家渡第二小学的外操场,60年代后,在操场靠近会馆街一部分建造了一幢3层楼房,驻进了一家街道工厂,挂的门牌是芦席街98号,这也是整条芦席街最后的门牌号。

十余年前,芦席街最终消失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快速道中,但其二百余年的发展轨迹并未从城市历史的记忆中抹去,这条街所承载的历史,是上海老城厢历史的一部分,其所沉积的文化元素,也早已汇融入了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之中。今天芦席街的老邻居们虽然回不去了老地方,但聚首相忆,浮现出的还是芦席街的市井面貌,闻到的还是老底子的烟火气息,因为那就是永远存在于老邻居们心中的一条小街。

图片

 老上海百业指南地图

资料来源:

黄俊飞《上海老城厢 芦席街寻踪》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