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哲学》:元气的本体性研究「壹」

 栖凤轩2013 2022-08-08 发布于辽宁

一、气理论的本体性研究

气理论的本体性研究涉及气概念的形成、内涵、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等。

(一)气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一般认为,气概念最初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物质。

刘长林认为,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特有的概念,与中国民族早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其中有直接关系的是以“重己”“先己”为特征的主体向内思维,重视传承不喜间断的连续性思维,以及由主体推认客体的

一体思维。中国古代学者普遍视宇宙本质为一无限延续的生命过程,尊生命为世间最可贵的品性,同时又深切地体认到“气”为生命的根基,因此,当提出宇宙本原或次本原这样的问题时,自然多数学者主张非气莫属。

而且哲学气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有形而上学的思辨和为构建宇宙体系所做出的臆断,另一方面又具有极深厚的实践根据,如《管子》的作者根据进行心神修炼(即气功)所获得的气感体验,来确定这种能够被意念支配的“气”的存在。

同时又根据心神修炼后,心能、体能所产生的效果,来推定气的功能和属性。

所以,有学者认为上古气功活动将有助于自然观意义上的气的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气功体验及伴随的呼吸运动,也是哲学气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哲学的演进,主要不是通过新旧概念的替代,而是通过概念自身的变化——自我完善、自我增值来逐步实现的,呈现出逐层递加的累进过程。

气概念也是如此,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出稳定性,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从未在某一界限上固定下来。就外延来说,从呼吸之气到“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王廷相),变得无所不包。

就内涵而言,则由感性直观不断向理性抽象上升,直至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气概念在从殷周直至清王朝灭亡的3000余年岁月中,大致经过了精气根源论→元气生成论→元气自然论→元气自然本体论→元气导引论→元气自动→元气本体论→元气质点论等阶段。

(二)气的内涵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及中医学在象思维方法下,往往对概念采用隐喻等方法加以表述,而没有现代逻辑意义上的定义。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气概念的界定即成了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60余年来,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且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

1.物质说

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要而言之,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气”,是指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张岱年先生对哲学之气的定义,突出了气的物质实体的特征,也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思想方法。对于中医学之气,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秦伯未《中医入门·气血》即指出:“前人把气和血对等提出,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

较早提出了气的“物质说”。此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表述了气的“物质”特征,如柳侃[7]认为“气,实是指宇宙间运动着的最精细的物质而言”。

黎屏周从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观出发,认为“气是物质,而且是在进行无止休的矛盾-统一-矛盾……的运动变化,其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变化的方式和产生的各种矛盾,是因其所处的空间、时间、地位而异,总的说来是不可能脱离'物质’与'运动’的范畴”,因而“气是一种运动无休止,变化万殊的,微细的物质”。

洪梦浒针对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4版)关于气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一个完整的气的概念,首要的是应能反映其物质性,同时,又能概括其主要生理意义。

因此,可否这样说:气就是与体内另一类物质——精血津液相对而言的一类

属阳的精微物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器官中,并具有强大的功能意义,气就是人体内的功能性物质。王世冬[从唯物观分析,认定“气是多种精微物质的统称”。

印会河主编的国家规划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承袭了气的“物质说”,明确界定: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后,各版《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基本都保留气的物质说,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正是在气物质说的指导下,中医现代研究一度流行从实体量化标准对气的“实质”进行探索。

刘长林对元气论与唯物论的研究认为,所有形式的唯物论,它们所说的物质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无形之气”。

无形之气“细无内,大无外”,不存在二元对立,不存在任何边界。人正是在主客相融的精神状态中,才发现并体察了“气”。

唯物论强调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就必定远离“气”而与“气”无缘。

其次,唯物论认为精神是有形物质的“属性”,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元气论却认为精神是无形的实在,其直接的承担者是“气”,精神与有形之物皆为实在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对立。

因此,如果用唯物论来解释和框定元气论,势必导出两个后果:一是抹杀无形之气的存在,而将“气”说成是某种物质元素或物理场;一是以各种说辞否定视精神为“气”的元气论观点。

2.功能说

对于气的实质,亦有学者主张“气”是一纯功能性的概念。如

王文花就中医学中气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气”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的称谓,“气”是能量的代名词,气的实质应该是能量的结论。向田和弘等转述了国外学者对气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分析,认为气不是物质,而是为了说明诸多现象而假设的功能概念。

气的原义从其象形字的蒸腾样结构看来,可以想象为水蒸气。这一点对气概念带来丰富的启发。

水根据温差会有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的性态变化。因此,气概念包含着不固定形状的、不断变化的性质。

也就是说,气在气态、液态、固态之间可以自由变形,而水蒸气从水面、地面升起,变成云彩、雨、雪或河流、湖泊中的水及地下水或土中水分等,变着模样来回循环于天地间。如此,气概念就包含了循环的性质。

所以,气概念是基于水对人的视觉、触觉、嗅觉刺激来架构,是早期理论构建时使用的、为理论构建服务的虚拟概念工具。

另外,李志光通过对气的现代含义及医学实验研究进行考察,发现无论从医学实验还是哲学范畴等来看,都不能发现气的空间、时间的客观存在形式,说明气并不具备物质的特征。

气是一切物质存在都具备的相互作用的性能,即反应特性(或称应变性)。其本身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物与物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普遍属性,是物质的本性。

既然气是物质的反应性,是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普遍属性,那么,以往实验中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现它作为物质的客观存在形式,而只能得到物质间作用量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文章图片1

中医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