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承美 | 艺术家首先是人, 其次才是艺术家

 cn1188181 2022-08-08 发布于北京

最近发表了一些文章和作品, 很多人给我 提 了很多问题, 也收到了很多赞誉和批 评。今天整理一部分成文在此一并回复, 以后有更多问题, 也会 整理成文章回复 各群的讨论将尽少参与, 望多理解如不喜欢我转发文章和视频的朋友, 请各群群主将我移除, 不伤情感感谢给予我分享平台的各位群主以及给我支持鼓励转发的朋友, 同时也感谢批评和讨论的各位。整理后比较系统的回答 也能看出我 面对评论尤其是面对批评的态度, 我是很欢迎大家批评的, 但我希望批评带有逻辑推理,常识和证据, 这是我们求真求实的基础。在我的艺术 生涯中, 走到今 天, 批评扮演了不可磨灭的 作用。我总相信, 人的一生遇到的人都是来 让我们学习并认识 自己的, 有些人的出现 是以赞同自己的⻆色, 而有些人是以批评自 己的⻆色, 以后会专⻔ 书写批评在我人生 中所扮演的⻆色以及给我 的认知和思考带 来的改变, 多谢大家的参 与。此文合编于 澳洲艺术期刊《艺 术导览》和摄影艺术 圈, 分别由安迪.巴特 勒, 威尔金森和柴柴采 访。

Q: 直接从这几天你被批评的作品入手吧, 我 有看到群里有人批评你在拍留守儿童的 时 候, 里面小朋友的肖像照都是俯视的⻆ 度, 他们认为这个俯视⻆度似乎有居高临下 的意 味, 他们接受不了, 感觉孩子没有受到 尊 重,对于这一批评你怎么看?

向: 人活得有没有尊严,不是来自镜头的 取 景的⻆度, 而是来自他们在社会上的 权 利、福利保障, 被遗弃的一群人,是弱 者, 无助、无望, 你要苛刻这个镜头的⻆ 度, 那我觉得这个⻆度正是表现了他们无 助无 望无力的生存处境。镜头的⻆度, 不 是说我 给了他们英雄似的仰拍, 他们就有 了尊严。我以前本科毕业后在澳洲拍家庭 照的时候 我也喜欢给孩子拍这个⻆度, 很 多时候我甚 至让孩子躺在地上, 那个⻆度 比我拍留守儿 童的⻆度还俯视, 但是那些 家⻓就很喜欢, 他们觉得看到了孩子天真, 可爱的一面, 因 为他们首先没有去想尊严 这个问题。

图片

作品做出来后, 我觉得解读的权利都在读 者, 如何解读我的作品都和读者自身的生存 状态,学识,价值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百 个读者就会有一百种解读, 有批评家九根针 先生在解读这个⻆度的时候是这样阐释的:

向承美拍摄的 “留守儿童”形象是一种在特 定的时空中,不干预视觉材料的微体验, 这种体验使图像变成一种用语言无法描述 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影像文本”,也可称之 为 反文本或超文本。从而完成对一个乡村 区 域内“心灵史”的深度扫描和“心理地图” 的 视觉无意识解码。这种以当代艺术的语 言 建构出“图像文本”性质的“世界社会”前 景,也可简称为“图像社会”(或“景观社 会”)。“图像社会”指涉的是用数码影像对 农⺠的日常生活进行扫描之后得到的一种 “镜相”或“镜界。

对留守儿童进行互动式的“微体验”拍摄行 为,正是向承美独特的“农⺠志”或“影像农 ⺠志”艺术实践。图片和影像可以视为“农 ⺠志”最重要的文本力量,是生物学性质的 超文本。她用一种俯瞰的视⻆完成了对留 守儿童心灵苦难史的精神扫描和灵魂解 码。这些图片因其直观性、互动性和体验 性,承载着向承美对“农⺠志”(自己命 名) 的学科描述和意义阐释,从而编织成 一张 所谓的“意义之网”。这种“微体验”的 观察 法和拍摄方法,记录了在特定时空中 所发 生的“镜界”,从而使图片超越了语 言,成 为身体的文本。

向承美没有去拍留守儿童沐浴着圣恩的贫 困励志生活,也没有去拍他(她)们“在脏 旧 的没有玻璃的⻔窗下互助做作业”、“在 高 墙下动作不整⻬又略显活力的课间早 操”、“安静的看着老旧的电视”......等等这 些生命力顽强的“沐恩幸福团体”集体化类 型照片,而是采用俯⻆去拍摄留守儿童们 充满活力但又显得孤单无助的面孔,他 (她)们围成一团,被放在地上一起仰头 看 着你,这个俯看的视⻆不是上帝之眼, 而 更像是阳春三月的母⻦刚刚⻜回⻦巢, 还 在空中扑腾......看到一团嗷嗷嗷待哺的自 己的子女一样......。这个物理空间尺度就 是 心理空间尺度,物理空间挤压了你的心 理 空间。他们不太白净的面孔和微微有点 发 旧起皱的衣服,好像被上了一层厚厚的 包 浆,让你感受到比正常视⻆更深刻、更 微 妙的底层信息。向承美试图利用生物学 文 本意义上的视觉潜意识,来建构她的 “影像 农⺠志”学科阐释,从而寻求解决留 守儿童 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和逻辑依据。

图片

但事实上我在拍摄的时候我站着, 他们站 着, 镜头一对着他们就是成了那样的⻆ 度。我的作品提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 相反,我觉得我的作品是给他们一种尊 严,至少我记录了他们的生存处境,而不 是让他们在繁华下被隐藏。

Q: 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两种视⻆、思维,既 然有对农村的切身体验,又能冷静审视这 里的 一切,谈谈为什么? 向:如果我不出国读书,可能看不到其他人 是怎样生活的,可能觉得农村人的这种待 遇、福利以及生活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我 曾 经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但当我出国以 后, 我看到别人的生活以后,这个对我有 很大的 冲击。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在我不 这样认为了。我有很深的农村生 活体验,大 学以后还回去支教, 可能支教的 生活让我对 孩子的观感和切身体验更加深 刻,比如那里 上课的老师要背着自己刚出手 不久的孩子, 一边上课还要一边照顾自己的 孩子,这样的 生存状态给我的感触也很深 , 尤其当看到外 面的世界生活之后,再回去和 他们生活在一 起,这可能也是我做这个作品 而且持续这么 多年的直接因素之一。

Q:虽然不乏农村题材的艺术摄影作品,但 很多都带有一种猎奇、窥视或者浪漫化的 视⻆,而你的作品更多的是具备问题意 识,是 批判的以及揭示的。你认为你的这 种不同来 自于哪? 向:可能跟我以前学社会学有很大关系。我 会更多从社会层面看一些问题,分析造成 这 些问题的原因,寻找一种改变现状的方 法。即使我不能改变现状,至少要发出一 种声 音。

Q:你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仅限 于使用直接摄影手法,还采取了比如编 织、 编导等手段。为什么你会有与直接摄 影(比 如传统纪实摄影)不同的创作思维? 向:读本科的时候我学的是纪实摄影,或者 说新闻摄影,我的作品里面还是有很深的 纪 实摄影痕迹。但是,我可能在拍摄作品 之 前,会先思考我想拍什么,会更系统地 思 考,最主要的还是想表达自己的观念。选择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这可能是因为 我 后面更多关注当代艺术,在方法论上就 和传 统纪实摄影不太一样了。当然,很多 东⻄能 够用传统纪实摄影来表达,我觉得 还是有非 常大的力量的。当下不管是在中 国还是世界 各地,纪实摄影还是有它自己 的位置。现在 是做作品最好的时代,能够 把它记录下来, 也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图片

Q:请问你对你作品的意义有何期待,你认 为你的作品对农村及农村人本身有何意义? 向:曾经我做作品的时候,是希望可以发出 一些声音,传递某种态度、立场、观点, 能 够启蒙一些人。但后来我觉得启蒙这件 事, 是挺绝望的,尤其是在需要启蒙的人 这么大 基数之下。所以,我现在对我的作 品不知道 有什么期待,反而回到很纯粹的 原点,就是 做好作品,发表我作为个体生 命的一些看 法、态度。这样虽然不能改变 别人,但至少 自己不会被改变。我们曾经在虚幻繁荣中迷失自我,忘却人 之所以为人所应该的追求,顷刻之间,我 们每个人无处遁形,我们在各自的孤岛上 自我囚禁。我们所承受的,正是我们所沉 默的。我们是否思考过自己曾经在这历史 洪流中失语,完全无法回应时代的剧变, 而我们又无处逃离?普通人的故事,构成 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为艺术家, 我能 否用自己的艺术记录我们自己的生命状 态、回应我们的处境? 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境遇,我们如何 以一个公⺠的身份、人之所以为人对社会 如何回应?艺术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艺 术家,艺术作品是我们用某一个媒介呈现 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态度、观点和立场的 结果。对于艺术家而言,最重要一点首先 要人格独立,其次才是作品。这样,其作 品才具有独立的批判性。至于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别人怎么看 待、怎么解读,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 响,这个考虑得更少一些了。人们对现实 了 解更多,看得更深后,其实可能更绝 望,或 陷于自欺。我现在对我的作品没有 太大期 待,真的只是一个作品,除了影响 我自己或 几个朋友外,可能什么都做不 了。

图片

Q:请问你以后会计划创作一些关于农村及 农村人的介入性的、关系性的作品吗? 向:肯定的,最近两年又做了 《幸福88》 和《庚子流⺠图》, 农村题材我会持续关 注,我也会做一些社会介入性的作品,但 是 具体怎么做,或者做什么,我还在思 考。

Q:就你的观察和思考,你认为当下农村问 题的根本在哪? 向:我觉得现在农村问题的一个根本就是 城 乡二元体制,农村人没有得到一个公平、 平等的机会,还有福利制度的不公平等方 面 的问题。当然,大的方面涉及中国如何 从一 个传统农业社会转型进入一个现代文 明社会 的难题。Q:有人可能会说你的作品有些直白、政治 化,对此,你会怎么回应? 向:我觉得有人这样说挺好的,用后现代 的 接受美学的评论方式,现在是读者中心, 而不是创作者中心。我做一个作品出来, 抛 出一个问题,他们觉得作品怎么样,那 是他 们的解读。在他们解读的基础上,可 能我的 作品发生了变化,可能会说我的作 品直白、 政治化。这样有一些互动,有一 些反应,这 才是作品的意义所在。我希望我的作品有不同的解读,引起不同 的 反应,这种反应不一定是赞同的,还有 是反 对的。只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反应,或 者说讨 论,我就觉得挺好的。事实上,艺 术史上的 优秀的作品都存在无数解读的可 能性。关于这个政治化,首先要去定义什么是政 治?我们的生活就是政治,我们每一天是不 是能够正常发言,能不能正常做作品,有 没 有干净的水, 安全的⻝品,这个也是政 治, 政治就是你有没有最基本的生存空间, 有没 有作为人的生存尊严。所以, 政治已 经不 再是我们小时候理解的那个概念,而 是我们 的生活本身就是政治。这就是为什 么亚里士 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我觉得 我的作品反映了这样的生活的政治,是很 正常的,属于 “视觉政治”。

图片

Q:还有人说你是在消费苦难、谋取名利, 对于这点,你又怎么回答? 向:我觉得需要怎么定义“消费苦难”,你去 回应苦难就叫消费苦难吗?我们生活在这个 苦难当中,你去做一些回应,还在乎别人 怎 么说吗?我做作品的时候,是不会考虑 别人 怎么想,只考虑自己怎么想;我也不知 道做 作品之后,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下, 我们首先是人,作为一个人的态 度、立场, 作品只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说消费苦难可以让我们的苦难减少 一 点,那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人消费苦 难。如果十几亿人都在面对苦难的时 候, 可以做出反应,或者做一些表达,我 觉得这 种苦难就有减少的可能。我们现在 欠缺 的就是对苦难的敏感,很多人面对苦 难的时 候视而不⻅,也许是这个苦难还没 发生在自 己身上。我也想问问,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他怎么 回 应我们当下的苦难,是继续麻木不仁还 是去 谴责对苦难做出反应的人?

Q:请问你的艺术启蒙是在什么时候,什么 时候开始对艺术(包括摄影)的认识发生根 本性的转变,能具体分享一下吗? 向:那要看什么叫艺术启蒙?比如我创作方 法跟以前不一样,每次转变可能就属于一 种 启蒙。但是,对艺术的感知可能来自于 我本 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我更多关注 的是自 己的内心感受。我小时候比较喜欢 拍照,那 时候条件不好,小学四年级省吃 俭用买了一 个卡片机。当时没有艺术自觉 (四年级的学 生,根本不可能有这个问 题),只是为了回 忆或者保存记忆。真正认为艺术是什么的时候,可能是出国 以 后,特别是大三做毕业创作的时候。当 时大 家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好像只有我 一个人 不知道做什么。那时候已经学了三 年,好像 什么也没有学到。我就去看同学 做了什么, 其中有一个比较高傲的女生不 给我看,她还 说:“你们中国人只知道抄 袭,什么都不 会。”就是这句话对我刺激很 大。如果说真 的启蒙的话,我觉得是这句 话启蒙了我、光 照了我,让我开始反思, 思考怎么跟他们做 得不一样。所以,做创作的时候我就回到自己的文 化, 这是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我花了半 年时间 做一些研究,研究自己的文化,我 来自哪 里,然后创作了《女娲复苏》。这 一组作品 开始让我思考怎么做作品,怎么 表达自己。

图片

Q:请问哪位艺术家或哪个作品对你的创作 产生过很大影响? 向: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艺术家,可能还是 澳大利亚留学时一种文化上的对比,还有 就 是社会学、人类学。学艺术史可能知道 别人 做了什么,但是怎么跟别人不一样, 我吸取 灵感的还不是从艺术上,而是从上 面这些生 活处境。Q:你认为当代艺术最核心的是什么,你个 人最看重的是什么? 向:艺术是我们追求自由的一种形式,是 自 我反思的观念表达。我们用艺术如何回应 我们周遭的一切,提出问题,亦或⻅证历 史。当代艺术在中国我认为有承担社会启 蒙 的责任和义务。这样说,并不是用责任 和义 务绑架当代艺术,但当代艺术一定是 一个人 价值观的体现。我无法想象一个每 天歌功颂 德的艺术家能做出怎么出色的当 代艺术作 品。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境 遇,我们如 何以一个公⺠的身份、人之所 以为人对社会 如何回应? 艺术家首先是 人,其次才是艺术家,艺术作 品是我们用 某一个媒介呈现我们对于所处环 境的态 度、观点和立场的结果。对于艺术家 而 言,最重要一点首先要人格独立,其次才 是作品。这样,其作品才具有独立的批判 性。我们在这历史中失语,完全无法回应 时 代的剧变,而我们又无处逃离。这是一 块需 要被拯救的土地,而拯救这方水土的 唯有我 们每个人,面对现实,各尽其职。如果我们 无能为力,但作为人,我们是否 有权利愤 怒、哭泣、怒吼、哀伤、批 判......普通人的 故事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 的世界,我们用自 己的艺术记录我们自己 的状态,回应我们的 处境,提出问题。每 个人的泪水就是真正的 当代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