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承美| 留守儿童的哭声, 其实是社会的撕裂声

 tuzhanbei2010 2023-01-0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每到过年时节, 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既是欢乐期盼 的, 又是心痛心碎的, 一代代留守儿童幼小的双肩, 在一次次团聚与离别的笑声与哭声中, 承受了太多 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心灵负担。 留守儿童的父母, 以为远走他乡会给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希望,没 曾想, 错过的陪伴, 是心底永久的伤。留守儿童的 人生刚刚开始就已情感残缺,在父母之爱缺失的乡 村废墟中卑微偷生。他们的“农⺠工父母”,憧憬着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明天”希望,无奈⻣肉分离,无 数次含泪,踏上前行的列⻋,把孩子撕心裂肺的哭 声留在脑后。原本以为上一代的奔走可以给下一代 更多的稳定,不料却把孤独、无助、绝望、等待和 爱的残缺留给了孩子,留给他们更加破碎的童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工的不断出走与没有归 期,家已被撕裂成碎片。出走与归途,全家福隔了 ⻋票的距离,仿佛当今社会背景下无法跨越的鸿 沟,阻断了千万家庭的天伦与人间温情。

在老家的春节, 每年都能看到儿童跟父母离别的场 面, 周围人甚至加入逗乐儿童的行列, 所有人都觉 得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因为周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生活, 后来发现, 孩子和父母缺席的鸿沟, 不只是 代际鸿沟, 还是农村和城市的鸿沟, 留守儿童的哭 喊声, 其实是社会的撕裂声。

图片

图片

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乡差距,把很多农村儿童遗弃 在谁都回不去的故乡。他们的“农⺠工父母”在城市 打工,以为可以给下一代幸福和稳定的生活,不料 却把孤独,无助,盼望,无尽的等待和爱的残缺留 给了孩子,留给孩子们的是更加破碎的童年。留守 儿童现象实质上是中国乡村最残酷的“废墟”景观, 人的肉身和精神都被这个“废墟”双重放逐,他们不 断出走,归家遥遥无期。是的,没有谁不是留守儿 童,我们都是留守儿童,有谁不是呢?

没有亲身⻅证那些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别的撕心裂 肺, 是不可能理解那到底有多心疼, 社交媒体传播 了什么留守儿童的视频, 我心泣泣, 身临其境, 心 痛刀绞, 那些打工的父母, 仿佛她们就是我, 为了 活着, 为了给孩子一个未来, 忍痛割爱, 离开的父 母, 要忍受和孩子两地相隔, 等孩子⻓大后, 还要 忍受孩子的责怪, 甚至年老后也被孩子抛弃, 得不 到和解。

中国的乡村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极其沉 痛的代价。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乡差距,把很多 农村儿童遗弃在谁都回不去的故乡。他们的童年 与暮年的老人都成为留守一族。2013年中国妇联 发布报告推算,留守儿童人数达6100万,加上 3600多万流动的未成年人,约占中国内陆3亿未 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个儿童中就有一 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 况白皮书》在2014年发布,其中指出,留守儿童 往往有严􏰁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 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有 什么比不能待在父母身边⻓大更能伤害孩子?又 有什么比不能将孩子留在身边上学,更让父母绝 望?每年的春节,成千上万的家庭经历一年一次的 聚散离别, 在父母离家出走远方的时候孩子撕心裂 肺的哭声让人更揪心,孩子的哭声是有声的祈求, 更是无声的控诉。

图片

我时常想, 作为当代艺术家, 面对苦难我能做什么? 是不是逃避现实继续岁月静好? 还是用艺术做点 什么? 艺术不能改变现实, 但艺术能否抵抗遗忘? 如果艺术能记录回应这个时代已然不错,在国人 拼尽全力活着的时代, 艺术能抵抗遗忘已经肩负 了社会担当。很多人还在强调艺术要自治,不应 该被现实和时代绑架,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首先是 人,其次才是艺术家, 我们对自己作为人在社会 上的⻆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争取的权利、发出的 声音都不闻不问不管,那艺术的自治不过是逃避 现实的一种逍遥和虚无。这一点应该说包括所有 文艺工作者,文学艺术注定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追 求, 文艺在这个苦难的失声,实属是族群悲哀。

我将农⺠每年往返打工地和家乡之间的⻋票放 在孩子和父母的照片之间,成为一座爱的桥 梁,温暖与盼望俱在。同时,⻋票也是墙,是 距离,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更是农村和 城市之间的距离。当墙面和地面铺满留守儿童 的头像和⻋票,每一个观者都无法逃离这个悲 惨世界,也都看到了对于自由和团聚的盼望。 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又有谁不是留守儿童?伊 甸园之后的历史,一代又一代都在流亡,也在 与造物主的离散中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仿佛一个镜像,映射出世界的悲伤与盼望。

图片

图片

在我看来留守儿童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一是 􏰂义的关于中国乡村社会地理空间中的留守儿 童;另一个是广义的精神留守概念,严格意义 上没有谁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象实质 上是中国乡村最残酷的“废墟”景观,他们的肉 身和精神都被“废墟”双重放逐,故乡不在。

这是一个孤独甚至无助的群体,但雪崩的时候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不能置身事外。 怎样的社会关注才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的 温情和光亮?艺术能给这些孩子带来一点温情 吗? 艺术也许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但艺术能否 改变他们欣赏事物的思维方式呢? 哪怕能为某 个孩子带来一点快乐、自信和希望, 我也想去尝 试, 也许这就是我策划这个双年展的意义。

刚开始的几天,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要画画, 只是 跟他们一起玩一起聊天, 听他们讲故事。当他们 对我有些信任之后, 我才和他们一起画。他们画 自己的家庭, 画自己的梦想, 画自己喜欢做的事 情, 画不出来的就用文字代替。很多孩子画的家 有两个,一个是他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的, 另一个是远方父母的。很多孩子写的话,都 是希望父母常回家看看, 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希望 早点⻓大,就不用再和父母分离。在孩子的色 彩世界里, 他们天性自由, 有对世界的􏰃特理解, 只是在如此稚嫩的年龄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别 离和⻓时间的守候。

图片

几天下来, 很多孩子已经画了好多作品, 我在一 片废弃的采石场和一座被拆掉的地主大院的废 墟上为他们做了展览, 把美术馆搬到他们身边。 孩子们根据在地的条件自主选择地方和方式布 展自己的作品, 我只是一个记录者。

布展完成后, 我赞助了奖品鼓励他们竞赛, 每个 参展的孩子都投票给自己喜欢的作品, 前三名有 奖, 当然最后其他所有人都获得了鼓励奖。在创 作和展览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艺术带来的快 乐。很多孩子问我, 明年还会不会有,什么时候 再有?在他们心里至少有了那么一点盼望和期 待,这也是展览的意义所在, 微小, 却是带着希 望的光。

留守儿童儿童的画, 是时代的伤, 是声音, 是呼 唤, 是呐喊。

图片

关于向承美

自由艺术家,当代艺术研究学者。贵州大学学士, 纪实摄影学士学位,纯艺术硕士学位(MFA),目前攻读艺术史论博士。 《观看,中国当代艺术思考》杂志主编。作品关注社会现 实。代表作有《农⺠志.全家福》,《农⺠志.幸运88》《庚子 ⻅证录》《庚子流⺠图》。先后参加悉尼Head on摄影节主 题展,中国连州摄影节主题展,重庆⻓江影像双年展,在澳洲、 中国、美国、法国和中国台湾多次举办个展及群展。作品曾 发 表 在 纽 约 时 报 、 洛 杉 矶 时 报 、 法 国 摄 影 之 眼 、 Pro Photo]Asian Art Society of Australia 、澳洲Artlink等杂 志。2019 Lensculture艺术摄影Top 25, 2019中国当代摄影 新锐top20. APA recipient, 2019Margaret&Herbert Horlls‐ fall awards recipient , 2017“中国在场”海南国际艺术节新锐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