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董教学随笔187】记叙抒情都要顺理成章

 与时光对坐 2022-08-09 发布于陕西

记叙抒情都要顺理成章

文/董问博

文题呈现

命题作文:在路上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文体自定;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初作亮相

在路上

/张文泽

   我向往北方,因为北方,是家的方向……“向往北方”和“在路上”其实是两个概念,你要是想要以方向为开头,不妨说自己向北而行,再引出家乡,这样构思更加顺理成章。)

我的家在大山上,绵延的青山伸向远方,数不清的小路交错纵横,乡里人的脚为小路踏上印章,代代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绵延的青山伸向远方”和“数不清的小路交错纵横”,这两个句子表意不准,我们印象中的山路都是一条,即使是古老的山路,也似乎只有一条两条,这里用语不是很准确,对山路应该重新描述。)

   数年前的今天,我正踏在家乡的土路上。家乡的路是乡里人一脚一脚踏出来的,上下山挑水的农夫,来往运货的小贩,早出晚归的民工,都要踩着一条条人为踩出的土路。据说乡里本来是没有路的,渐渐地,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踩着脚下的土地,虽没有光滑的地板舒服,但内心却生发出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想到未来的孩子们也要踏着这条路上学,脚步不由又加重了几分,一代代乡里人就这样传递着责任,一条条看似浑然天成实则用心良苦的土路也便环抱着大山,刻下乡里人的朴实与善良。(本段的主要内涵是家乡的山路是各种身份的人一脚一脚踏出来的,开拓了路也就意味着传递着责任。这两层中,第一层可以人对于路的意义而言,第二层可以从路对人的意义来谈,本段语句不错,就是表意有点模糊,应该再明晰。如果能将这两个层面的立意表达清楚,这篇文章的格局就变大了。)

   幼时的我便是踏着这路走来的。(表意不准,“踏着这条路走来”,走到哪里去?此处其实要能点题更好。而且后文说了一个时间段的事,不单单是“幼时”,所以第一句这个“总起句”也需要改)两岁,我初学走路,年幼的我虽无知却勇气十足,一个劲儿地迈着腿想赶紧逃离爸爸的大手,无奈力气有限,自己像个小鸡娃儿似的被爸爸拎在手上。也不知那时是哪儿来的胆量。我忽地转身把爸爸的手咬了一口,随即迈想要开步子追求自由,可谁曾想到刚没得意地走上两三步就因重心不稳吧唧”一声滑倒在地上,软软的小脸紧紧贴着土地,衣服变成了难看的土黄色。爸爸回忆说,本以为我会号啕大哭,可没想到我倒了一会儿就又用手撑着地爬起来,起身后像着了魔一样“咯咯”直笑。是啊,故乡的土地是软的,是无数游子内心无法触及的温柔。六岁,初读书的年纪,我踏着土路与伙伴们且聊且唱,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我们一起沿着土路探险,开辟新的道路一起在土路上奔跑,把笑声撒遍人间,一起蹲在路边等着爸爸妈妈回家,一双双充满期待的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路的尽头……(两岁和六岁的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其实可以再写一个年龄点,比如十岁,我能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观察路边的植物动物之类的,这样跟现在的年龄段就连上了,要不感觉出现了“断层”。)

    数年后的今天,我正踏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上。宽阔的柏油马路笔直地铺开,家乡的土路早已焕然一新,新式道路覆在我的记忆之上。(家乡的土路已不再,你在此处应该生发一些怀念之情,这样起承转合才能更顺理成章,要不觉得结尾处的抒情有点单薄。本文就是走在回家乡的路上的所想,见眼前景所生发出情感,所以结尾的抒情应该加强。)

    此时,已莺飞燕舞,我正在回家乡的路上……(建议把“莺飞燕舞”的环境描写换掉,换一个符合乘车所见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准确。)

修改建议

    这篇文章因为是考场即兴之作,所以小作者在短短的时间内架构这篇文章,实属难得。文章乍看还是很不错的,能算是一类作文,但逐句审视,也确实存在了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叙事抒情要顺理成章”。顺理成章指的是文章要顺着条理来写,那么这篇文章有几点并没有顺着条理,或者说,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并没有说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思路没有点透。看到文章结尾才恍然大悟,本文是走在回家乡的路上,面对柏油马路所展开的回忆,这种构思挺好,但是需要在文章开篇点出来,才能让整个回忆更加符合逻辑。

2.略写详写需要雕琢。略写的内容是路是人一脚一脚踏出来的,开拓了路也就意味着传递着责任,这部分内容需要再条理化一些,把人的开拓和传承精神写到位;详写部分是给我走在乡间土路上的一段成长经历,这部分应该再回忆一个年龄段的,和现在的年龄靠近一些比较好,不同年龄段不同认知,正好体现出少年成长的主题。

3.结尾抒情还应深沉。本文其实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少年成长,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人的开拓精神和传承精神的赞美以及亲情,这些丰富的主题全部靠结尾一段来体现,似乎有点头重脚轻,需要再用更丰富的文字来承载这些情愫。

升格展示

在路上

文/张文泽

    我喜欢北方,因为北方是家乡的方向。今天我坐在大巴车上,感受落日余晖的光芒洒在身后,我不住地确定,我正在北上,正奔向我的家乡。

    家乡在大山深处,那里江山重叠,蜿蜒的小路或盘山而开,或掩映在密林深处,或依傍小河顺流而下……这些小路留下一代代乡人的足迹。

     家乡的小路都是乡人踩出来的。据说很多地方都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进山挑水的农夫,来往运货的小贩,早出晚归的民工,翻过山头上下学的学生,大家就这么你一脚我一脚踩出了路。小路并不平坦,没有光滑的地板那么舒服,坑坑洼洼的地方是大小不一的脚为小路踏上的印章,代代人都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想到别人也要经过此处,乡人的脚步不由又加重了几分,走过去主动捡拾挡在路中间的土坷垃和树枝,以及砍掉长势旺盛的野草荆棘,这似乎成了他们的责任。乡人就这样传递着责任,一条条镶嵌在大山之中延伸到大山深处也环抱着大山的土路就这么一天天存在下去,刻满乡人的朴实与善良

    我便是踏着这路走来的。两岁,我初学走路,年幼的我虽无知却勇气十足,一个劲儿地迈着腿想赶紧逃离爸爸的大手,无奈力气有限,自己像个小鸡娃儿似的被爸爸拎在手上。也不知那时是哪儿来的胆量。我忽地转身把爸爸的手咬了一口,随即迈想要开步子追求自由,可谁曾想到刚没得意地走上两三步就因重心不稳吧唧”一声滑倒在地上,软软的小脸紧紧贴着土地,衣服变成了难看的土黄色。爸爸回忆说,本以为我会号啕大哭,可没想到我倒了一会儿就又用手撑着地爬起来,起身后像着了魔一样“咯咯”直笑。是啊,故乡的土地是软的,是无数游子内心无法触及的温柔。六岁,初读书的年纪,我踏着土路与伙伴们且聊且唱,度过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我们一起在土路上奔跑,把笑声撒遍人间,一起蹲在路边等着爸爸妈妈回家,一双双充满期待的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路的尽头。现在我已经不会做一些类似“咬人”这样放肆的事情了,也不会撒丫子疯跑疯玩,路边大小不一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以及虫鸣鸟语更吸引了我,路边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而我正贪婪地挖掘着。行走在路上,或矫首遐观,或低头细视,总能在路边发现欣喜。

    数年后的今天,家乡路早已焕然一新,宽阔的柏油马路笔直地铺开,这一条条新式道路冲进我的脑海,而那些泥泞小路,早已藏在心海深处。只是在午夜梦回之际,这些小路推开记忆的扇门:乡人的脚印、父亲的笑靥、孩童的欢声,以及少年求知的眼神,漾在夕阳余晖中,迷醉了一片光华……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2021S14班  指导老师:董问博)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有几个亮点:

1.情节更合理。首尾呼应、环境渲染(夕阳余晖)、详略安排,使得文章整体布局合理。

2.用词更精准。语言精准深刻了很多,表达的内容和情韵更加丰富,使得整个文章文采飞扬。

3.结尾更深情。结尾抒怀语句多了,表意也更加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