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有四者,各有祖师爷,传承脉络,治未病,得健康,了解收藏

 geoallan 2022-08-09 发布于四川

我们大家现在见到的中医,是一种诊病要号脉,治病用针、灸、汤药、刮痧、拔罐、按摩、导引的群象。

并且,大家都知道,中医是我们国家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治病技术或学问。

大家还知道,学中医,得读古书。那种竖版的,从右向左读的书。

现在中医药院校,都是用中医统编教材来教学的。

中医药院校的出现,最早见于民国时期,发展于解放以后。现在,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中医药院校。考上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会拿到中医的执业资格。

而中医的称谓,是从1929年开始的。在1929年以前,就叫医或汉医。当时民国政府准备取缔医,后经全国医界奋力抗争,没成功。为了与传入中国的现代医学相区别,遂称医为中医,现代医学为西医。现在的医学院校,没标中医打头的,都是西医。中医药院校里面,现发展出中西医结合专业。

医,古字写作醫。上半部分是施行医术的人,下半部分是酒(古代酉与酒通用)。酒,在《黄帝内经》中称为醪醴,类似于现在江南的米酒。意思是说,用酒治病的人,称为醫。醫这个字,再向古代推的,写作毉。上半部分是施行医术的人,下半部分是巫。巫,在远古是最有学问,懂得治病、能够通神的高人。《山海经》里记有十大巫。《神家本草经》中就有药物通神明的记载。如兰草,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治病的巫能通神,用的中药也能通神。

现在学中医,关于中药的最早文献,是《神农本草经》。这本书成书的年代是在战国时期,而最早的专门辑本却是在明代才有。

关于开汤方的最早文献,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成书的年代是在东汉末年。最早的专门辑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在宋代,当时传播很少,到明代才广为刊行。

关于针灸的最早文献,是《黄帝内经》。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最早的专门辑本,是在唐代。

所以,中医的传承脉络,不是一直连续的,而是断断续续的。文献历经传抄、增减,均非原貌。故而,给后世学中医的人,造成了很多困扰。

这是中医文献的传承情况。

大家可能不知道,古代中医分为四类,《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为四者:医经者、经方者、房中者、神仙者。这四者,各有自己的祖师爷。

医经者,祖师爷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七家。现存世的文献只剩《黄帝内经》这一个祖师爷了。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祖师爷是《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瘈疭》《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十一家。现存世的文献只有《汤液经法》的传承发展著作《伤寒杂病论》,还有其用药依据文献《神农本草经》。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房中者,祖师爷是《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尧舜阴道》《汤盘庚阴道》《天老杂子阴道》《天一阴道》《皇帝三王养阳方》《三家内房有子方》八家。后杂入道家文献之中。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神仙者,祖师爷是《宓戏杂子道》《上圣杂子道》《道要杂子》《皇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皇帝杂子芝菌》《皇帝杂子十九家方》《泰壹杂子十五家方》《神农杂子技道》《泰壹杂子黄冶》十家。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现在的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医经和经方两者。

医经的祖师爷,是《黄帝内经》。它的治病工具是针、灸、砭石、按摩、导引、药物。这些治病工具的作用部位,绝大部分为人体体表的特定点(穴位),只有极少部分为内服。它所适应的辩证方法为脏腑经络辩证(脏腑寒热虚实表里)。它的治病方法,叫对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它的治病原理是反馈调节。1800年前,用针灸治病,祖师爷是《黄帝内经》。1800年前以后到现在,用针灸治病,祖师爷还是《黄帝内经》。

经方的祖师爷,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它的治病工具是药方(中药加水煮成的药汤)。它的作用点,是人的体内(喝进胃里),它所适应的辩证方法为经方辩证(正邪斗争+排邪趋势)。它的治病方法,叫顺势利导。它治病原理是代谢调节(食亦同法)。1800年前,用经方治病,祖师爷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1800年以后到现在,用经方治病,祖师爷是《黄帝内经》。

读到这儿,大家发现没有,针灸的祖师爷一直未变,而经方的祖师爷,打1800年前以后就开始变了。也变成《黄帝内经》了。这不就错了吗,给经方换了祖师爷了。原来是两个祖师爷,谁认谁的。现是变成一个了,都认这一个。

原因在哪儿呢?

在一个人,这个人生活在晋朝,它是晋朝的太医令。相当于现在中医科学院的院长。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叔和。大约1750年之前,他为中医的传承,立了一个大功。什么大功呢?整理《伤寒杂病论》,使得经方得以传承。但他也犯了一个大错,安错了祖师爷。他把针灸的祖师爷安在了经方的头上,而把经方自己的祖师爷给弄丢了。人家针灸原来就有祖师爷,结果,王叔和把经方也给拉进来了。于是,经方和针灸就共用一个祖师爷。

经方的祖师爷,让王叔和给换了。结果问题出现了。

本来,经方按照自己的祖师爷教的经方辩证来治病,效果是特别快的,并且能治好病。

而换了祖师爷以后,改用脏腑经络辩证,原来见效很快的特色没有了,就成了现在人们认为的这样,中药效果慢,或者干脆没效果,结局就是治不好病。

比如:总说人家西医是降压不治压,治不好高血压。可现在中医自己也治不好高血压,就连自己得高血压都得长期吃降压药(无奈)。

再比如:用脏腑经络辩证,为肾阴虚,那给六味地黄丸,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考试,都得打对勾的。可它用在病人身上以后,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

没效果,说明一件事儿,错了。

哪错了?

不是开药的中医错了,而是祖师爷认错了。

认错祖师爷这事儿,从1800年前到现在,清晰明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民国时期的曹颖甫,他写了一本《经方实验录》。另一个是当代的胡希恕,他的临床效果特别好,同行有病都会找它治。他就直说:《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不是一脉相承,是拧巴的两股道。

所以,我总是讲,中医在临床中,需要两种不同的思维大脑。如果用针、灸、砭石、按摩、导引这些工具治病,就以脏腑经络辩证为指导;如果用中药汤方治病,就以经方辩证为指导;如果想和张仲景一样,针药并用,就要在两种思维大脑中来回切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