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得琴中趣| 琴桌与琴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22-08-09 发布于山西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泠泠七弦琴,谁知弦外音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而居于首位的古琴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悠久,最初创制甚至屡屡被附会到伏羲、神农、舜这些赫赫有名的远古先祖上。

为何制琴?

蔡邕在《琴操》中写道:“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桓谭则说是为了“通天地之道,合天地之和”;《吕氏春秋》中还称,琴可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明 仇英《柳下眠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从古人对“琴”功能的解读来看,琴不仅承担着修养心性的功能,还是人调和天地阴阳、联系鬼神的一种工具,此时的琴,更像一种礼器而非单纯的乐器。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仍然坚守礼乐制度的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他本人也是琴中高手,甚至还留下了一段【孔子学琴】的佳话。

孔子学琴的典故来自《史记·孔子世家》,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鼓琴,十天后仍在学习同一首。老师说可以学些别的了,孔子却屡屡以“还未掌握方法”、“还未领会意境”、“还不了解作者”的理由推拒。

南宋 仲尼式琴 故宫博物院藏

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孔子终于精通了这一首乐曲,整个人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时而庄重深穆,时而怡然高望,他从乐曲中领悟到了作者的风采,并猜到了作者的身份——除了周文王不作他想,而此曲正是《文王操》。

“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不辍,讲的正是孔子用弦乐教化民众,可见这一时期古琴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教化功能。

《文王操》古意庄穆,使人感怀先贤;《广陵散》磅礴愤慨,更是嵇康临刑之绝响;《高山流水》中有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使伯牙觅到知音......古琴之音,何尝不是古人的生命之声?

南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嵇康部分) 南京博物院藏

同时,古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琴曲”、“琴道”、“琴德”、“琴器”......围绕着琴,人们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古琴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恰如高濂所说:“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无论能操或不善操,亦当有琴。”琴是文人士大夫的雅好、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寄托。

元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如何抚琴?

在高足家具流行起来以前,人们往往习惯盘腿坐下,将古琴横放在膝上抚琴。这种方式不仅考验琴技,还考验人掌控古琴的平衡能力。宋代的《洞天清录》中特别提到了“披衣趺坐,横琴膝上”。

明 杜堇《梅下横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而直到清代,《聊斋志异》中的《宦娘》一篇还提到了男主温如春在古寺廊下偶遇一位盘腿道人与他斗琴,就是置琴膝上,可见这一方式仍然是无承具时抚琴的首选。

而随着高足家具普及,专门为盛放古琴而设计的琴桌出世,它形似普通承具,却在选材和造型设计上别具特色,既富有造物者的智慧,又凝结了琴文化的精魂。

从材料的挑选开始,古人们便莫衷一是。有人推崇用砖石,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桌面郭公砖最佳,玛瑙石、南阳石、永石者尤好。”还特别强调了郭公砖的特色——灰白色,中空,面上有象眼花纹,使琴音“清声泠泠可爱”。

文震亨《长物志》中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中空的“郭公砖”固然能使琴声更为响亮,但这种琴台更适合用来陈放盆景和山石,琴台应该用另作的小几。

当时还有一种十分有名又十分独特的琴桌,文震亨、屠隆、高濂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这种琴桌“紫檀为边,以锡为池,水晶为面者,于台中置水蓄鱼藻”,看起来确实是个极富工巧匠心的稀罕物。

屠隆和高濂都认为这是世间罕见的奇物,屠隆甚至因为只见过一面而“念之耿耿”,不过对于器物雅俗向来自有一套评判标准的文震亨却认为这是一种“俗制”。

清 《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 故宫博物院藏

对他来说,这种设计固然新颖又富有野趣,但似乎与他认可的那种操琴时应有的心境相悖。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他对于“琴室”位置的安排上,他更喜欢阁楼、松下、竹间、岩洞、石室这些清绝风雅之地,而鱼藻活泼,还是少了几分雅韵。

有人认为硬木材料也不错,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将硬木材料排在石面之后,还提到加厚加灰漆、四脚健壮的硬木琴桌能大致达到石案的效果。而传世可见的明代琴桌也多为黄花梨或髹漆作。

琴桌的造型设计则是另一重点,一则要适应人用,所以尺寸形制不可马虎。这一点不同朝代还略有区别,宋代琴桌要“阔可容四琴,长过琴三之一”。

明代琴桌则按《格古要论》、《长物志》等书所载,几乎达成一致,都比较推崇维摩样,高二尺八寸(屠隆认为高一尺六寸),长过琴一尺许,可容三琴者,琴桌的腿部还不能妨碍容膝

文震亨和屠隆更是提到了用胡床作配琴桌的坐具,这样双手更便于操琴,坐具本身最好稍微高一点,这样更省力。

明 《十八学士图·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则,琴桌除了要承托古琴之外,往往还承担着“音响”的作用。为了使琴音更为清越响亮,古人煞费苦心。

除了前面提到的使用空心砖和质地特别的石材,赵希鹄提到的在木材上施厚漆其实也是一种改善琴桌桌面吸音效果的办法。

还有一种特别的办法就是在造型上增设“音箱”,赵佶《听琴图》中的琴桌正是一件例证。

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琴桌窄于琴长,而桌面攒框装板,似乎用的就是石板,下方四角腿足纤长,清立如鹤,腿间各面装横枨嵌挡板,以形成中空结构。

挡板上还满作缠枝花卉纹雕花,可谓是精雅绝伦,这也是抚琴之人地位不俗的象征。

故宫中的两件琴桌——填漆戗金琴桌和紫檀木雕方胜纹琴桌也是在桌面下方不远处另嵌一张木板以形成音箱,使琴音在桌面下的空间产生共鸣,提高音色效果,其中填漆戗金琴桌底板上还做了两个镂空的铜钱纹。

明 填漆戗金琴桌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檀木雕方胜纹琴桌 故宫博物院藏

音箱的设置可以使得材料选择更为宽泛,但有人还会在音箱中增添弹簧,如陈梦家夫人旧藏的黄花梨两卷角牙琴桌,里面就有辅助音响的铜丝弹簧装置,据说“一拍桌面,嗡嗡作响”。

但也有琴家认为这是画蛇添足之举,弹簧反而会使琴音变质,并无增益。

而根据传世绘画与实物来看,还有一种不做音箱结构的琴桌,更像是一件普通承具,只是桌面略厚实了些,尤其是崇尚简约的琴几,它更是几乎放弃了音箱功能。

陈梦家先生也提到过简朴的明代琴桌“全身都是素的,只是几个略带文饰的牙”,如《会昌九老图》中的琴桌,即便描绘草草,也能看出它设计简单,结构几乎与一旁的画桌无异。

清 黄花梨木两卷角牙琴桌 上海博物馆藏

宋《会昌九老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类型的琴桌还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的黄花梨四面平内翻马蹄琴桌,仍是桌面攒框装板的设计,但四角又接的是四面平式结构,而四条内翻马蹄腿更是上粗下细,尤为别致。

黄花梨四面平内翻马蹄琴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遍览古代绘画与流传实物,琴桌的形制其实从未固定,接束腰者有之,四面平者有之,平头案者有之,书卷几者有之......

清代 红木透雕灵芝纹书卷式琴桌 研习社藏品

但无论是哪种形制,置琴其上时,我们似乎就已经听到:日升月恒、山重水复、惊心动魄、悲苦愁怨、虚旷宁和......世间万物和七情六欲都化作了弹指间流泻出的旋律。

琴是达情之物,亦是修心之物;而琴桌既可有形,亦可无形。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