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淘汰了解放军当成宝,解放军淘汰了美军又当成宝的无后坐力炮

 Loading69 2022-08-09 发布于四川

前言:1914年,美国海军军官柯兰德·戴维斯发明了一种通过反喷抵消炮弹后坐力的轻型火炮,那时的无后坐力炮是计划装在飞机上用于反潜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各种工事和火力点成片地打倒美军步兵,即使进攻前连续炮击数天也未能全部毁伤,美军一直想解开“攻坚'这道难题,当时的火焰喷射器虽然可以一击必杀,但射程只有20米,“巴祖卡”火箭筒有效射程也不过50-70米,初速不足90米/秒,很容易被敌方火力压制,到了1943年,美国陆军提出无后坐力步兵轻便直射火炮概念,费城法兰克福兵工厂在1943年10月研制成M18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并在冲绳战役中投入战斗。

一:宝贝的无后坐力炮

文章图片1

美军无后坐力炮采用火药气体抵消后坐力,火药气体从药筒小孔泄出,沿锥形药室空隙到达炮闩,经喷气孔向后排出,产生推力抵消炮弹的后坐力,M18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初速超过了300米/秒,最大射程3658米,发射重1.25千克的M306A1式榴弹,精度和射程都优于“巴祖卡”火箭筒,无疑是有效的攻坚武器。美军还在1945年仿制了德国LG4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命名为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种无后坐力炮全重高达75.8千克,发射重6.53千克的M309A1式榴弹,射程达6800米,太平洋战场上的每个美军步兵营编有两门,几乎淘汰了75毫米步兵榴弹炮,配合迫击炮能形成曲射、直射火力网。

二战后,当时的中国军工署重庆第50兵工厂用了一晚测绘了美军带来展览的M18式无后坐力炮,于1946年7月开始仿制,到1947年11月才仿制成功,命名为“民36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但当时无法制造镍铬炮钢,无法量产。直到1950年为配合18军进藏专门生产28门,抗美援朝开始后,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除了42军有2辆坦克学习了反坦克战术外,其它部队基本没有受过反坦克训练,入朝后由于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主要依靠步兵使用地雷、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打坦克,

文章图片2

最普遍的是普通手榴弹和反坦克手雷,普通手榴弹只有打开舱盖投入车内或数枚捆扎成集束手榴弹炸履带才有效,反坦克手榴弹一枚即可击毁坦克,但投掷距离只有6-8米,太远投不中,太近又容易遭手榴弹弹片误伤,通常步兵连编组多个3-4人左右的反坦克小组,通常一人持机枪掩护,防止坦克乘员打开舱盖射击、投弹或弃车逃命,2-3人则持反坦克手榴弹在坦克不利于观察又必须减速的必经的公路拐角处隐蔽待伏,等敌坦克减速就突然打击。炸药包最初用于放在坦克上炸坦克,0.5公斤的炸药包可炸坏1/5的履带,2.5公斤的炸药包可炸坏4/5的履带,5公斤炸药包可炸断履带,10公斤炸药包可炸毁坦克。

但炸药包放在运动中的坦克上经常掉下来,后来改在路边埋设5-10公斤的炸药包炸坦克,效果比地雷还好,因为美军工兵排雷能力很强,地雷效果时好时坏,全赁运气,有时击毁15辆坦克中有12辆是地雷功劳,有时全部被美军工兵排除,爆破筒通常用于炸坦克履带,最初单根爆破筒威力过小,后来用3-4根捆成一束才有一定效果,这些武器都要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近距离同坦克拼死搏斗,只有火箭筒可以在有一定的射程外打坦克,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了不少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和美制M20式88.9毫米火箭筒,但志愿军装备的很少,每个步兵营只有3具,

文章图片3

“巴祖卡”火箭筒威力不大,只能打轻型坦克,美制M20式88.9毫米火箭筒有效射程300米,是志愿军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为解决急需反坦克武器的问题,军工部门急忙生产了“民36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改名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送往战场,57毫米无后座力炮重28.8千克,非常适合在机动作战,综合性能是各种反坦克武器中最优,但其57毫米破甲弹破甲厚度只有76毫米,打不穿美军中型坦克,军工部门又仿制了500门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破甲厚度达到90毫米,命名为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不过由于太笨重,主要装备军、师75毫米无后坐力炮营,而步兵团则编1个57毫米无后座力炮连。步兵营编1个57毫米无后座力炮排,步兵连编一个火箭筒班,到1952年9月,志愿军装备了3028具火箭筒和1030门无后座力炮,无后座力炮对志愿军来说,就是宝贝一样的反坦克武器。

二:被解放军淘汰无后坐力炮

文章图片4

1956年,军工部门在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改进成了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改变了开闩杆的位置,还研发了破甲威力提高50%的不旋转破甲弹和杀伤范围150平方米的杀爆榴弹,而且重量从122.9千克降至87千克,有效射程500~800米,炮弹重4.5千克,分为榴弹和破甲弹,引信要分开保管,一发炮弹价格相当于当时100斤大米,马驮、车拉都可以,炮连编一个驭手班和30匹骡马,每个炮班三匹,一匹驮炮身,一匹驮炮架和一匹驮炮弹,道路不好也可由三人背负行军,射击时要张嘴防止震坏耳膜,射击后炮尾后面呈扇型的草木全烧没了,连地皮也掀成像鱼鳞般一块一块的,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在1962年对战中摧毁不少印军地堡,但很快被56式火箭筒取代。

文章图片5

而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很快就成为步兵营中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在珍宝岛保卫战中,23军67师201团3营炮连3排七、八两个炮班携带两门无后坐力炮參战,当时苏军装甲车辆对守军威胁极大,七、八炮班拖着无后坐力炮跑步上岛,遇到苏军4辆T-62坦克从岛的南侧江面过来,江面上一马平川,江岸地势陡峭,七、八炮班无法将重达87千克的56式无后坐力炮推到岛上,战士只好爬上2米多高的河岸,待坦克接近到10米时投掷手雷,留守在3号阵地的9班也用无后坐力炮向坦克射击。慌不择路的先头坦克调头闯入由解放军秘密埋设的雷场被炸断右侧履带,又被9班的无后坐力炮击中,坦克内苏军从底部逃生舱门钻逃入岛上树林中,其余三辆坦克不敢掉头,原路倒车逃走,

文章图片6

见此情景,7班长杨林副班长张长发和一位战士回到冰面上架起无后坐力炮将100米外的二号坦克击伤,然后两个班冒着两个方向上的火力,在冰冻的江面把无后坐力炮推上岛西侧阵地,支援守岛的步兵3连2排和侦察排依靠一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土堤作战,苏军则借助岛中部一段低于地面的冰道向土堤运动,1辆坦克和3辆装甲车隐蔽在左前方的一片丛林中射击,杨林将无后坐力炮架在土堤上快速瞄准击发击毁1辆装甲车,然后立刻转移阵地,两辆装甲车开足马力向前冲,杨林在相距80米时开火,击毁1辆装甲车,剩余一辆立刻调头逃走,由于弹药不足,7班战士回3号阵地搬运炮弹。

文章图片7

阵地上只剩下杨林和张长发,又有1辆坦克和1辆装甲车从右侧冲过来,两人拖着无后坐力炮赶往右侧,用肩扛头顶将无后坐力炮架上土堤,冒着100米外的坦克机枪弹雨两发连中,击毁1辆装甲车后又拖着无后坐力炮转换阵地,并使用冲锋枪消灭几名在击毁装甲车后面的苏军,此时7班战士们带着弹药回来了,苏军也发现了无后坐力炮,多枚炮弹命中无后坐力炮阵地,把杨林的右手三个手指炸断,左手手掌也被弹片击穿,无后坐力炮也因为爆炸发生故障,张长发排除故障后,杨林命令战士隐蔽在土堤后面,自己在土堤上准备开火,结果被炮弹直接命中,杨林牺牲后7班加入8班继续作战,推动无后坐力炮前出50多米连射两发,将1辆坦克隐蔽在200米外洼地的坦克击伤,又向左转移击中阵地左前方150多米的1辆装甲车,面对无后坐力炮的连续打击,苏军不敢继续攻击,脱离了接触。

文章图片8

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虽然珍宝岛保卫战作用很大,也暴露出重量大,无法采用肩炮方式射击,战斗转换、装填和瞄准时间需要1分多钟,而且破甲弹破甲厚度实际只有150毫米/30度,无法击射炮塔正面装甲厚214毫米的T-62坦克,不得不在火力威胁下机动到侧后开火,珍宝岛战役之后,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进行了减重,用三脚架替换了轮式炮架,考虑作战中经常要伴随步兵,又设计了肩扛射击的前握把和前扳机,重量减至52千克,但其他性能没有实质提高。军工部门决定研制“轻型无后坐力炮”,

文章图片9

这型无后坐力炮是仿制自苏联1954年装备苏军的B-10型82毫米无后坐力炮,B-10型82毫米无后坐力炮,使用双轮三脚式炮架,运动用双轮炮架,射击时用三脚架支撑,军工部门取消了轮架,换用薄管身管,研制成全重仅为29千克的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此后逐步替代了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更适于伴随步兵作战,最大的优势是装填简便,56式的身管内刻有28条膛线,装填时要小心地使弹带与膛线吻合才能关闭炮闩,65式是滑膛身管,可直接装填,每分钟可发射5~6发,而且破甲弹穿透120毫米/65度装甲,但轻量化的代价是有效射程下降到300米,面对高速冲击的坦克只有一次射击机会,

文章图片10

1979年,装兵工程学院研制成功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这种无后坐力炮使用火箭增程炮弹,射程增至500米,面对高速冲击的坦克有两次射击机会,破甲威力提高到了150毫米/65°,足以威胁T-72坦克,但重量也增至34.1千克,1979年也研制了80式95毫米无后坐力炮,有效射程增至700米,但未装备部队,直到80年代后期,82毫米无后坐力炮还是陆军步兵营必不可少的伴随火器,随着98式火箭筒的装备,无后坐力炮逐渐退出解放军装备序列,现在已经全部淘汰。

三:美军淘汰后又找回的无后坐力炮

文章图片11

美军在二战后正式将无后坐力炮编入步兵师,每个步兵营编有四门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每个步兵连编有三门M18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但两种无后坐力炮均无法摧毁朝鲜战场上的T--34/85坦克,1952年后M20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被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取代,M40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重709.5公斤,只能架设在吉普车上使用,而M18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则被M20式8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取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步兵连又重新编入M67式90毫米无后坐力炮,这种无后坐力炮重量只有16.8公斤,射程近精度差,很快被“龙”式单兵反坦克导弹取代,但价格高昂的“龙”式单兵反坦克导弹只适合于攻击高价值目标,毁伤野战工事还是要靠射程仅为180米的M72火箭筒。

文章图片12

由于M72火箭筒破甲厚度仅为150毫米,毁伤效果不理想,美国陆军在1983年订购了瑞典的AT-4式84毫米火箭筒,AT-4火箭筒破甲厚度达450毫米,采购成本只有720美元一发,基本满足了美军的攻坚需求,而反坦克有“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但21世纪美军深陷阿富汗治安战中,“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虽然失去了反坦克的用武之地,但却是近乎完美的步兵远程打击武器,射程足以在敌军机枪火力点之外发射,命中率近乎于100%,对大多数工事基本可以一击必杀,问题是一发“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的价格相当200发AT-4火箭弹,而且火箭弹又存在射程近、命中率低的问题,而且一枚AT-4火箭筒重6.7公斤,对负重接近极限的美军士兵来说背一至两具实在是太重了。

文章图片13

美军的目光又转向无后坐力炮,西方只有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可以选择,“卡尔古斯塔夫”并不是纯粹的无后坐力炮,而是吸收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优点进行了折中,弥补了无后坐力炮重量大及火箭筒准确性低的缺点,最早的M1型于1948年装备瑞典陆军,1963年发展出M2型“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1972年增大射程及威力后又推出M2-50型“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1985推出的M3型“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深受20余个国家军队欢迎,美国陆军的第75游骑兵团早在1988年就采购了少量M3无后坐力炮,由一名射手背负8.5公斤的炮身,副射手携带2发3.2公斤的炮弹,这和携带2具AT-4火箭筒差不多,但射程和精度就高多了,而且一门只要1万美元,炮弹500~1000美元一发。

文章图片14

不过M3无后坐力炮还是很重,徒步行军非常痛苦,所以得了个'胃疼的查理'的诨名,美军又采购了减轻了2.7公斤的M3E1型无后坐力炮,还配备了杀伤效能更高的双用途高爆弹和非常特殊的箭弹,箭弹可在150米内形成400平方米的钨制镖箭雨,使士兵即使面对优势敌军也有一线生机,瑞典还专门为美军打治安战量身定制了由钛合金和碳纤维制造的M4型无后坐力炮,重量也降到6.7千克,还配备了火控系统,专门可在密闭空间发射的多用途弹和可编程的空炸榴弹,美国大量采购M4型无后坐力炮,每个步兵排配备一门,成为阿富汗战场上最受美军步兵欢迎的火力支援武器,

文章图片15

阿富汗人常常在七八百米之外用高射机枪袭扰美军,美军轻武器鞭长莫及,迫击炮准头差,如果用一发“标枪”反坦克导弹打击一挺机枪又亏大了,而M4型无后坐力炮射程是1250米,不仅可以和阿富汗人对射,甚至能在敌军开火之前就开火,对美国陆军来说,无后坐力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有较好的性能,比采购AT-4一次性火箭筒划算,算得上是一个均衡性较好的选择,不过M4型无后坐力炮射击时砖瓦碎石、家具桌椅、板材树枝会被尾喷火焰吹得漫天飞舞,而且尾喷气流的噪声和超压对士兵会造成15%-80%听力损伤和肺泡和支气管震伤充血,每人一次最多只能发射4发炮弹,另外这种无后坐力瞄具很容易被碰歪炮,保险也不是很牢靠,很容易误触走火,不同弹药的引信设置很容易弄混出错,而且50~70米内常常因引信没有解除保险而不炸,常把士兵搞得焦头烂额。

文章图片16

四:结语

M4型无后坐力炮标志着无后坐力炮被美国陆军淘汰数十年后又重新回归美国陆军装备序列,但解放军对无后坐力炮似乎已经毫无兴趣,解放军的98式火箭筒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优于“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重量也差不多,所以也没必要装备无后坐力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