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经常去破坏汉军的粮道,所以汉军的粮食发生了危机。 刘邦就与郦食其商量,怎样才能削弱楚军的势力。 郦食其说:昔日汤王讨伐桀王,武王讨伐纣王,成功以后,都有封地给他们的后代。 而秦国灭了六国以后,六国的后代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陛下能够重新立六国的后代,大家都会感念陛下,而愿意臣服陛下。到那时,陛下再南下称霸。 刘邦很赞同郦食其的建议,让人赶快刻了佩印,让他出使六国。 郦食其还没出发时,刚好张良外出回来,拜见刘邦。 刘邦刚好在吃饭,看到张良就说:来来来,子房(张良,字子房)你快来,有人给我出了削弱楚军势力的主意。 接着就把郦食其的话讲给张良听,张良说:如果真这样做,那就大事不好啦。刘邦很不解,说为什么呢? ![]() 张良就顺手拿起筷子(古代叫箸),一边比划一边给刘邦分析。 第一,昔日汤王和武王封了桀王和纣王的后代,是能够确定掌握了他们的生死之命,如今陛下并不能掌握住项羽啊。 第二武王入殷,释放了箕子,又为比干修了墓地,陛下现在需要的不是这些。 第三,武王打开巨桥粮仓,发放粮食,又广发朝歌城的钱财,赐给贫穷的人。现在我们自己的军需都不够,怎么能做到这点呢。 第四,武王灭了殷商以后,把兵车改成了一般的车子,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如今我们正在激战时,怎么能效仿呢。 第五,过去把马放在华山山坡上,是表示不再需要战马。 第六,牛也在桃林中歇息,是代表不再需要牛车来运输军粮,这些都说明已经进入太平年代,现在陛下连连交战,怎么能做到这些呢。 第七,天下的谋士离开自己的故乡,跟随陛下,如果现在重新立六国的后代,那么大家又各归其主了,还有谁再跟随陛下呢。 第八,现在楚军这么强大,复立了六国,他们也只会向楚军屈服,谁还会向陛下称臣呢。 所以说,如果用了这样的计谋,岂不是要坏了大事啊。 刘邦听了以后,饭都不吃了,生气的骂道:这个没用的书生,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 张良的分析非常精准,而且结合了当时的情势。借鉴很重要,但是,也要慎重,不是单纯的有样学样。 东汉的史学家荀悦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制定决胜的策略时,最重要的有三点:形、势、情。 然后他举了几个事例来分析这三点。 1 形 最初,张耳和陈余劝陈胜重新立六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对于秦国来说,反而是多了敌人。 况且,当时陈胜并没有取得天下,他封六国的后代,又不是拿自己的土地去分封。 只是借花献佛而已,拿着别人的土地当好人,自己却能得到好处。 当时陈胜起兵时,天下人都要叛秦,而现在楚汉之争还没有分出胜负,天下人未必都是反对项羽的。 现在要汉王拿出自己的土地去分封给别人,而且还等于给自己树敌。 因为六国会依附强大的楚军,分封,就只有了个虚名而已,实际上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 看起来是同一件事,都是分封六国,实际是不同的。 2 势 当时秦军和赵军交战,楚怀王派宋义去救赵国时,宋义只是屯兵观望,让秦、赵之间互相攻伐,想要坐山观虎斗。 另一件事是卞庄子刺虎,卞庄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想要去杀老虎。 他的小童就阻止他说,两只老虎吃一头牛,一定会发生争斗,到时候一死一伤,你再去刺那只受伤的老虎,这样就直接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时间久了,一战的胜负未必就能分出存亡,进可以得利,退也可以自保,所以要积蓄实力,等待时机,等到敌方疲敝之时。 而当时,楚军和赵军,实力根本不能与秦军相比,安危只在呼吸之间,进则可以定功,退就会有大祸。 所以宋义想要坐山观虎斗,与卞庄子刺虎又有不同。 3 情 韩信在背水一战中大获全胜,而在彭城之战中,汉王在睢水与楚军交战,结果楚军大胜,这又是为什么呢。 赵兵出国迎战,可进可退,士兵们并没有死战的决心,反而可以知难而退。 而韩信背水列阵,退也只有死,所以士兵们毫无二心,只有拼死力战。 汉王进入彭城后,经常安排酒宴,士兵们战心不稳固。 而楚军失了阵地,士兵们都激愤不已,都想要速战决,战心高昂,所以汉王才会战败。 而且,韩信挑选的精兵等着赵兵,项羽挑选的精兵进攻,汉兵却是懈怠的状态。所以,两场战争中,韩信胜而汉王败。 我知道你在看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