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专权,杜钦劝他收敛一些,但是王凤不肯听。 当时,汉成帝还没有子嗣,他自己的身体不好,常常生病。 定陶王来京朝见时,太后和成帝,为了秉承先帝(汉元帝)的心意(汉元帝当时挺看重定陶王的,甚至还想改立他为太子),就非常优厚的对待定陶王。 给他的赏赐也是其他诸侯王的十倍之多,对之前汉元帝想要改立定陶王为太子这件事,也没有心存芥蒂。 还把定陶王长时间的留在京师,不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国去。 汉成帝对定陶王说,自己没有子嗣,身体又不好,生命无常。 自己万一驾崩,就再见不能相见了,就让定陶王留在自己身边陪伴。 后来汉成帝经常生病,定陶王就留在京师,日夜照顾着成帝,所以天子也很看重定陶王。 对于定陶王长留京师这件事,王凤的心里很不高兴。 刚好发生了日食的现象,王凤就趁机上书,说发生日食,就是阴气太重的原因。 定陶王虽然是骨肉亲人,但是按照礼仪来说,应当在自己的藩国。 现在却长留京师,这是有违常规的,所以发生日食,是上天的告诫,还是让定陶王回到自己的藩国才是。 汉成帝不得已,就同意了王凤的建议,定陶王离开京师的时候,汉成帝和他相对而泣。 王章上奏 王章这个人的性格,向来就是很刚直的那种,也很敢说话。 他虽然是王凤举荐做官的,但是并不依附于王凤。 他就秘密上奏给天子,说之所以出现日食,都是因为王凤专权,蒙蔽君王。 汉成帝就召见了王章,他对天子说,上天都是佑善灾恶的,现在陛下还没有子嗣。 引近定陶王,以继承宗庙,重视社稷,上顺天心,下安百姓。 这些事情是正当的善事啊,那么应当是天降祥瑞的,怎么会有灾异现象呢(古时候,认为日食是属于灾异现象)。 上天出现灾异,都是因为有大臣专政。 听说大将军(王凤)把这个原因归咎为定陶王留京,建议让他离开京师。 大将军这是想要孤立陛下,以便谋私,自己可以更好的把持朝政而已,大将军这样的,根本不能算是忠臣。 况且,日食的现象,正是阴入侵阳,这就是代表君王被大臣蒙蔽。 现在大大小小的政事,都由王凤掌控着,陛下就连发言的机会也没有。 王凤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把错处归在定陶王身上。 况且,王凤污蔑别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的丞相王商,为人有威重守正,身为丞相,是国家的重臣,因为不肯屈从于王凤。 就被王凤污蔑,最后忧闷而死,大家都觉得很可惜。 另外,王凤明明知道自己小妾的妹妹张美人,已经嫁过人,按照礼仪,当然是不能再进后宫嫁给天子的。 但是他却假托,小妾的妹妹适宜生男孩,把她送进后宫,这是用自己的权利谋私。 听说,直到现在,张美人也没有身孕。 这几件事情,都是陛下亲自所见的,更何况还有那些陛下不知道的呢。 所以不可以再让王凤担任重用职务,要重新挑选贤良的忠臣替代他的位子。 王凤对付王商,还有遣走定陶王这些事,汉成帝心中也十分不平。 听到王章的这一番话以后,也有所感悟,他就让王章去挑选人才来辅佐自己。 王章下狱 于是,王章又秘密上奏,举荐了信都王舅,琅琊太守冯野王,说他忠诚可信,还非常有智谋。 汉成帝当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冯野王的声誉,所以这会儿,也想让他来替代王凤。 天子每次召见王章时,都会屏退左右。 太后叔叔王弘的儿子王音,他是侍中,所以只有他听到了天子和王章的谈话,就把这些事都告诉了王凤。 王凤听了以后非常担心害怕,杜钦就让王凤上书辞官回乡,言辞非常哀痛。 太后知道以后,又哭泣不止,不肯吃饭。 汉成帝年少时,朝政的事务就依靠着王凤,所以也不忍心罢免他,又下诏让他继续管事。 天子让尚书上奏弹劾王章,说天子刚继位时,有关部门就已经奏报过。 冯野王是王舅,不可以备职九卿,按照规矩出京,做了上郡太守。 现在王章却又举荐了冯野王,想让他在朝为官,依附诸侯王。 王章被弹劾以后,就被抓捕下狱,廷尉治他大逆不道之罪,还说他想让天子断绝子嗣,背叛天子,私下结交定陶王。 这可是条条都是死罪啊,最后王章直接死在了狱中,家中妻儿迁到了合浦。 从此以后,公卿大臣见到王凤,都不敢和他对视。 王商死了,现在王章又是这样的下场,更加没有人能制衡王凤了。 一家独大 看到王章这样的遭遇,冯野王非常害怕不安,一病不起。 病假满了以后,又再请病假,带着妻小回到杜陵去治病。 大将军王凤让御史中丞上奏弹劾,说冯野王私自请假养病,是为了图安乐。 拿着虎符出界回家,是对皇帝不敬。 杜钦就对王凤说,按照之前的规矩,二千石(郡守太守的统称)生病,是可以请假回乡的。 杜钦这就是帮冯野王说话了,但是王凤不听,直接罢免了冯野王的官职。 因为王章的事,大家都流言纷纷,对朝廷存在质疑。 杜钦就想要挽回这个局面,又对王凤说,京兆尹王章的事,属于机密,京师都有许多人不知道,更何况是外地呢。 恐怕天下人不知道王章确实有罪,还会有不好的传言。 依我看来,还不如直接让大家直言进谏这件事的看法,这样反而可以消散流言,打消大家的疑惑。 王凤就上奏请求,按照杜钦说的这个方法去处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