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大吕世浩:学历史,有什么用?——找到学科的“底层逻辑”,方为名师!

 愚然楼 2022-08-09 发布于湖南
【发表说明】
名师,
    必然具备“高明”的学科认知模型!
那么,
    怎样的学科认知模型才算“高明”呢?
王珏老师认为,高明的学科认知模型
    必须要抓住学科的“底层逻辑”!
    并以底层逻辑为基础,
        将所有信息、知识都整合到一起
        形成整套学科认知模型!

本文就以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历史学教授,
台湾大学 吕世浩教授的历史学科认知模型为例

看看吕世浩教授为我们构建了怎么的“底层逻辑”!

————————————————————

  • 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 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 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

  • 是历史没有用,还是我们教/学历史的方式有问题?

以上是台湾大学历史系  吕世浩教授

在MOOC《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中开篇所问。

图片

而该课程

   被学生评为“最受华语世界欢迎的MOOC课程”

图片

一门历史学课程,居然“最受欢迎”,

     是不是令人匪夷所思?!

王珏老师也是从那个时候,

    开始知道吕世浩、关注这门课程,

还像追剧一样,从头追到尾,乐此不疲!

这门课,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历史也能让人津津有味

  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只是道听途说的“学历史让人长智慧”

  居然~确实是真的!

我年轻时还听说“毛主席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通读24史”,

    当时觉得莫名其妙!

毛主席的战略研究厉害,这是世人皆知的,

    但这跟24史好像八竿子都打不着啊。。。

    ——首先24史中,绝对不可能有当时中国的局势,

   其次,读24史的人肯定不止一两个,

       也没看到谁像毛主席那么厉害呀。。。

学习了吕世浩老师的课程,

    为什么读历史有用、

    如何揭开隐藏在历史中的那些智慧、

    如何运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

    一切迷团散去,豁然开朗!

如果大家对吕世浩教授的历史课已经有些迫不急待的话,

可以直接观看吕世浩老师在TEDx上的一个演讲视频

(内容与课程中差不多):

吕世浩教授在《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的第一课中,

就揭示了“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学历史对你而言,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如果无用,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学历史?

如果有用,请明确地说出来,用处是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思考了二十多年。这本书就是身为历史人的我,针对许多非文史专业的朋友所呈现的答案。

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有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何在。

为什么对于学历史有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难道是古人实在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还是现代人的智能忽然有了数十上百倍的增长,比古人要有智能得太多?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现代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以后,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我们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更不知学习历史的作用何在。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但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其弊害之深,远超想象。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

历史学在古代如此被重视,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已。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这也就是太史公所说的,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出自《报任安书》)。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接下来,吕世浩教授为了讲“思辨”的作用,特意举了一个例子:

在这里,我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来说明。相信各位在中学课本里都读过《木兰诗》这篇诗歌,诗歌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语文教材上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对吗?
如果对,为什么后面一句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想知道答案的话,欢迎学习吕世浩教授的课程(文后有二维码)。

吕世浩教授的课程标题,
    就点出了他认为历史学习的'底层逻辑“
    ——让历史对人的成长,“真正”有用!

王珏老师特别强调: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
    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都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而找到这个学科的“底层逻辑”最关键!

因为, “真正”有用的知识,
    不可能是大量信息的简单堆积,
    而是要找到大量信息背后的内在结构、思维模型
而且,即使是“内在结构”,
    往深层追究的话,必然还有更深层的“内在结构”
    还有更更深层、更更更深层……
什么时候追究到头了
    找到了一个万物一统的那个“一”时,
    我们就找到了知识的“底层逻辑”
 (吕世浩教授认为,历史学习的的底层逻辑就是”对当代人有用“)
所以,像目前历史教材中那样,以“史实”为主线
    必然表现为大量的碎片化信息,
    学习完全依赖死记硬背!
——即使有一些看似“思维”的东西
    往往也只是学生敬而远之的“说教”,
    它和“史实”没什么两样,
     对学生来说,都只是与己无关的“信息”,
    都只能依靠死记硬背!
这也是文科知识非常典型的特点:
  • 知识与思维,往往是割裂的!

当老师立足于按照教材规定教“知识”时
    与所谓的“培养学科思维”,恐怕会越来越远!
吕世浩老师的课,其实并非推荐给历史老师读,
    ——我怕历史老师看不上
          而且老师总是需要优先完成“教学任务”的
          吕世浩老师的课对此并无半点作用。

   (最高明的研究者、教授最有用的知识,但却对课本教学毫无帮助,是不是也有点讽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