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呆爸第600篇原创 01. 大家好,这里是阿呆爸育儿。 不求医生求鬼神? 因为愚昧,因为轻信,因为遭遇骗局还不自知,一个正值青春的14岁少年,在被父母强行要求喝下两碗水之后,直接殒了命。 这并非什么夸张的影视剧情节,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令人惋惜不已,却又无力回天的悲剧。 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能在孩子的健康问题上大出昏招? 又到底是怎样的两碗水,能让一个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完好的孩子和父母天人永隔? 前不久,一则#14岁抑郁症少年,喝下两碗水后离世#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因为这一切本可以不发生。 湖南湘潭的小韩(化名)今年14岁,因为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欺负,又没有情绪宣泄的出口,消极感受累积之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糟糕,和他的年龄极不相配。 小韩的父母发现孩子有异样,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结果就是14岁的小韩被确诊抑郁症、焦虑症。 按理说,生病了就积极配合治疗,找到病因,谨遵医嘱,耐心陪伴,让孩子在爱和温暖之下慢慢调整状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小韩的父母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明知道孩子是因为在学校受到了欺负,才罹患抑郁症,可他们却各种听信迷信之说。 通过朋友的介绍,小韩的父母认识了一位“大师”陈某(化名),并对“大师”主张的孩子之所以行为异常,是因为被“鬼神附了体”的言论深信不疑。 不仅允许陈某以自己孩子为对象,画符咒、请神明等,还接受了陈某“给孩子喂符水”的行为。(所谓符水,就是把符纸燃成灰烬后,混合在水里面。) 第一碗水喝下之后,小韩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甚至还出现了呼吸、发声困难等症状。 可小韩的父母依旧没有带孩子去就诊,反而是又找来了“大师”陈某。 本就是唬人的招式,又怎会真的有效果呢? 只是那时候的陈某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制了一碗水,让小韩的妈妈帮孩子服下。 正是这第二碗水,直接引发了小韩的呼吸道堵塞,最后导致身亡。 02. 区区两碗水,就让一个14岁少年的生命按下了停止键,而且这个“致命水”,还是他的母亲亲手喂下去的。 令人唏嘘。 事情在网上曝光之后,有人怨怼父母的无知和封建,有人对陈某的害人行为深恶痛绝。 是,小韩的父母是遭受了谴责,陈某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金钱和牢狱的代价。 可无论悔意有没有,有多深,小韩都再也回不来了。 他只是受了欺负,生了病,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庇护,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啊,凭什么他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不幸呢? 就像很多网友看完事情始末之后,感慨道的那般:“有这样的父母,难怪小韩会得抑郁症。” 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小韩父母在给孩子治病这件事上的种种表现,也的确能以小见大。不尊重、不理解、不沟通、强行要求等,极大可能高频率地出现在亲子教育中。 仔细想想,在已知孩子确诊抑郁症的情况下,还去相信迷信论断,某种程度上讲,父母是在逃避孩子的确诊结果。 换句话说,他们不相信,也不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这个事实。 而这样的父母,从不在少数。 电视剧《小欢喜》当中,“妈妈都是为你好”是单亲母亲宋倩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把这份“好”落在实处,她几乎把女儿英子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 督促女儿学习,看着女儿做题,花时间给女儿熬煮各种补汤,替女儿规划未来,该做的不该做的,她都强势地一一插了手。 最后,在她窒息的关爱之下,英子被确诊抑郁症,可妈妈宋倩听到确诊结果的第一反应也是不愿相信,因为在她眼里,女儿一直都是活泼开朗的。 可她又怎会知道,那段时间女儿几乎夜夜失眠,最大的心愿就是逃离那个爱她的妈妈,只可惜这个努力了很久的心愿还是在妈妈的干涉下落了空,所以她彻底崩溃了。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段话: “家庭,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03. 从生命戛然而止在14岁的少年,到那个代入感极强让人心疼不已的乔英子,无论是真实案例中的受害者,还是影视剧中的角色,都在点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在竞争力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中,在人人都很卷的大趋势下,在很多“为你好”的家庭氛围内,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但可悲的是,依然有为人父母者不以为意,用简简单单一句“想太多”便轻易带过,甚至还有父母直言孩子矫情。 不被理解,便不愿再多做说明,这几乎是每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封闭自我的原因,所以他们一边笑着说“我没事”,一边在内心深处画了一个圈,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但其实,他们在决心自己对抗那些困难之前,是有用自己的方式求救过的。 英国女孩Maisie,在她16岁那年,彻底告别了这个世界。 事发之后经过调查确认,Maisie患有抑郁症。她的家人不敢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因为他们眼中,Maisie听话乖巧、阳光开朗、活泼爱笑,甚至在前不久,他们一家人还一起讨论着旅行计划,Maisie也积极地参与其中。 这样的一个女孩儿,怎么会是抑郁症患者呢? 直到有一天,Maisie 的姐姐在整理妹妹的遗物时,偶然间发现了 Maisie 写下的两个英文单词: 乍一看,妹妹写的是“I'm fine,我很好”。 但当姐姐不经意间把这张纸条反转过来之时,她惊呆了,原来妹妹早就在无声地向这个世界呼救: “Help me,救救我”。 04. 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我们很难一一替孩子规避。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严重的抑郁情绪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假如把关心和理解给够,把包容和倾听做到位,把换位思考这件事落到实处,很多悲剧的发生是可以在源头上避免的。 关键时刻,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抓得住的救命稻草,而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 可偏偏有父母是后者。 “他打我,在很多人围观之下打我,在父母在场时打我,让我的爸爸打我……” 游学营里,正在被“惩戒”的孩子 这是发生在“大爱无疆”游学营中的可怕事实。和让孩子喝符水类似,这些父母用高昂的学费,把患了抑郁症的孩子送到了自称是“专业治疗机构”的游学营。 该游学营主办人的理念,和很多不愿相信孩子抑郁的家长的想法不谋而合: 什么抑郁症,都是孩子不想被家长管的借口而已,打一打就好了。 于是,很多决心花钱治好孩子“矫情”的家长,便把他们眼中精神状态异常的孩子送了进去。殴打、辱骂、惩罚…… 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孩子身心备受摧残,别说痊愈了,参加过该游学营的孩子,病情都是进一步恶化的。 放着正规的医院不去,非得花钱走进骗局,这是很多父母物质选择下最令人费解的一点,到底为什么? 其实原因有三,第一他们对抑郁症认知不清,讳疾忌医;第二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教育方式有误,想方设法找认同遂被套路;第三他们在亲子关系上从来都忽略平等,替孩子做选择成为惯性。 所以首先,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清醒认知,抑郁不丢人,和感冒发烧一样,只是需要正规治疗,和正确引导罢了。 其次,希望所有的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难免不尽人意,父母也是头一次为人父母难免不周到,有矛盾就沟通,有问题就解决,有错误就改正,绝不能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再次,希望所有家长都能真的读懂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其实不是你的孩⼦, 他们是⽣命对于⾃⾝渴望⽽诞⽣的孩⼦。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另外想说,青少年抑郁症频发的原因不全在于家庭,但想要避免孩子免受此苦,最能作为的就是父母。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句台词: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而关于亲子关系,知名教育心理作家陈志恒在著作《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的观点,希望与各位家长共勉: “孩子自出生起,便已具备让自己过得成功快乐的能力了。父母的任务只是催化孩子将这些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而非左右孩子如何使用这些能力。” 点亮【在看】,愿所有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父母在等孩子感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的悲剧减少发生直至消失。 一位医生的自述爆火:“我不愿意救那个孩子,因为他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