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9-10【辉光日新1606】(“志士仁人”“子贡问为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找对人、站对队

 新文艺 2022-08-09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助解】

(略)

【大意】

15.9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自己的仁道,要敢于牺牲生命去成就自己的仁德。”

15.10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这两章,又都是关于仁的。依然是沿袭“惯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只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仁,就是没有给出仁的详尽具体的定义。

15.9

这一章,孔子认为“志士仁人”要把仁放在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关键时刻”宁肯牺牲生命以成就“仁”,也不能为了偷生而失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这里的“仁”,应该是利益大众的大仁,是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里的“主义”,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扔”里的“自由”,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理想”“信念”。

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可的、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尚的品行和行为,就是仁;否则就不是仁,比如前些年的什么什么功、什么什么法,虽然也有不少人通过自焚等极端手段去“维护”它,但是它却只能蒙蔽人一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只能算是异端邪说,也就渐渐失去了生命力。

同时,仁德的作用也不是仅限于一时一地的,而应该是长久的、广泛的。

比如管仲,他和鲍叔牙原本各自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后来两公子为了争夺王位互相争斗,管仲还伏击过公子小白,差一点一箭把他射死。

再后来公子小白杀了纠,即位成了齐桓公。

管仲在公子纠死后并没有去找齐桓公报仇,而是在鲍叔牙的引荐下当了齐桓公的宰相,是管仲不仁吗?

管仲为相后,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同时大兴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后人尊为“仲父”、“管子”,被法家尊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和“华夏第一相”等美誉。

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利惠更多的人,要能被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可,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5.10

“子贡问为仁”,子贡问怎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仁德,似乎与这一章孔子的回答并联性不大,反倒与上一章联系更密切一些。孰是孰非,留待专家进一步考古、研究再确定吧!

这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广为传诵,并不难理解。我对这一章后半部分的理解,就是:

你要想干好活,先得有好材料、好工具;你要做个好人,先要有一帮好朋友;你要当一个好官,就要多结交高层干部中的贤者、中层干部里的仁人。

图片摄影:吴艺博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