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风采】记述人:王凤莲 文字校对:阿木尔‖乌拉特中旗民族用品厂发展史

 纪实纵横 2022-08-10 发布于内蒙古

作者简介

 王凤莲,女,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老年大学学员。

乌拉特中旗民族用品厂1957年建厂,原名靴鞋社。当时建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生产适合牧区生产生活的用品,如皮鞋马靴蒙古靴等,因为是手工生产自负盈亏的合作组织,所以定名为靴鞋社,隶属于手工业管理局。
创业初期的精英们

建厂时厂长赵金贵,是1957年旗政府从包头皮革厂请来建厂的创始人,负责全面生产经营管理。
大乔师夫乔补和是做蒙靴底工老师傅。
二乔师傅乔作衡能出新品出鞋样裁案、机工、制鞋、修活都能干,是技术全面的高手。更难能可贵的是性格耿直,实话实说,敢于安排指挥,是领导的得力助手。
二位乔师傅是弟兄二人,听口音是山西代县人。他们是建厂创始人,也是建厂后三十年里的主心骨顶梁柱,一直受到全厂工人的尊敬和爱戴。
武占年师傅也是旗政府出面从包头皮革厂请来的,是制鞋工序的专家级人物,手把手培育出制鞋车间十几名高徒。武师傅的制鞋工艺精益求精,从而保证了皮鞋产品在盟区行业评比中屡获好评,为靴鞋社升级为乌中旗民族用品厂作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

后来陆续进厂的熟炼工匠师傅有,郭运(呼市大胜魁)靴匠、赵德福靴匠、崔海亮靴匠、孙起名靴匠、刘成福靴匠、李三毛旦靴匠(后在制革)、杨贵华裁案师傅、贾高元靴底工师傅王福皮鞋匠、刘面换皮鞋匠。
王志文靴匠,后任行政管理,代厂长,门市部主任,这可是当年海流图大街上仅有的新华书店供销社三家门面商业之一。
李开靴匠,后来长期任制鞋车间主任工作上,他铁面无私管理严格生活上,他对徒弟青工们无微不致的关怀照顾。在80年职工宿舍建成后,李开师傅主动提出退出分房名单他说房子先解决新婚要生育的年轻人。李师傅动员全家动手脱坯盖房,自己解决了自己的住房问题,众人都夸奖他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58年成立了制革车间:晏申如晏永振晏东贵三位师傅是弟兄仨人,他们是河北深县人。
其中大晏师傅具有生产各种皮面革和底革的丰富经验,能掌握现代制革业的配料流程方法和机械运用,为民族用品厂的升级换代,为皮面革生产和皮衣皮件的生产树立了不朽的功勋。
制革师傅刘成田武红斌田润福是制革创始人,做皮革底料,做车马挽俱绳线皮革付料当年全部技术都是原始做法,全手工制作,从原皮到做成成品,工续很多,而且制作中气味很难闻,就是在那种环境中,因为创业早期条件差,制鞋制革的师傅们吃、住、生产都在车间里。有了老一代师傅们的艰苦创业,才有了民族用品厂的发展壮大。
进入七十年代,厂里又请来八级木工连桥虎耿文跃两位师傅,增加了生产马鞍的项目,填补了民族产品的空白。
两位木工师傅,还有电工张继元师傅,除了本职的生产和维护工作之外,在80年代前后民用厂建设制革车间,皮件车间和职工宿舍的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中,发挥专长,为企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十年代末创业之初的艰难超乎现在人的想象,首先住房紧张,工人们的居住条件很差,车间白天搞生产,晚上收拾起工具就是住宿的地方。最难的是家属们从口里上来探亲,招待所住不起,车马店没单间,只能同工友们挤一起。也是那个时期创业艰难的写照。
民族用品厂从成立到转制,生存了四十多年,离不开以上各位师傅们作为创始人的辛劳付出,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是皮匠鞋匠,是能工巧匠,正是他们创业成功,才有了前后四十年几百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就业岗位!在那段岁月里,繁荣市场,安置就业,这些社会効益的实现,都是得益于以上各位师傅辛勤的创业和精湛的技艺,更得益于这些老一代工人师傅无私奉献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1977年王继善来民族用品厂担任书记工作。
王继善长期担任农业地区的领导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进厂伊始便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经常下车间找工人谈心,了解生产情况和思想生活情况,尤其注重同老师傅们探讨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时间不长,就确定了二个工作着力点:其一是扩大提升制革能力,增加皮件生产项目;其二是建造职工宿舍,彻底解决工人无房缺房的困难状况。
王书记同大晏师傅、武占年师傅去天津包头的制革厂家,了解有关市场需求,生产流程和二手设备的问题。有了把握之后,向旗财政要了四万元启动资金,在很短时间内建起了制革车间和皮件车间,二手的铲皮机去肉机都安装到位,随后皮件车间建成设备安装到位。
二手设备便宜,两个车间的基建也省钱不少。好几个小青工下班后同会计一起码砖头,堆石方,按实际数量验收建材,基建成本与同期其它单位相比起码低二至三成。
入冬前,二排二十间职工宿舍建成,无房户年前入住。虽然仓促建成质量差点,但是成本也太低了,十六七个农民工忙了几个月只开了不到四千元工资!月人均才几十元还自掏往返路费!会计说有点低吧,王书记说都是河北故乡的乡亲,好说,有点钱就行了,咱们也不太富裕。怎么说呢?另人摇头加泪目。

老一辈师傅们艰苦创业,王书记突出的是勤俭再创业谋发展。
制革车间生产出底革满足了制鞋自用。皮件车间生产的皮包皮手套皮甲克立马成了市场抢手货,同制鞋车间生产的半腰马靴围靴一样,上不了门市进不了市场,在办公室就被各路神仙,各种关系户面子户开票买光了。
在这方面,王书记也非常自律,能在他手上开票买这几样紧俏商品的,的确是本厂需要求人的对象。
在王书记任职期间,正是改革开发初期,根据工业十条的精神,在本厂贯彻执行计件工资制,极大的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制鞋车间工人普遍早到迟退,下班了车间主任关不了门,大家都在埋头生产。
当时车间工人每月工资比以前翻番,能干的小青工普遍拿到七八十元,比旗委书记的工资还高成了当时中旗引起轰动热议的事件。
在王书记任职期间,企业产值效益都取得翻番式的发展同时产品质量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1979年蒙古马靴在巴盟评为质量优胜,第二年全盟轻工产品评比中拿了六项第一名!
这些成绩全是六十年代初进厂的老职工努力的结果。他们是裁案工李建明、马选先、苗润禄,机工贾改花、艾忠莲、刘桂英、乔俊秀、赵素珍,机修工兰学先,制鞋底工张信、李学义、李春旺、张玉英、娄永忠、辛国凤、白翠莲、杨伟、张瑞珍、张守凡等等。
在王书记任内还有一件轰动全旗为人称道的事情:招工。1980年,一方面改开伊始,百业待兴,另一方面社会上众多待业青年无处就业。而原本八十来人的民族用品厂在这二年里招工50多人,替政府解决了大问题。
尤其是皮件车间招收的二十多女工岗位更成了热门,大多是有一定关系才能挤得进来。
民族用品厂之所以能建成能发展,就是因为有以上这些有名有姓人物的奉献。
王继善书记有很严重的胆结石病,在家里发病能疼得从炕上滚到地上!在办公室发病就用桌角椅背抵着肝部,但一有人进去,王书记马上坐下谈工作。
“工作也能治病!"他苦笑着回答劝他看病的话。我们的王书记简直就是焦裕禄啊!
写我们民族用品厂的厂史,就是要记写这些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关键作用,有贡献有奉献的人。他们艰苦创业,精益求精,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勇于拼博,不谋私利,他们身上具备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他们才是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人。
工厂产品是我们工人一针一线一钉一锤做出来的,但是,没有前辈们辛勤的付出,我们到哪儿打工去,向谁学技术去?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怀念感恩前辈,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这就是书写厂史的初衷和目的,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被后人感恩怀念和记忆在心的人。

(2020年12月18日作于海流图)

作品链接

【纪实随笔】 王凤莲‖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参观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纪念馆有感

编辑:孙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