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诗歌鉴赏:忆故居

 银兴秋 2022-08-10 发布于四川

(庐山牯岭风景)

原诗:忆故居—并序

序:

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讬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诗: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河山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此诗作于1945年4月;吴宓注:事盟军攻陷柏林,4月27日墨索里尼死于Como湖畔,日本势已穷蹙。

(南昌西山风景)

历史背景:

1944年12月18日,陈寅恪在成都存仁医院进行眼睛手术治疗,仍旧没有恢复视力。1945年9月14日,乘飞机离开成都,前往英国伦敦治疗眼睛。推测此诗作于1945年4月底或5月初。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雅尔塔协定》,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美英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3月起日军主动先后发起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逝世。4月25日美军在柏林南部易北河畔与苏军会师。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召开。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下午3点希特勒在德国柏林暗堡里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东移,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展开猛烈的进攻,全力对付日本。

(庐山牯岭风景

赏析:

“渺渺钟声出远方”句充分利用倒装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钟声的渺远而悠扬。追忆自己以前的故居环境幽静,只有远远传来的钟声,在静与动间辩证统一,和谐而生。

“依依林影万鸦藏”句与上句主要融会贯通唐代诗人王维的笔风,表现树枝轻柔随风摇动,里面是万只乌鸦的藏身之地、安居之所,反衬个人不得归的伤感。

“一生负气成今日”句中的“气”为诗魂,指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一身的浩然之气。自己坚守这种气节,在北京、香港等地多次拒绝日本和汪伪政府的利诱,落得今日背井离乡、战乱漂泊、贫病交加的现状。

“四海无人对夕阳”句中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心境,以及不得归去的无奈。正如古来圣贤皆寂寞,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所拥有的文化修养超过了绝大多数世人,那么他注定是知音难觅、壮志未酬的孤独之境。

(庐山牯岭风景

“破碎河山迎胜利”句指国际和国内形势,国际上美英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国内豫西鄂北湘西正在会战,广大老百姓流离失所。指虽然抗战有了胜利的曙光,但眼前战乱的山河破碎不堪,让人感到万分酸楚痛心,与自己在《咏华西坝》中的诗句“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的意境相通,其忧国忧民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残馀岁月送凄凉”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到暮年时悲愁低沉(贫)凄凉伤感(病)交加的处境,面对社会现状无法积极奋进,心中充满痛苦。联系作者自此以后的经历,此句成了诗谶,无意中预示了后半生的凄凉结局。

“松门松菊何年梦”句中“松门”指庐山牯岭的松门别墅;“松菊”指南昌西山的崝庐。昔日美好的故居只能在梦中闪现,表现作者在万般无奈中深深的记忆。

“且认他乡作故乡”句中“且”是暂且、姑且之意。全句猜测化用明代王恭《春雁》中“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的意念,反其道而表现自己身心内外无能为力的情结,只能唯心的自认天命,在高处不胜寒中无奈的暂时把他乡认作故乡。

(广州中山大学故居

全诗为典型的同光派作品,继承了父亲陈三立“不墨守盛唐”的遗风,有王维的韵味,更有宋词婉约惆怅的格式,主题为守节而不移,忧戚以应世。通篇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为诗眼,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得益彰,其警世意义如洪钟大吕。表达自己一生坚守浩然正气和铮铮骨气,拒绝随波逐流,宁可失意和孤独,宁可被世俗社会所误解,也不愿丢失自己的人格理想,这是一种悲壮和决绝的人生境界,也是此诗的真正含义。

(庐山牯岭风景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一生的写照,也许是一语成谶,也预示了他在即将到来的晚年岁月的悲惨遭遇。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言:陈寅恪是学术上的天才,却是世俗社会的傻子!真是“国之不幸、诗词大幸”。

(中山大学故居

(庐山牯岭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