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海无人对夕阳(一)

 新用户1329AiGw 2023-07-15 发布于云南
2023年2月中旬,我借到广州寻医之机,特意拜谒了陈寅恪先生故居。返滇回到蒙自,怀着崇敬之情集撰了《四海无人对夕阳》。现分四次发出,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四海无人对夕阳(一)
广州之行,时间再紧,也要了却一桩心愿——前往中山大学南校区拜谒陈寅恪故居。

二月底的广州,天气已暖热如初夏。中大南校内古木林立,碧草芾茂。午后的阳光,从茂密的枝叶缝隙间筛落下来,斑斑驳驳地投映到林荫道上。我怀着崇敬近乎朝圣的心境,一步一步寻着陈寅恪先生的故居走去。看到那条标志性的白水泥小路时,就好像有一股不异样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条白水泥小路,是当年陶铸指示,特地为陈寅恪先生修建,为了给视力近盲的先生散步时能多感受些光亮。不远处,一栋坐北朝南,红砖为墙,琉璃为瓦,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在稠枝密叶的掩映下显得清寂而古朴。红砖小楼映入眼帘的同时,我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楼前的陈寅恪先生铜像。

我抑制不住激动,在心里颤抖着轻声说,先生,我来了,我从您1938年春夏短暂客居过的滇南蒙自来看您了,先生。
1938年4月23日,陈寅恪先生乘坐米轨火车,沿滇越铁路从越南进入云南境内。下午4时3刻,他与一帮教授、学生到达滇南蒙自的碧色寨车站,在此转乘个碧石寸轨铁路小火车,于傍晚时分到达安静的蒙自县城。彼时,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为避战火,由长沙迁入云南,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校址设于昆明,但因仓促入滇,昆明校舍不敷使用,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只得暂时在蒙自县城办学。在蒙自期间,陈寅恪先生主要讲授“佛教翻译文学”。教课之余,他经常与吴宓结伴,往风光旖旎的南湖畔散步,谈古论今,并有诗文唱和。

面对国危家散、颠沛流离的蹉跎际遇,满怀对家国兴亡的忧思和感怀,流亡蒙自的3个多月中,陈寅恪先生先后写下了七首诗作。这些在边陲小城所作诗篇,感时伤怀,思古忧今,充满悲戚哀伤之情。1938年5月间,他作《残春》七律诗二首,一首云:“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另一首云:“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梦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蒙自的雨季来临后,看到南湖涨水,水草蔓长,绿萍密布,他触景生情写下《蒙自南湖》:“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酲。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这首诗流溢出无尽兴亡之感,曾为联大多位友人诵读转录。中文系教授刘文典曾抄录此诗,赠送给蒙自当地乡绅马竹庵,后来马竹庵将这一珍贵的手迹,捐赠蒙自档案馆珍藏。

1938年8月初,陈寅恪先生思亲伤怀,深夜含泪挥笔写下《戊寅蒙自七夕》:“银汉横窗照客愁,宵无睡思悠悠。人间从古伤离别,真信人间不自由。”其时,他的妻子唐寄寓香港九龙宋王台。后来唐读到此诗后,心情复杂地写下了这样的和诗:“独步台边惹客愁,国危家散恨悠悠。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

1938年8月中旬,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结束,文法学院迁回昆明办学。8月13日,陈寅恪乘滇越铁路火车离别蒙自,北上昆明。临别之际,陈寅恪以复杂的情绪,吟赋《别蒙自》一首:“我初来时湖草长,我将去时湖水荒。来去匆匆百日耳,湖山一角亦沧桑。”蒙自山水景物数月间的荣枯变换,让先生油然而生世事急变的沧桑之感,基于对历史变迁的敏锐观察,对家国命运转折的深沉担忧,以及个人性格的真情流露,使得先生内心充盈着相比其他教授更为沉重的忧思和哀伤,这恰恰是学者理性和诗人感情的相互激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民族及个人的遭际与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