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有条靛花巷

 tomevtc79giy5g 2018-02-21

鲁宗一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昆明翠湖边有条靛花巷,巷名的由来是过去巷内有户人家以制染料而闻名三迤。联大时期的靛花巷三号青园学舍楼曾先后住有研院史语所和北大文研所。陈寅恪和赵元任都曾被聘入此所,分任历史、语言两部主任。赵元任在靛花巷住的时间很短,不到一年就到美国任教去了。陈寅恪却在此住了很长时间。

联大时期的靛花巷每天都忙着“跑警报”。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傅斯年让人在宿舍楼前挖了一个大土坑,上盖木板以做防空之用。当时陈寅恪住三楼,身体虚弱,视力欠佳,行动极其不便。陈本人又有睡早觉和午觉的习惯,只要警报声响,傅斯年唯恐陈听不到,便摇晃着胖胖的身子奔向三楼陈的住所,把陈教授搀扶下楼,送进“防空洞”。据说那“防空洞”的坑里常有积水,水深盈尺。陈教授要带着椅子坐在水里,一直等到警报解除才离开。他还对此做过一副对联:“闻机而坐,入土为安。”

陈寅恪每逢上课都步行一里多路赶到学校,每次都会用一些花布包着书籍材料带到教室,但他从来不迟到。陈教授的学问非常严谨且有许多治学方法。一次,一名学生来找陈教授问一个材料。陈对学生说:“你到图书馆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页底有一个注,那注里有你需要的材料。”陈教授还叮嘱学生:你把它抄下来,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资料。

在战事连绵、人心惶惶的时光里,在凶悍的日军狂轰滥炸的环境里,陈教授仍在处理史语所、历史组、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许多事务的同时,强拖病体,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影响国内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论著。

1941年秋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住到了靛花巷,老舍先生这一住,巷里文坛名流就真是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了。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中对昆明及靛花巷有着美好回忆:“云南大学与中法大学都在靛花巷左右,所以湖上总有不少青年男女,或读书、或散步、或划船。昆明很静,这里最静;……昆明终年如春,即使不精心培植,还是到处有花。北平多树,但日久不雨,则叶色如灰,令人不快。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所说的静,实是一种美的赞许,要不老舍先生又怎么会说:“老觉得昆明静态可喜;其实呢,街上的车子并不比别处少。”

一条不大的昆明靛花巷里,居然藏着许多文人、名人的风范趣事、学养及生活,靛花巷同昆明的文化是渊深而富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