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015年初,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0%。 检验医学与血脂代谢相关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从血脂代谢终末产物延伸到蛋白结合物和他汀类药物基因,涉及不同代谢环节,并直接影响血脂异常的诊断、危险性分层以及治疗和管理全过程。《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系统的梳理了血脂相关检验项目及报告要求,目的是更好的实现对血脂异常的相关疾病,特别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临床判断和预防。 下面我们就共识要点进行了整理,以便读者快速了解。 依据血脂、脂蛋白和基因检测等结果做出诊断或结论。 如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则在报告结论中进行描述,或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等;可明确诊断的,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性描述。 ![]() (1)极高危人群 已诊断ASCVD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不论血脂检测结果如何,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 (2)高危人群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ASCVD高危人群。
(3)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 按照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不具有以上情况的个体,按照下表1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 注意: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者,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高危人群。
注:SLCO1B1*5与转运蛋白活性降低显著相关, c.521T>C(rs4149056),是导致*5功能缺失的核心单核苷酸变异(SNV),也是东亚人群中常见的导致SLCO1B1功能降低甚至丧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参考文献: 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2):1739-1742. 感谢您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