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螺旋线以及与螺旋线有关的身体姿态

 运动机能形态学 2022-08-10 发布于北京

螺旋线概述

螺旋线属于肌筋膜经线中的一条,其分为左右两条环绕身体的线,区分左右两条螺旋线,主要是看其起点位于颅骨的哪一侧,若起自颅骨的右侧,则称为右螺旋线;若起自颅骨的左侧,则称为左螺旋线。

螺旋线从颅骨的两侧穿过上背部连接到对侧的肩部,然后环绕肋部到身体的前面,在肚脐水平交叉回到与颅骨同侧的髋关节,从髋部沿大腿前外侧,越过胫骨,到达内侧足弓,然后通过足底向上,经下肢后外侧到坐骨,然后进入对侧竖脊肌筋膜,沿竖脊肌向上,最终抵达非常接近其起点的颅骨的位置。

接下来用箭头的形式来表示该肌筋膜经线的轨迹。

枕骨嵴/乳突→头夹肌/颈夹肌→下颈椎和上胸椎棘突→菱形肌→肩胛骨内缘→前锯肌→外侧肋骨→腹外斜肌→腹白线→腹内斜肌→髂前上棘→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胫骨外侧髁→胫骨前肌→第一跖骨基部→腓骨长肌→腓骨头→股二头肌→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骶骨→腰骶筋膜,竖脊肌→枕骨嵴

经常将螺旋线从髂前上棘分开,分为上螺旋线和下螺旋线,上螺旋线和下螺旋线常常是单独工作的,所以经常分开进行讨论,当然,这两部分仍然是相连的,可以和谐工作。

螺旋线与膝关节轨迹

下螺旋线能够影响膝关节的轨迹,下螺旋线从髋的前面到膝的外侧,然后到裸关节内侧,所以这条线收缩时会导致膝的内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评估我们膝关节轨迹。

让受试者双脚平行地站立,然后双膝向前弯曲,同时脚不离开地面,保持上半身的直立,既不使屁股后翘,也不朝下收缩形成胸腔后倾,然后在受试者下蹲过程中,观察其双膝关节的轨迹。如果双膝向前屈曲移动时,有一侧或双侧膝关节指向内侧,则该侧的整个下螺旋线可能处于紧张状态,需要对下螺旋线进行放松;如果膝关节在站立屈曲时向外运动,我们就需要增强前面下螺旋线站立时的张力。

螺旋线与足弓、骨盆倾斜的关系

螺旋线中的胫骨前肌与腓骨长肌在足的下方共同组成了“马镫”,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而腓骨长肌可使足外翻。这两条肌肉有着你松我紧的相互关系,松弛的胫骨前肌伴随着收缩的腓骨肌共同使足外翻,此时内侧足弓有向下的趋势。相反,缩短的胫骨前肌和松弛的腓骨肌将会使足内翻,此时,重心偏向外侧。

由于螺旋线中胫骨前肌向上与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相连,最终走到髋骨的最前端,腓骨肌则经过股二头肌长头连接坐骨结节,也就是髋骨的最后方。

因此由胫骨前肌和腓骨肌形成的“马镫”将从下肢向上延伸到骨盆。

骨盆前倾会使髂前上棘靠近足部,这样胫骨前肌的张力可部分消失,导致内侧足弓有降低趋势。相反,骨盆后倾,将会向上牵拉胫骨前肌,放松腓骨肌,这样,内侧足弓便有上抬的趋势。

当下肢后面的螺旋线缩短将会使骨盆后倾和足外翻(如图A),而当下肢前面的螺旋线缩短将会使足内翻和骨盆前倾(如图B)。

当由于下肢后面的螺旋线缩短而导致骨盆后倾和和足外翻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腓骨长肌、股二头肌等肌群进行放松来改善体态姿势。

当由于下肢前面的螺旋线缩短而导致足内翻和骨盆前倾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胫骨前肌和髂胫束进行放松来改善体态姿势。

接下来以髂胫束为例,介绍放松动作。

患者采取侧卧位,我们通常采用尺骨的平面对髂胫束进行放松,将髂胫束想象成小提琴的琴弦,而你的尺骨想象成琴弓。

一般来说,这个位置在第一次治疗时会相当疼痛,所以我们可以反复多次轻柔的操作来达到最佳效果。

髂胫束的前部和后部的张力或紧张度往往不同,(前部向上与阔筋膜张肌相连,后部向上与臀大肌相连),此时我们可以改变前臂的角度就像改变小提琴琴弓的角度来使其它琴弦发出声音一样,来选择性的对髂胫束进行放松,既可以着重于臀大肌到髂胫束后部的连接,也可以着重于从阔筋膜张肌到胫骨前肌的髂胫束前部。

参考文献

[1]Clemente с. Anatomy, a regional atlas of thehuman body.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1987: Fig. 506

[2]Vleeming A, editor. Movement, stability, and lumbopelvic pain. 2nd ed. Edinburgh: Elsevier ; 2007.

[3]《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 / (美)托马斯 · W. 梅尔斯 (Thomas  W  . Myers)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