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士林[1900年建于天津的西餐馆]

 天津实诚人 2022-08-11 发布于天津
起士林
起士林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1900年建于天津的西餐馆
“起士林”是天津乃至中国最早的西餐馆。在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以后,相传有一个随着德国侵略军来津的德国厨师,名叫起士林,以制作面包、糖果著称。起士林的西餐传播了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是老一辈天津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篇章,它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哈尔滨华梅西餐厅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从精美的餐具到花样繁多的西式菜品、从布置考究的店堂到周到礼貌的服务,起士林为天津的餐饮界谱写了靓丽的华章。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起士林
外文名
Kiessling
经营理念
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市场
概述
天津最早的西餐馆
管理理念
公平、公开、公正
企业简介
起士林是天津最早的西餐店。最初的起士林是个小餐馆并制作经营面包,那是在1908年时,由德国人起士林(Kiessling)开办的,当时地点在今天津解放北路青年宫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店被法国人捣毁,起士林遂迁至当时的德租界,即今天津解放南路北京电影院对面,继续经营餐馆。起士林以其正宗的德式西餐和面包、点心招徕顾客,生意很旺。
1937年天津沦陷后,该店业务一蹶不振。解放后,该店由政府接管,业务逐年好转。1954年起士林餐饮部分合并到当时的维格多利餐厅(今天津浙江路起士林餐厅)。维格多利原名义顺合,20年代初开业,至40年代扩大经营,并改名维格多利.以经营俄式西餐大菜为主,同时兼做英、法、德、意式名菜和西点。起士林与维格多利合并后,改名为起士林餐厅。而两店的面包、西点制作部分,单独设立了起士林食品厂,专门从事西点、糖果、巧克力等生产。改革开放以后,起士林餐厅和起士林食品厂都在保待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推出新的西点品种。'
天津起士林大饭店现有的营业和生产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在北戴河还有8,000平方米的分店,并设有别墅式的客房。主要生产经营德、俄、英、法、意五国风味西式大菜、西点、面包、糖果、饼干、咖啡、冷食等共计七大系列千余种。天津起士林大饭店曾接待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政府官员和国际友人。
历史发展
天津最早的西餐厅--起士林
1901年9月17日,法租界中街(今天津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一间约有100平方米的西式餐厅正式开张纳客。“起士林西餐馆”几个大字牌匾,在繁华的法租界中街格外显眼。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西餐走上了天津人的餐桌……
传奇起士林,勾起津人西餐欲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随后,各国士兵分头驻扎在天津各处,在都统衙门和各国司令官的指挥下,承担起天津的防务。在德国兵营的伙房中,心灵手巧的二等兵阿尔伯特·起士林做出的饭菜美味可口,深得官兵喜爱,兵营中上上下下都知道他的能耐和来历:参军前,阿尔伯特·起士林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厨师,据说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起士林亲手为他做过西餐。不过,起士林的名字为天津人所知还与袁世凯有很大的关系。
袁世凯督直后,为了与各国驻津外交官搞好关系,经常在天津举行酒会。中餐吃过几轮后,袁世凯想到了请洋人吃西餐,于是阿尔伯特·起士林应袁的邀请出山,这次阿尔伯特·起士林可是动了一番脑筋。他在各国菜系中精选了法、德、俄等国的几个拿手菜,冷菜、热菜互相补充口味,又精心调配了开胃的红菜汤,把个袁世凯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个“美”。兴致之余,袁世凯想见一见为他做菜的洋厨师,一来表示对他菜品的满意,二来让在座的洋人看一看袁总督待人接物的礼数。
阿尔伯特·起士林不愧为御用厨师,不但菜品做得好,而且礼仪掌握得很有分寸,再加上他在中国这几年学的比较流利的汉语,让袁世凯非常高兴,于是袁世凯让人拿出100两银子赏给他。受宠若惊的阿尔伯特没有顾上自己还穿着厨师的衣服,双脚一碰,抬手向袁世凯行了一个军礼表示感谢,标准的军姿和不和谐的服装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反差,逗得在场人一阵大笑。转天,这件事就在天津城流传开了,一时间,对于起士林做饭的技术越传越神,许多天津有钱人都恨不得也亲口尝尝西餐是个什么味。
1901年,天津有了西餐厅
1901年9月17日,法租界中街(今天津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一间约有100平方米的西式餐厅正式开张纳客。一阵鞭炮声过后,许多绅士在老板的陪同下,走进了门口贴有“开业大吉”的这间餐厅,“起士林西餐馆”几个大字牌匾,在繁华的法租界中街格外显眼。经营这间餐馆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前面提到的阿尔伯特·起士林,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西餐走进了天津的餐饮世界。
起士林不是在兵营中当兵吗?什么时候退伍开餐馆了呢?原来,自从得到100两的赏钱后,起士林就动了在中国开餐馆的想法,而且这个念头一直没断。后来,阿尔伯特·起士林请袁克定说情从军队退伍,来到袁克定家做私人厨师。几个月后,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妻子菲蒂从德国来探亲,又一次萌发了他开餐馆的想法。后来,在德国人汉那根和天津买办高星桥两人的出资帮助下,阿尔伯特在当时的法租界经营起了天津历史上第一家西餐厅。
三人上阵,声誉撑起起士林
“起士林”开业后,除了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还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阿尔伯特掌灶,妻子做招待,并且雇了一位德国人罗里斯当助手,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馆主要靠这三个人经营。
“起士林”的出现为住在天津的外国人增添了一个好去处,地道的手艺加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很快就在天津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每天的就餐时刻,小餐厅里往往连一个空座位都找不到,起士林更将自己的拿手菜黄油焖乳鸽、德式牛扒、罐焖牛肉、红菜汤……一一奉献给每位食客。此外,起士林制作面包和蛋糕的技术更得到了发挥,经过高星桥的介绍,起士林承包了津浦铁路线的面包供应。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起士林的名声也传遍中国各地。
白葡萄酒煮三文鱼配虾味黄油黑鱼子酱和芦笋
阿尔伯特是个厚道的生意人,在他看来,“起士林西餐厅”的声誉比什么都重要,顾客到起士林就餐或者买糕点,首先是买卖双方的感情,这才是维系双方的纽带。而且,他还坚持起士林餐厅决不能做偷工减料的事。怒打法兵,起士林被迫搬家
起士林西餐厅为何又搬家呢?这还是阿尔伯特与法国士兵的一场冲突造成的结果。
法式羊排香草汁
起士林西餐馆靠近法国公议局(今天津文物局大楼),法国食客较多,其中不少是法国公议局官员。一天,两名衣着不整的法国士兵进了餐厅。西餐厅最讲究的是温文尔雅,仪态端庄,看到两个法国兵的样子,菲蒂赶忙前去劝阻。没想到,法国兵不但不听,而且对菲蒂和餐厅大加指责和羞辱。一向正直的阿尔伯特气得与法国兵打了起来,导致了所有吃饭的法国人对起士林的群殴。最后,法租界官员勒令起士林在三天内将餐馆迁出法租界,否则把他们强行赶出去。无奈之下,阿尔伯特只好到德租界中街的光陆电影院(今天津北京电影院)对面,重新选址开店,但这次的店铺面积增加到500平方米,并起名为“起士林餐厅”。生意火爆,显贵争宠起士林
起士林新址开张后,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加火爆,除了各国侨民和官员经常光顾外,天津的达官显贵对起士林也是格外偏爱。袁世凯过46岁生日时,将起士林餐厅整个包了下来,阿尔伯特按照西方的风俗布置会场,使得会场气氛高贵典雅,博得袁世凯的夸奖。阿尔伯特让所有的人品尝了他的拿手好菜后,又捧出一个小山般的多层蛋糕,点燃的蜡烛在餐厅里烛光摇曳,照映四壁溢彩生辉。如此美丽的蛋糕,一层层金字塔的堆砌,黄灿灿的塔底雕满了花纹,塔顶镶嵌一个寿字,四周缀满了奶油制成的鲜花,看得人眼花缭乱。从此以后,天津的有钱人每逢生日,都想着到起士林餐厅庆贺一番,而且点名让阿尔伯特制作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日蛋糕。后来,黎元洪在天津过生日时,让起士林送去一个方形寿字蛋糕,1米高1米宽的蛋糕四周缀满48个小寿字,五颜六色点缀其间,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据说袁世凯知道后,妒忌得要命,转年又让起士林做了一个比那个还大的蛋糕才算罢休。
起士林的西餐传播了西方的饮食文化,起士林的故事也是老一辈天津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篇章,从精美的餐具到花样繁多的西式菜品,从布置考究的店堂到周到礼貌的服务,起士林为天津的餐饮界谱写了靓丽的华章。难怪,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儿子威诺·起士林在今年写给起士林大饭店经营者的信中,再一次流露出回津探望的想法,他在信中说:“2004年能够再次回到天津,我们将感到非常的幸运。”
企业精神
起士林的经营和服务宗旨:演绎西餐文化,品味浪漫人生。起士林,一个享受人生的美妙之地!
起士林的企业理念
经营理念:开拓市场,创造市场
管理理念:公平、公开、公正
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起士林精神:团结、务实、创新
起士林作风:诚实、积极、负责任
传奇故事
故事
起士林西餐馆
德军撤走后。他和妻子留在天津,在旧法租界中街(今天津市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以酒吧形式开设了一家小西餐馆,以其自己的姓名“起士林”为店名,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还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并且雇了一位德国人当助手。西餐馆靠近法国公议局(今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法国食客较多,其中不少是法国公议局官员。有一天正在营业,门前有两名法国士兵经过,起士林随口说了两句讥讽法军怯懦的闲话,恰好被正在店内就餐的法国官员听到,于是引起了一场激烈争吵。法租界官员仗势欺人,勒令起士林在三天内将餐馆迁出法租界。
起士林无奈,只得将餐馆迁至旧德、美租界交界处,即今解放南路、徐州道口(今北京电影院对过起士林食品厂址)。
不久,起士林吸收其妻弟巴德入股、店名亦改为“起士林——巴德”,不过人们出于习惯还是称“起士林”。“起士林”服务态度较好,对中国人也非常客气,并且店员会说流利的中国话,因此愈办愈兴旺,慕名而来的食客愈来愈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起士林”的主人——起士林和巴德,奉本国征召,回德国从军。于是,“起士林”就由老板娘和助手经营。3年后,传来噩耗,说是老板起士林和巴德战死。一年后,老板娘便和那个助手在天津的一个小教堂里举行了结婚仪式。哪知半年后,老板起士林忽然“死”而复生,又回来了。助手认为此时自己应该离开,起士林挽留再三,结果,三个人仍旧同心协力经营餐馆。
到三十年代,生意更加兴隆,餐馆发展成为5大间门脸,附设舞厅和露天餐厅。日军占领天津后,生意衰落。抗战胜利后,随着整个西餐业的复苏始有好转。
1949年天津解放以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企管会”,接管外侨企业。起士林和当时的维格多利餐厅以及后来的干部俱乐部、天津饭店等外资产业,都归企管会管理。
1953年起士林接办并迁到维格多利餐厅原址。后来,由于政治运动的关系,餐厅先后更名为天津餐厅、工农兵餐厅等。
总理书信
1970年起士林餐厅职工联合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第七天时,天津市政府收到国务院办公厅给职工的回信,同意恢复起士林餐厅这个老字号。作为天津西餐业的名家,起士林先后在大理道和南市食品街开办了两家分店,在北戴河也设了分店,生意越做越大。
1990年7月5日,起士林正式更名为“起士林大饭店“,不但设有西餐厅、客房,而且有舞厅和卡拉OK等附属设施,这恐怕是当初起士林的创始人所没有意想到的吧。
百年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