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080:做好大领导的一个根本是什么

 新用户17779036 2022-08-11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中庸一书告诉我们,治理好天下国家有九大法则,但最最根本的法则只有一个,该怎样理解?为什么权力越大,越需要明心见性,内心虚静?大领导为什么不能有大的个人喜好?爆雷的大老板们违背了哪条最根本的中庸法则?

《中庸》第20章第九段,只有一句话: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相当于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告诉我们:
凡是想要治理好天下和国家,都要遵循九大法则,处理好九种关系。但是在实践当中,大的关键、大的前提就一个。
我们读这句话,要追问自己一个问题:子思先生讲的“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一是什么?或者问,为什么行之者只有“一”呢?
01
我是在今年1月份精读《中庸》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做的深度思考,写的心得。我把当时写下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点。
首先,我们来看,几位大师对这个“一”的解读。
宋代的大儒朱熹,是这样解释的: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朱大圣人告诉我们,不管你处理多少种人际关系,治国乃至平天下,有哪些重要的事项,最核心的关键和前提就是一个“诚”字。
面对诸侯,面对百工,面对庶民,面对大臣,面对群臣,没有这个诚字,你外表所做出来的那些举动,都是虚的,都是伪装的。
明代的高僧,蕅益大师,有这样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九经,无非性具,悟性,方行九经,故曰行之者一。
蕅益大师认为,虽然要去做的关键工作,处理的关键关系,有九个方面,但是你处理这九个方面,首先都得明心见性,能够把握住最最本质的东西。
人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更好地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话说中庸》一书中这样讲:
因为为政在人,所以提出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的第一重心,就是为政的领导者先能修身己,然后才可以正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句的内涵,岂不是指反身而诚,事在人为,如此而已吗?
他老人家把这个“一”理解为,最高的执政者自身内心的修养。
02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天下国家虽大,治国平天下的事情虽多,实行起来虽然很难,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九种关系。
这九种关系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也就把握住了处理好这九种关系的大本。
孔子说,对自己要修,对贤人要遵,对亲族要亲,对大臣要敬,对群臣要体,对庶民要子,对白工要来,对远人要柔,对诸侯要怀。
虽然他老人家使用的动词是不一样的,本质上都是尊重对方的关系,都是要有同理心,都是待人如己。
孔子讲的虽然是九个方面,用的是九个动词,但本质上都是他老人家最经典的法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3
我们能够仔细深度思考,并且能够换位思考,就会发现:
孔子提到的这九个方面,用的这九个动词都是执政者用给对方的安全感来换取对方认同感。
都是通过执政者自己对对方提供爱护和保护,从而来换取对方对自己执政地位的忠心拥护。
也就是说,处理九种关系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以心换心,待人如己。其实这本质上就是朱熹老先生强调的那个“诚”字。
我们读懂了中庸,我们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会明白,其实《中庸》整个第20章所讲的核心内容,和西方基督教当中提到的黄金法则原理完全一致。
黄金法则是:想要别人怎么样对待自己,自己就要先怎样去对待别人
我们想想看,这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本质区别吗?是不是基本相同呢?
04
在实践当中,这个“诚”字是格外地难以做到,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人如果不能够真正的明心见性,能够领悟最最根本的天道,心就会被私欲所掌控。
有了私欲,待人接物的时候就有主观立场,就会有好恶。有主观立场有好恶,就一定会偏离中正,一定会背离中庸的法则。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明代高僧蕅益大师,特别强调“悟性,方行九经”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最高执政者,一定要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地领悟天道,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忘掉自我,能够让自己的心回归虚静。
也就是说,悟性即是悟道,就是看到自己生命以及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领悟到复杂中那个最最简单的规律,万变之中那个亘古不变的法则。
其实,诚也好,性也罢,乃至提到的这个“诚”字,本质上就是儒家圣贤反复强调的一个“中”字,同时也是道家人经常挂在嘴边上的那个“虚”字,更是佛家人最喜爱谈论的那个“空”字。
虽然用的词不一样,所指的东西,所要表达的境界则是一样的。那是一种明心见性之后的感受。
想要处理好九种关系,必须做到一个真诚。而做到绝对真诚的一个大前提,又是能够领悟万变之中那个不变的一,也就是天道。
也就是说,要想能够诚,先要能悟道。
05
理解了儒家、佛家乃至道家圣人的告诫,我们就会明白,悟道的关键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首先要格物,要致知,要诚意,要正心。
这一切就是修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放正,不贪、放空,没有我执,没有分别,没有个人的好恶。
就是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中庸》开篇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就是《大学》书中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是佛家《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其实《大学》开篇当中讲的“虑而后能得”那个得,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致良知。
我们读来读去,想来想去,就会明白,从修身到怀诸侯一共这九大关系,处理好的根本就在于执政者,尤其是最高执政者,要有一颗虚静、中正和无私的心。
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一”,就是一个关键,一个前提,能够彻底地放下我执,把心放中正,把别人的关切和自我的关切合而为一。
执政者自我修心是最最重要的,这个心的一,能够做对,其他几种关系也就都一起跟着对了,天下国家也就跟着一起对了。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心歪了,那么这九种关系也会处理不好,同时跟着歪,天下国家也会跟着一起歪。政权的丢失和颠覆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06
把一月份写着心得分享了一遍,现在重新回到当下。
我们会发现有非常多爆雷的老板,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破产的地方政府,咱们可以马后炮一下,去分析一下这些老板们为什么会爆雷?
这些老板们的企业看着那么兴旺,那么发达,那么了不起,为什么睡醒一觉就天翻地覆了?
非常简单啊!做老板的要面对员工,要面对客户,要面对银行,要面对政府,要面对供应商,要面对股东。
老板就是这个企业的最高执政者,他也要面对这九种关系。
这九种关系处理得好,他的企业发展就是良性的。这九种关系处理不好,出事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
07
去分析那些爆雷的老板,绝对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老板的心偏了。
为什么这么说?
这些老板们把自己的雄心壮志,说的好是雄心壮志,本质上就是野心,膨胀膨胀再膨胀。
为了实现自己的私人目标,在自己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就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算客户,去算银行,去算政府,去算供应商。
本来彼此之间关系是对等、互补、平衡的中庸关系,因为老想自己得到的多一点,所以天平就一天比一天失衡。
表面上看暂时拖了供应商的款,拖了银行的还款,占用了客户的购房款,满足了自己发展的需要,但是种下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隐患。
08
没有人喜欢一直被别人占便宜,没有人喜欢一直被别人算计
当内心的天平失去平衡以后,当初成就你的那些力量,反过来就会成为摧毁你的力量。
问题的根本就出在这个“一”上,就出在一个人上,就出在一个人的心上,这个人就是老板,就是董事长,就是董事长不懂事,不懂大势,不懂天道。
他的内心是偏的,不中不正,不空不虚,背离了应该与自己共生力量对等、互补、平衡的法则。
我记得在一本佛家的小册子上看到两句话: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做老板的想做大,做官员的想要面子工程,但是天道求衡。
如果背离了中庸的法则,伤害了利益相关方,那就一定会被老天爷清算,天道求衡,无人例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