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人摸象和反身性原理——【礼庆琐谈】之【31】

 新用户97560OBk 2022-08-11 发布于江西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南宋僧人志南之绝句。杏花盛开,细雨蒙蒙,渐沾渐湿,夹杂着杏花之芬芳;杨柳吐青,春风轻拂,醉人宜人,伴随着杨柳之清香。诗句之深层意境,其实关乎人类认知之话题。

盲人摸象,家喻户晓。据古印度佛经载,古印度一智慧国,国王曰镜面王,虔诚信佛,时国内流行各种神教巫道,人心杂乱,是非不明。镜面王欲使臣民皈依佛教,用“盲人摸象”来现身说法。故事之哲理是,基于对事物了解的不全面,世人往往固执己见妄念丛生。

反身性原理是投资大师索罗斯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亦是他的一个标签。大学时代,索罗斯深受其师卡尔·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身性原理,且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金融证券实践,获得巨大之成功。

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哲学对索罗斯的重大启示在于,人类认知活动往往具有本质的不完备性,唯有在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才能接近真理。

索罗斯反身性原理的核心即是,“任何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永远是局部的和扭曲的”。对此,有人精彩解读为,反身性原理之本质是指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这一效应通常被称为“反馈”。


盲人摸象与反身性原理,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皆涉及人类认知之共同问题。当我们对某人贴上某一标签时,无论正确与否,则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

有教育专家在一个班随机抽取了一份所谓的“最具潜力学生”的名单,告诉班主任予以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孩子的确不同寻常。

此调研给我们的重大启迪是,人们皆有认知功能和操纵功能,他们会交替发生影响,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事物发展和变化,使事物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明白了这一逻辑,我们似乎应该明白,在孩子教育中,心理暗示之重要性。有的时候,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信念本身不值钱,然而人一旦有了某种正确信念,其生命价值便会不断分、增值且精彩起来。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之名句强调,任何人皆有无限之可能,切忌因一时之表现而得永恒之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启迪人们,所处位置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认知偏差很大。

认识事物之真相与全貌,须超越狭小之范围,摆脱主观之成见。“站在上帝之视角和时空之高度”,是一种智者的修为,也是一种可以无限接近生命真相的智慧和逻辑。

“一念慈祥酿和气,寸心洁白引清芬”。一般而言,好的教育理念,会带来意想不到之美好。

春之问候春满园。无论自然,或是社会,抑或家庭,更或人人,其理一致,其情共通。

【说明】此文曾以王本乌衣名发表于今日某条,略有删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