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镇远个人书法展(二、三)

 没有烦恼的人 2022-08-11 发布于广东

王镇远个人书法展

创作篇

        书法的所谓创作,就是自书而非临摹。学书初期,通常是临摹的时候多过自写的时候;能驾驭笔墨后,则自写的时候会逐渐增多;当基本形成自我风格时,则以自写为主,而临摹为副。有的人终其一生,自己写自己,但进步有限;有的人终身临摹,未形成个人风格,两者皆不可取。书法是一项须要长期潜心研习的事,《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的书法“及其暮年方妙”。孙过庭《书谱》中说到习书过程也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可见学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临创结合,是不二法门。当然,创作是会跟着临摹的对象而不断变化的,我个人的经验即是如此。

图片

        我很喜欢冯班的那句话:“书是君子之艺。” 曾请了上海篆刻名家刘友石以此为我刻了一方印章。这幅用四尺整张来写“君子艺”三个字,因字的笔画有多寡,不能以每字占三分之一的位置去处理,所以中间的“子”字有意写得偏小,“艺”字写得大而用笔较重,造成对比,而小款填补了左边的空间,看起来并不突兀,这是章法上的一点匠心。在墨色上干湿相间,杂以顿挫,不至单调臃肿。

图片

        释文:剑舞通草圣,海山化琴工。我对篆书可谓是门外汉,写过几通《峄山刻石》,有一阵也倾心于邓石如的篆书。当年在复旦求学时,有次在朱东润先生家中谈及书法,朱先生以为“学书当以大篆始”,闻之汗颜。这幅字是集苏东坡的两句诗,想以错落替代整饬,但恐怕难入行家法眼。

图片

       说到邓石如,我更喜欢他的隶书。这幅陶渊明的小文就是学邓的隶书,虽然不及完白山人的大气磅礴,但还算神閒气静,与陶文的淡泊雅逸相契合。

图片
图片

       这两幅写于同时的小品,都取之杜甫的七言绝句,一为行书,一为楷书,但如果说有什么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用笔的提按。书法的运笔,永远在提按中切换,如此,则可避免线条的单薄和结体的陈式化。

图片

       四年前正当戊戍,是清末变法的百二十年祭,想起“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清末诗派“同光体”的主将之一。这两句诗感叹对时事滄桑的无奈之情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写时注意了字与字的变化与连接,即所谓的“行气”,所以看起来比较清爽流动。

图片
图片

       苏、黄可谓宋代最杰出的诗人。这里第一首是东坡的七绝,用的是行草,就是行中偏草的写法,还是先录一下释文:“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第二首黄山谷的诗以行书完成,就不必释文了。两首中都提到砚,“雨昏石砚寒云色”与“凉气微生笔砚中”,可见诗人对笔砚意象的重视,两首诗都充满了浓浓的文人书卷气。我自以为较擅长行草,能挥洒尽兴,而不受笔墨所限。用的是略带底色的笺纸,不很渗墨,但笔触缕缕可见,是学帖的人想追求的感觉。

图片

      这是写给年轻朋友的横幅,“积健为雄”四字出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为成功乃是努力和积累的结果。大字力求写得清晰有力,一目了然,中宫饱满,字距分明,否则人家悬于厅室,观者时起疑问,不甚可取。

图片

        这是《诗品》中“冲淡”一则。写在一张仿古纸上,所以避开了图上的人物。虽然是楷法,但未严守唐楷的典型,没有太讲究藏锋回转,只是任笔流走,期待给人以平淡自然的感觉。

图片

        李白《怨情》:“美人捲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四尺整张,试用墨色的润枯来表现浓淡变化。其实淡不一定是墨淡,墨用得少,就可表现出淡,所以古人说“惜墨如金”。

图片

       李商隐诗。我因早期学文征明,知道文的大字取法黄山谷,所以对山谷与衡山的大字行楷临习较久,像这一幅也算是此种风格的延续,每字没有大小一致的要求,有的取纵势,有的取横势,整幅看来,还算协调。

图片

       苏轼的七绝:“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东坡的这首小诗竟然道出了我海外移民的心曲, 其中意蕴,非寻常文字可表达,故书写多次。

图片
图片

       以上是苏东坡的两则小品文,一幅之内用了不同的书体来表现,以避免单调。第一幅中正文是中间的草书部分,前面的小楷是释文,后面有一个我的跋语,主要说的是文章宜善用“转换”,有兴趣作文的朋友,可以品得其中款曲。第二幅是东坡写给侄子苏适的信,提到了作文与写字共同的一个美学标准:“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图片

      十字长联,集自《世说新语》。所谓魏晋风流,在《世说新语》中最可体现,语言隽永,个性独特,于此可见。用二王的书风去写,应是最相适宜的,不过十字一行,字有点多,少了些疏朗的空间感,自己觉得字小了不够精神,大了就有点拥挤,已经写成,就随缘吧。

图片
图片

        扇面两幅,第一幅写的是苏东坡的三篇短文,小楷。第二幅是《庄子·逍遥遊》的开头,小行草。朋友送的扇骨扇面都是上好的材料,不用可惜,又怕笔下不慎写坏,最后想好了写小字,是挑战自己。小楷非我所长,偏好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那种风格,写得比较疏放;行草是我当行,平日作书,臂腕皆起,所以书扇还是游刃有余的。

图片

        《孺子歌》见于《孟子·离娄》,也见于屈原《渔父》,总之是先秦的民谣吧。其词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我用草书来写,虽仅三行,有时下笔滞重,有时一气直下,形成对照,自带节奏。

图片

        唐代张祜的《宫词》,其词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草书,运笔快速,从第二行起,我用了董其昌《试笔帖》的写法,以一根粗细相似的墨线率意直下,借字形而婉转,用速度造成的飞白使单调的线条有了层次。

图片

        小斗方。晚唐诗人章碣并不出名,而这首七绝却因种种原因而家喻户晓。我用笺纸软笔来写,追求纤毫毕呈,精微细致的效果。

图片

        海藏楼《论书》诗。书法讲究字外功夫,又要能不断进取,从故我中解放出来,造就新我。这四句举张旭和颜鲁公的例子说明这个意思。用生宣的好处是轻重浓枯容易显现,缺点是笔势不易清晰,没有干净爽快的味道。

图片

        王晋卿为宋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之夫,官驸马都尉,他本身是画家,也是书画收藏家,大概是当时文化沙龙的核心人物,所以苏东坡、黄山谷都与他交往很深。黄山谷为他写了小字《尔雅》,这里是苏东坡的跋语,盛赞黄山谷的书法与为人,虽然像是朋友间的调侃玩笑,读来却妙趣横成,恰到好处。我用类似于黄山谷大字的笔法来写这三句话,几乎把全幅都填满了,不过山谷亦有此法,试一下“游戏法”吧。

图片
图片

        两首唐代无名氏的诗。“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暦日,寒尽不知年。” “酒尽君莫沽,壶空(一作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看诗意作者是隐逸山林的高士。用草书写在半生半熟的纸上,可见墨分五色,尽量写出笔势与上下的牵联映带,同时注意笔下的轻重缓急,使笔画有粗细的变化。

图片

        何绍基的《东洲草堂诗集》中有许多谈到书法的诗。虽然后人笑他高执转腕的执笔方法,但就书法本身的成就而言,何无疑是当时的一大家。这首诗是题傅山晚年临《淳化阁帖》的。傅山年轻时学过赵孟頫的字,后来因为明亡之痛而诟病赵书,自称花了三十年还摆脱不了赵字的俗气。所以何绍基诗中说“忽展真山(傅山的别号)临晋字,依然习气染鸥波(赵孟頫别号)”。我写这首诗是觉得古人的学书经验可供后人借鉴:所谓入门不可不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此是其一;但是从书法史上看,赵未必逊于傅,更何况世异时移,遗民的家国之情早已不存,故对于艺术家的评判不必太拘于一时一人的思想标准,此是其二;据说傅山晚年再审视赵孟頫的字,觉得还是有可取之处,后悔之前对赵的大加挞伐,说明一个人对他人书法的接受度会因时而变,年轻时觉得某人写得好的,日后会觉得不怎么样了,反之亦然,此其三。傅山、董其昌对赵松雪的评价即都是如此。

探索篇

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探索是一件要紧的事。特别是一代有一代的风气,文学、诗歌、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无一例外。作为置身其中的人,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而且要引领时代,创造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国内书法之大变局自与国门暢开,思想自由有关。新一代的书法家或师法东瀛,或取西洋理论入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各自创新,本来无可厚非;但由于对传统的门槛日益降低,忽视了书法的基本功和基本审美要求,于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书法一时成为怪诞和丑陋的代名词。我身处异域,或有旁观者清的优势。所谓“丑书”、“怪书”者中不乏具有传统基础而力图求变的探索者,我对此道中人还是深怀敬意的;但对那些鱼目混珠,以异端怪奇而哗众取宠,以艰深文浅陋之辈,则深恶痛绝之。

         我自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试探写一些新形式和新内容的作品,在这一篇中展示给大家,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愿与大家分亨和探讨。

图片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初的大画家石涛说的,原话下面是以诗歌比画,说明一代有一代的风格,但是每况愈下,所以有人认为石涛是不满笔墨随时代的,但这个“当”讲不通。其实石涛生当明末清初,画坛上正是“四王”古典主义盛行之时,他的这句话是一方面肯定书画有其时代风貌,当日的时代应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是不满当时师法宋元的正统派画家,而欲师法自然,独创自我风格,所以他跋自己的画册说 “今人耶?古人耶?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所以我认为石涛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解还是正面的。我的这張,突出“时代”两字,前后书体也变了,意之所在,可想而知。

图片

        “剑气箫心”是我三十年前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书的书名,谈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文与人生,取自龚自珍的两句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我写的这幅字做了些字形上的改变,章法上比较特别,把四个字写在三个字的位置上,也算前无古人吧。用笔力求变化,有波折,有流暢,追求动感。

图片

        这幅字写的是很常见的《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楷书里引入篆隶的写法,想营造古朴淳厚的意趣,但笔画不够苍劲老到,如试用更涩滞的笔法来写,可能会有更佳的效果。

图片

        “墨戏”一词大约出现于宋代文人画兴起之后,指以笔墨为戏的书画。书法中对用墨的注重也起于此时,宋代如苏、米等人能书擅画,就开始重视用墨,日后大批的画家兼善书法,对墨法的研究成为书法的一部分,到了董其昌就说“书家有笔法,有墨法,得此二端,则可言书”。我写的“墨戏”二字本身也有游戏笔墨的意思,“墨”字的上半部作了一点夸张的改形,似人脸,似鬼魅,似舞者,似脸谱? 我也不知,但观者可猜到本字。“戏”字以一条游走的线条出现,使整幅有动感。我在国外曾想到过如何让不懂汉语的人去欣赏书法,此幅就是这样的尝试。

图片

        “独行”二字,用墨色的轻重,线条的粗细,来显示变化。单就两字而言,上重下轻,下半左侧款中用了韩愈《伯夷颂》中的一段,称赞“特立独行”的士人精神,反而把名款写在右侧,使整幅显得平衡。对于探索者来说,特立独行的勇气是必须的,道义如此,书法亦然。

图片

        “饮河”,用《庄子》“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语。这里比作吾等学习探究学问及书法之道,对于浩淼的知识长河及丰富的书学宝库而言,犹如偃鼠饮于河畔,充其量不过满腹而已。书体用隶书的改良版,写得比较涩,用笔锋逆顶纸面和手腕震颤,来形成聚点成画的效果。

        以上数幅为“少字书”,即一幅之内仅两三字,甚至一字而已,据说流行于日本。开放之初,即被引入国内,以为颇具东洋之风。尺幅之内要能吸引眼球,当然须书写者在用笔、章法上有所创意,我在此小试一把,望识者不至以野狐禅讥之。

图片

        我以为这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写的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首著名的以文字描绘声音的诗,从琴声最初的柔情似水,销魂欲绝;忽裂地有声,如战马奔腾,勇士赴死;再变为浮云柳絮,悠然飘荡;又变为百鸟齐鸣,凤声嘹呖,全诗瞬息抑扬,变态百出,后半是诗人的感叹。我的本意是用书法来表现这些声音节奏的变化,将人带入情绪之中。但是试了一下,效果并不理想。我总觉得书法和音乐最后会有碰撞,线条和声音都是最单纯的元素,而又是意味无穷的艺术形式,大家不妨来尝试看看。

图片

        明人张潮《幽梦影》中的一句话:“五色有太过有不及,惟黑与白无太过。” 我们有时看彩色照片觉得渲染太过,反不如黑白的耐久经看,意韵深长,正是这个道理。书法仅以黑白两色而有万千表现,这是它迷人的地方。当然古人说“墨分五色”,在黑白中也能分出层次。这幅字在布局和用笔上都与传统有些不同,突出了“黑与白”两字,而前一句写成了个三角形,上面补了一个章,还不觉得馀白太多;墨色还是利用润枯的变化,令浓淡交错。

图片

        除了书法的形式外,我在近十年间也在内容上做过一点开拓。这里是几幅用新诗或流行歌词写的作品。顾城是位传奇式的人物,我与他失之交臂,我去奥克兰大学亚语系作访问学者的时候,他刚离开,不久就听闻他的悲剧。这首仅两句的诗,成了顾城的符号,当然他还有不少其他出色的作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晴,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们一代人会有共鸣。这里有意的用了错落的行距与每行不同的字数,突显出用墨较重和字体较大的“黑夜”与“光明”两词。

图片

        北岛这两句诗可谓是当代诗的“名句”,凭这两句他足可以传之久远。这幅用的是标准的四尺对开直条,书体涉及楷、行、草的混合,“墓誌铭”三字写得最大,相对应的“通行证”三字就写得狭小拘谨,褒贬之意是很明显的。

图片

        偶然的机会,听到一段流行歌曲,不知谁写,也不知谁唱,只觉得歌词挺有意思,当即写下这幅字。“树枝上,长出嫩叶一片,像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很直接很有诗意的表达春之消息。既然想创新,所以写得洒脱放纵一点。

图片

        这是我以前喜欢的台湾歌星童安格唱的一首歌名:“花瓣雨”,还曾特意在台北诚品找到了他的CD。现代的内容,就想写出点现代气息,字形上有意改变了传统的写法,不过还是得遵守草法的基本规则,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吧。

图片

        一直说艺术的魅力在于对比,表现于书法,无非浓与淡,疏与密,迟与速等等,但有时两者不可得兼。至于用墨的浓淡,我总以为浓胜于淡,因为墨色太淡,难显精神,当然过浓则不易施展,难得流丽。所以我在这一幅中试图浓淡并用,当中“山阴棐几”四字用极淡的墨,四周写的是赵孟頫的《论书诗》,用较浓的墨。我喜欢诗中的两句:“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

图片

        李商隐的《贾生》诗,写过多次,但这次想加点变化。这张纸是四尺的四分之一,如果写成平均四行,字体稍小,且会略嫌呆板;现在虽保持四行,却将中间的两行挤成一行,整体还基本疏密得当,可以有轻重变化的馀地:第一行下笔较重,二、三行提笔转轻,最后三字宽绰有馀,可驰笔直下,使左右平衡。

图片

        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词锋犀利,痛贬时弊。爱其词而书之,不用工整规矩的楷法,而采用了比较纵逸的笔致,表现作者对官场的愤懑,读来触目惊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