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文人的时尚单品

 芝润斋 2022-08-11 发布于江苏

夏日无凉风,何不持扇行?

扇子古称“箑”。《说文解字》言简意赅:“箑,扇也”。

扇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五明扇,舜所做也”。虽然这把扇子的形制选材已经无法考究,但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值得肯定的。

出土于成都百花潭10号墓的“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上刻有中国最早的扇子图像,一人手执一件长柄大扇。这种大扇被称之为“翣”,用作王公贵族的仪仗,是种礼器。

而目前最古的实物扇子为战国中晚期的竹扇,出自湖北江陵马山砖厂的楚墓,由纹饰规整的竹篾编成,因其扇形犹如单扇门或者一把菜刀,又被称为“户扇”

图 /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图 / 战国竹编扇 江陵马砖厂楚墓出土

战国晚期至两汉,便面成了主流。便面指的是,“单门式”的竹篾扇,这是已知的最早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的短柄实用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一把精细竹篾编造的小型便面。

图 / 马王堆汉墓小竹扇 湖南省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在士大夫间盛行,深受喜爱。

《世说新语》中提及:“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麈尾被视作类似拂尘的手玩,为清谈人士所尚,飘飘欲仙以彰风雅,并寓有领袖群伦之意。

自麈尾之后,扇子被越来越多的赋予更多文化意义。

图 / 唐 孙位 《竹林七贤图》 阮籍挥动麈尾清谈 上海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团扇在社会上成为主流,麈尾黯然失色。

团扇约在西汉成帝时就已开始使用了,有《怨歌行》为证:“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团扇因扇面多使用丝织物面料,也被称为“纨扇”;丝织品价格昂贵,难入寻常百姓家,又有“宫扇”之称。

图 / 宋 无款竹丛翠鸟图团扇页 杭州博物馆藏

团扇的繁荣之态,直至明代被折扇取而代之。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一般认为,折扇自宋代由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之后,“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 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

明永乐时期,由于受到皇帝的喜爱而在官员贵族中逐渐流行。成化以后,开始流行在折扇扇面上挥洒字画,自此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时尚把玩之物,他们无论寒暑都扇不离身,或揣入袖中,或挂在腰间,或藏入靴中,随时可拿出来展扇轻摇,颇具儒雅之气。

图 / 明 宣德帝所绘《武侯高卧图》扇面 故宫博物院藏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当时的扇子潮流感到大为惊奇,他记录到:

“这些扇子通常是在酷热季节用来煽风的,各个阶级的男女两性都使用。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带扇子会被认为是缺乏风度,尽管气候已应使人避风而不是煽风。或许这种特殊的习俗的原因是人们用扇子是为了装饰更甚于为了需要……有时候扇上书写着一些格言或甚至整篇诗词。扇子作为友谊和尊敬的一种象征,是最常互相馈赠的礼物。在我们的住处有满满一箱这类扇子礼品,都是友人表示敬意赠送给我们的”。

郭传火先生在文集中曾记录:“明清之际,时人藏扇之风大盛,每到端阳节至立秋为使用扇子的季节,讲究每日换一柄而不重样,一般都藏数把,每遇到同好,交换欣赏品评高低,在当时称为雅集”。

明人汪砢玉记载,其父雅好收藏扇子,曾将所藏一百帧扇装裱在一座大型屏风上,誉之为屏山。

邓之诚《骨董续记》中列严嵩被抄家的籍物中有“金银铰川扇等诸香扇,共一万七千六百余柄”。

《蕉窗话扇》“近日平津两地,蓄扇之家,难以数计,盖早成最雅尚之文玩也”。

明清两朝,士人争相以藏扇为趣,成为时下的社会潮流。

图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本 文人执扇部分场景 辽宁博物馆藏

折扇,其主要部分就是扇骨和扇面两个方面。扇骨对全扇起了固定和支撑作用,其本身也具有艺术的美化装饰;扇面为扇之面,覆盖了扇子的绝大多数内容和意义。

图 / 折扇开合的扇骨

明代是折扇发展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扇骨独立艺术化的时期。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若打磨、髹漆这两步主要完成扇骨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是为了对扇骨的装点美饰。

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记:“今吴中摺扇,凡紫檀、象牙、鸟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稚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

从这段文字我们了解到,材质贵重的扇骨如紫檀、象牙、乌木之类,被当时人们“目为俗制”,而廉价的棕竹、毛竹等竹制扇骨则被视为“怀袖雅物”,“惟骨为时所尚”。

折扇扇骨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扇骨底端的头型上,即扇骨聚头处的柄部形状,称为”扇头“。扇骨的头型主要分为五大类,方型、圆型、尖型、曲型、其他的类型可另外归为一类,这五大类是扇头款式的一个总体表现。

图 / 折扇扇头的常见款式

折扇扇面的形制较为特别,使得扇面上的书画创作也非比寻常。

折扇的扇面呈现半圆弧形,因其幅面较小,加之上宽下窄的形式,有开合褶皱,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

随着精于此道的文人墨客兴起,书画共扇的情况也多起来,并且发展到诗、书、画、印与扇子融为一体。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南宋《溪桥归骑图》,是所能见到最早的折扇扇面画。

明代最早的折扇扇面,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汀树钓船图》,作者谢缙就生活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

而古代最大的折扇扇面画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大折扇,为宣德皇帝朱瞻基亲绘的《山水人物扇》。

图 / 南宋《溪桥归骑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 / 明 谢缙《汀树钓船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 / 明 宣德帝朱瞻基《山水人物图》(正反)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中后期,折扇扇面书画蔚然成风。被誉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无不创作出大量的折扇扇面书画。

如“明四家”之沈周、文徵明的扇画笔墨挺健,气韵浑厚 ;唐寅的扇画,笔墨秀润,幅幅精湛 ;仇英的扇画,工笔细绘,笔法流转劲利 ;董其昌山水扇面,疏宕秀逸,风格清润……

便于携带、把玩的折扇,自然也成为当时风雅之人相互馈赠的随身物品。

图 / 明 沈周 《秋林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 / 明 文征明 《兰花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图 / 明 唐寅 《蜀葵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 / 明 仇英 《射杨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 明 董其昌 《山居图》 上海博物馆藏

到了清朝,折扇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

清代流行的扇面艺术被称为“状元扇”,状元们热衷于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表现自身的博学多才和显贵,以此馈赠亲朋好友。这一时期,是清代独特的文化现象。

图 / 清 邓钟岳 楷书扇页 苏州博物馆藏

图 / 清 史大成 五言行书扇页 苏州博物馆藏

扇子本是消暑之物,可与文人士大夫相遇,盈尺之幅便有了大文章。

“文人积习,多爱书画,好之酷者,不忍或离,……然则诗扇,书画刻三绝,随时把玩,随时展读,烟云供养,墨妙怡情。”

图片 | 源于网络

文献 | [1]雨葭,凝脂.明清折扇,文人墨客的“袖中雅物”[J].收藏.拍卖,2022(01):54-59.

[2]关智文. 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明清折扇文化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