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苑枫/关乎“文眼”,借助名训说道说道

 百荷书房 2022-08-11 发布于河南


文/苑 枫 图/杨咏墨


有朋友伶仃问我:文章有“眼”么?“有啊,文眼。”我回答。那什么叫“文眼”?怎么读出“文眼?”我一时语塞,不知所云。应了那句俚语: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我暗暗思忖:神仙不怪自己怪吧。怪自己才疏学浅,知之太少了。
我责问自己,尽管偶尔为之,弄几篇小文,都是出于兴趣,鼓捣个短章罢了,实属玩玩而已,尤其年事已高,朽木难雕了。如果说学生时代从老师那“贩卖”了一点儿,如今早已抛却九霄云外了。正如昨天回复我的当年学生诗友的话,不妨晒出来献献丑:回树德诗友:“《玩:'树德诗情传碧霄,老朽无聊赶时髦。之乎者也矣焉哉,胡乱安排一大抄’》”。您说这哪能叫诗,分明就是逗乐玩玩,或叫做文字游戏罢了?偶尔有那么个把的拙作,倘若一旦被哪家报刊媒体看上一眼,就真的是错爱了。因为咱自己知道自己这两把刷子,只可给自己定位在“玩”字上,从无奢望。诚如我的文友说的:“好为小文以自赏,乐夫天命复奚疑”,为文养生之乐而已。一经触碰到创作的名词、术语、为文之道的行内话,那就没有发言资格,只能学习学习,看看他人、行内人,名家怎么说了。



就说“文眼”吧,本人觉得似乎向无涉足,或不敢也不曾招过边儿。今天摆在纸面上,我只可以说:文章有眼初涉猎,敬听名家怎么说。
果真前几天,文友珍爱一生给群里文友摘编《创意写作指南》的一段话,(每日名言警语575):“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这段高论让我颇受启发,调动了一下求索情趣。我自谓也读过一些文章,看过几本小书,写几篇拙作,教过多年的书,可是何曾明明白白说说这“文眼”二字呢?我试图问问几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学生:我在课堂上讲过“文眼”吗?回答的一律是,您没讲过呀!我,真的不好意思,倍觉惭愧。但时过境迁,于事无补了,面对知识的缺憾,只好翻箱倒柜,查阅资料,给自己恶补一顿。今天分享分享这迟来的晚餐。就算与文友共勉了。



据资料载:“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匠心独运,统领全篇。
也有人说:“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关联的关键。”这话字字珠玑,句句在理,透彻定义了。
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论述翔实具体。
如教科书常举的经典作品为例: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的总帽,统领下文,不仅写了世人之爱,更写了“予之爱”,以及寄托自己的情思和态度。
再如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作者的感情基调。随着“不宁静”的心情写下去,通篇调门一致。心绪在行文中波动前行。


还如人们列举李商隐的《无题》诗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用一个“难”字烘托作者“相见与分别”的心境,有分析家说:“这文眼绵緲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皆出自一个'见与别’、'聚与散’的“难”字之上。
另有人说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中这“喜与悲”即是文眼。
再看看韩愈的名篇《原道》,这是一篇人人称道的高论。被刘勰首选,列为《文心雕龙》这部文学理论巨著的首篇。它的文学理论地位不言而喻。“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据《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认为“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的起源问题。“旨”即主旨,这也就是《原道》的文眼。文中虽洋洋万言,不离其宗。
所以,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刘勰通过'人文’与天地并生的论述,将宇宙起源论和文学起源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命题:文源于道”,堪称文艺理论研讨的结论。



综上所述,这些名人佳作,名家点眼,令人赞服。我们由此还觉得老百姓读者有句口头禅:画龙点睛。这点睛二字,也叫点睛之笔,画家,点了睛,画面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文章点了睛,作者心明,读者眼亮。文章主旨一目了然。
由此可见,写书的人(作者)哪怕构思若许年,为文也必作“眼”,必有主旨或曰宗旨,力求明了自然;读书的人,切忌走马观花,不是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黍”么。细读,精读,研读,读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精髓,主旨;讲(教)书的人,则要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力求把握文脉,找出文眼,才可能步入杏坛,传道受业解惑,毕竟“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此乃为师之道也。
为文之道,各见所长。名家高论,不一而足。笔者一己之见。敬望读者,批评指点。
苑 枫 于2022.8月5日晚18点30分



 作者简介:

苑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出版《晚风集》《枫叶集》两部文集,在二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过八百余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