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课文解说、赏析及教学设计

 昵称503199 2022-08-11 发布于湖北

 (一)课文解说

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 》虽是作者即兴而作的书信,却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信的开端便是“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人”“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将情感推至高潮,以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接下来的一个“恐汝”,两个“谓吾”,又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恣肆到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第2—5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第2段首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概括性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纲。整段文字由情出发,又以理撼人,引经据典地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追忆:一为夫妻谈论谁先死的情景,表达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给妻子痛苦;二为回忆夫妻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三为回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第5段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心酸和遗憾。

这一部分中,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先由前面的悲伤沉痛走向第2段的激昂悲壮,再进入第3、4段回忆恩爱的缠绵悱恻,又迈向第5段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文势上的跌宕起伏,极真实地映照了一位决心赴死,又至爱妻子、万般不舍的革命志士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与此同时,陈意映“天真浪漫真女子”(林觉民《原爱》)的形象也在信中得以体现。

第三部分(第6—8段),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第6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叙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伴妻,或与妻子有心电感应等超现实的幻想,闪烁着浪漫色彩,表达安慰之意。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第7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

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可谓“心声之献酬”(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因此最易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与细微的心曲。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是有意为之,或是情之所至,林觉民信中的两种“爱”交映迭现,在反复倾诉对妻子之情中不断申述理想大义,让人读来颇感作者当时情感之跌宕,内心之复杂。在浓烈的情感表达中,作者亦有对往日美好生活回忆的叙述和“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道理的议论,情、事、理结合,寓情于理,理中有情。此外,这封写在复杂心绪中的绝笔书,依然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多处用典、语言雅致,颇值得细细品味。

(二)名家赏析(马瑞芳)

《与妻书》是书信体散文。书信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文心雕龙书记》指出,书信乃“心声之献酬”,因而“本在尽言”。书信体散文特别讲究对象性,如《出师表》有庙堂应对之庄重,《与山巨源绝交书》有指斥奸佞之犀利,因前者乃丞相呈皇帝,后者为高士致政客。书信体散文抒情性强,往往情、理、事熔于一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中国古代书信散文之翘楚。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于辛亥(宣统三年)阴历三月二十六日,即1911年4月24日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是林觉民留给妻子的最后遗言,是民主主义先驱者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也是林觉民夫妇生死不渝爱情的工笔写真。这封信将国事、家事熔于一炉,豪迈的报国情和缠绵的夫妇爱融为一体,读之使人潸然泪下。“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火辣辣的语言道出了林觉民对妻子海一般的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与妻子双栖的后街之屋历历在目,那些厅房回廊像电影一样从脑海中映过,他多么珍爱自己温暖的家!与妻子在疏梅月影下窃窃私语的回忆,令他心动神移,“空余泪痕”,妻子对他的痴爱和“妾愿随君行”的话语,更是刻骨铭心。因为两情相悦,他更祈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最纯洁、最完美、最动人的夫妇之爱,是相濡以沫的温情,是比翼连理的深情,是沁人心脾的挚恋!

爱益深而别益悲。林觉民至爱其妻,却不能不硬下心肠“以此书与汝永别”,不能不“忍舍汝而死”,因为,广袤的中华大地已经安放不下一个温暖的家!清朝统治者的血腥统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灾肆虐,盗贼横行,贪官渔夺,列强侵逼,如此社会,黎民百姓何以为生!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风雨如磐的时代,有几家能称心快意?志士们不能不为“大我”而舍“小我”,不能不奋起与祸国殃民的腐朽政府斗争,林觉民和他的同志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为民主自由,“为天下人谋永福”,立志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辞,宁愿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换取神州民众开颜。个人牺牲了,“自有同志者在”,自身捐躯后,寄望于儿子,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这是何等悲壮的献身精神!为国家为革命慷慨赴死是《与妻书》的中心,是民主主义者林觉民生命光辉之所在,也是这封信震撼亿万读者心灵的原因。

《与妻书》乃诀别书,也是作者与爱妻以纸笔代喉舌的最后的窃窃私语。然而,这封信不是西窗剪烛,也不是月下谈情,而是要用不长的篇幅,让“不欲吾死”的妻子明白自己舍家报国的苦衷,让本来不甚明了民主革命艰巨性的闺中人,对革命的必要性能够理解,对自己为革命抛撇妻儿能够体谅。作者在正面叙说“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不能不奋起斗争,而斗争难免牺牲后,又退后一步,设想如果两人“相守以死”是否行得通?他一一列举豺狼之世祸及黎民的种种危险,说明当时整个中国,荆棘遍地,黑暗如磐,“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民如蝼蚁,朝不保夕!如果自己不去革封建朝廷的命,就要成为黑暗社会的砧上鱼肉,随时会遭吞噬。夫妇之间不唯不能长相厮守,还要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 凄惨地死去,或离散失所,生不如死。为了千千万万人民,为了千千万万不该分离的夫妇摆脱不幸,“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经过这样一番入情入理、推心置腹的剖论,林觉民相信能说动爱妻体谅他的苦心,乐于牺牲自身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说理周密而亲切,娓娓而谈却鞭辟入里,做到了情与理的高度统一。

作者是个铁骨铮铮的革命志士,他对妻子的爱至真至善至美,《与妻书》写尽至情,令人不忍卒读。这位在枪林弹雨中不皱眉,酷刑拷打下不变色的硬汉子,搦笔为文,“泪珠和笔墨齐下”,回忆与妻子的小窗呢喃,柔情脉脉。这位胸怀大志的革命家爱妻之心细如发,他深知妻子柔弱,不肯让斗争征途的险恶增加爱妻的思想负担,不忍心“有身”之妻担惊受怕,宁可自己承受心理重压。他很想把革命大计告诉妻子,但又恐她日日为己担忧。自己可以毫不畏惧地献出生命,妻子的担忧却使之摧折心肝!因为对妻子的无微不至的深情至爱,所以对她设想“惟恐未尽”,谆谆嘱咐,周到细密。尤为令人回肠荡气的是:作者设想身居九泉之下,如果听到妻子的哭声,当哭以相和,他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有。如果幽冥感应果真是事实,他将对妻子依依相伴,永不分离。一个唯物主义者为了安慰、留恋妻子,宁可相信有鬼,有灵魂,这是多么恻人肺腑的爱!多么细腻的爱!多么深沉的爱!然而,为了更博大的爱,更崇高的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以鲜血献我中华的烈士林觉民毅然“率性就死不顾汝”,林觉民是有博大仁爱襟怀的真正英豪!

《与妻书》是革命义士与爱妻生离死别时心灵撞击迸发出的璀璨光辉,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妻子的爱,火山样炽烈,冰雪般晶莹,钻石般坚贞。《与妻书》表露了林觉民烈士为国家前途、人民幸福毅然牺牲家庭幸福、儿女私情的崇高情怀,激情满纸,感人至深。

全信用浅显文言写成,亲切流畅,挥洒自如,似一气呵成,却又跌宕有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国文学名篇鉴赏文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三)教学设计1

课文简介: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他把家庭、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和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大爱无疆、心系天下。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写作背景

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3、文体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

1、称呼(收信人)2、问候3、正文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4、评价

《与妻书》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二、范读正音

搁gē笔   称chèn心快意   必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   使之肖xiào我    一恸tòng

三、初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四、串读文本

注意以下知识点的梳理:

通假字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通“廿” ,二十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写尽

当尽吾意为幸                       领会尽,领会透;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追求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孩

当尽吾意为幸                           幸事

4、动词作状语

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小声哭着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动词用作状语,用哭声。

一词多义

1、与  

与妻书                   动词,给,给予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介词,和,同,跟

吾与(汝)并肩携手         连词,表并列,和、同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连词,表选择,与其

2、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毕,终了(使……完毕)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副词,全,整,终

3、身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名词,自身,自己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名词,身孕

4、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广

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介词,等到

5、余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副词,以外,以后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动词,剩下,留下

前十余日回家                    数词,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代词,我的   

吾今死无余憾                      形容词,遗留的,剩下的

6、当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能愿动词,应当。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介词,在。

吾家后日当甚贫  副词,会,将会。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副词,会,将会。

7、卒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读zú,终于,副词)

旦日飨士卒                   (读zú,兵,名词)

鲁肃闻刘表卒                 (读zú,死,动词)

五万兵难卒合                 (读cù,通“猝”,仓猝,副词)

8、而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连词表顺承

谓吾忍舍汝而死      连词表修饰

汝初闻言而怒        连词表顺承,就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连词表转折,可是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                连词表修饰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想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连词表转折,可是;表并列,又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              连词表示转折,却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连词表修饰

9、以

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介词,用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介词,凭

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介词,把

望今后必以告妾                        介词,把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介词,把

且以汝之有身也                        介词,因为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介词,用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连词,表修饰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介词,从

汝不必以无侣悲                        介词,因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介词,把

10、其

汝其勿悲                   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

汝其善抚之               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应当,一定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语气副词,表测度语气,大概,或许。

卒不忍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代词,代腹中之物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代词,代鬼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些

11、为

故忍悲为汝言之   介词,对,与

亦以天下人为念   动词,作为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介词,替

虽不谓吾言为是   判断词,是

或又是男,教其以父志为志  动词,作为

吾爱汝,所以为汝体着唯恐未尽  介词,替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动词,当作。

12、之

故忍悲为汝言之                    代词,这件事

及今思之                          代词,这件事

吾能之乎?抑或汝能之乎            代词,这样

汝可以模拟得之                    代词,我的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结构助词,的

吾之逃家复归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使之肖我      代词,他

汝其善抚之    代词,他

13、相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代词,我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代词,你

14、至

吾至爱汝  副词,最,极

吾爱汝至  副词,极

15、盖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副词,表示推断性判断,大概

16、则: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连词,表推测,含有假设性,相当于“就” “那就”

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那么”

17、即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副词,就,就是。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连词,即使,纵使。

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今义:表并列的连词。

2、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此。

3、吾家后日当甚贫  古义:以后的日子。今义:后天,明天的明天。

4、汝泣告我   古义:请求。今义:控告、告诉等。

5、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像、揣摩。今义:模仿。

6、钟情如我辈者  古义:感情丰富,多情善感。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2、倒装句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定语后置)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定语后置)

吾爱汝至  (状语后置)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3、固定结构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表选择,与其……不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表疑问,把……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思考讨论

1、作者在信中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内容。

明确:回忆了三件事。(1)回忆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回忆月下诉真情,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3 )回忆离家之前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这三件事都蕴含着对妻子的挚爱。

2、作者为什么说“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因为“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以死”。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作者在信中对妻子、儿女有什么嘱托?写了自己的哪些愿望?

嘱咐后事:希望儿女以父志为志

三个愿望: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4、全文既写“情”又写“义”,这“情”是什么“情”?“义”又是什么“义”?二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情”是对妻子儿女的深切之情;“义”是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大义。

对妻子儿女爱之越深,对国家民族爱也越沉,作者正是为了亲人,为了每一个刚果人,宁死不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结合。

二、拓展阅读

有人根据《与妻书》创作了歌曲《觉(遥寄林觉民)》 ,演唱者为齐豫,此歌是以陈意映——林觉民妻子的角色来诠释的。品味歌词,体会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自己尝,从陈意映的角度,给林觉民写一封“回信”。

(四)教案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二、简介作者及其他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 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三、初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出标记。 

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 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老师提醒说明: 

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辛亥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2.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

点拨: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难句解析】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3、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4、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5、“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四、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五、【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六、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 !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 ( 人民的灾难使我和 ) 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 

你记得吗 ? 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 “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 ! 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 ! 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子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蒙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 ? 何情不诉 ? 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 “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趁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不忍心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

唉 ! 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 ? 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 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 ? 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 ? 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 ? 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 ( 如果那样 ) 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 ! 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 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 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 ! 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像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 ! 悲痛极了 ! 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厂就好。

七、作业:

熟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字词掌握情况

二、熟读课文,领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明确: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明确: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的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

明确: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望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的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明确: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作者写这封信用意何在? 

明确:“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爱天下 

2.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忆某夕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 

忆两人双栖之所 忆远行欲告又止的前情景 

3.当时国事如何?作者为什么忍舍妻而死? 

明确:“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4.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  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反复诵读,品味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本文语言非常好,浅近畅晓。信中之话是烈士说给爱妻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采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 抑汝能之乎 ? ……”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虽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 “破镜重圆”等,都融人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五、【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