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玉蟾那个道家历史上被遗忘的人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8-11 发布于湖北

前几期给大家介绍了佛家的一些禅师,像六祖慧能这种开禅宗风气的祖师。今天给大家介绍道家祖师,道家好像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默默无闻,以至于很少有人听过什么祖师大德。

白玉蟾(1134~1229), 原姓葛,乳名玉蟾。稍长取名葛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蟾、云外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典读村)人。

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渐渐厌恶科举仕途。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最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

拜师学道

淳熙二年(1175年),白玉蟾42岁,于甬东遇陈泥丸,拜之为师,随归广东的罗浮山。陈泥丸给白玉蟾授予持行金丹之基,白玉蟾易之,不再请益,结茅静坐。陈泥丸谓之曰:“子可更往外勤求数年后,当待子于此。”陈泥丸遣其离罗浮后,他北向洞庭,经潇湘,再折到武当山,与北极经邪院左判官讲习符法。复而入四川青城山,进访金堂,遇老道人授予《度人经》。

白玉蟾在拜师求道中,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增加了不少见闻。也是在陈泥丸的点拨下他开始探索炼丹之术,期间他失败了几次,但没有灰心,继续炼丹。张紫阳真人听闻这件事后,派人亲授金丹400字决给他,最终炼丹大成。(来自网络整理)

精心著述

庆元四年(1198年),65岁的白玉蟾再往福建武夷山,结茅静坐修道。此段时间,白玉蟾经常往返武夷。嘉泰元年(1201年),他到江西南昌,与臞仙相遇于豫章,嘉泰三年(1203年)又返武夷。以后又离武夷来往于霍童、罗浮诸山。嘉定六年(1213年),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武夷,给白玉蟾授诸玄秘。嘉定八年(1215年),白玉蟾与道友洪知常、陈守默、唐继瑞等会于武夷。这年九月,白玉蟾写《云窝记》。(来自网络)

住持止庵

嘉定十一年(1218年)春,白玉蟾游西山,适降御香建醮玉隆宫,玉蟾避之,使者督官门力挽他回,为国升座,观者如堵。又邀玉蟾诣九官山瑞庆官主国醮,神龙见于天。具奏以闻,有旨召见,玉蟾遁而去。嘉定十二年(1219年),自洪都入浙,访豫王。当地佛教首领僧孤云率诸僧来迎。孤云先以玉蟾博极群书,贯通三氏,昔究禅樾,欲求其为僧以光丛林。制衣钵,物物备具。白玉蟾说:“我是中国人,当行中国人之道;禅宗乃以死为乐,涅榘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也,是炼纯阳之真精,飞升就天,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孤云听后,十分感动,遂弃僧入道。他虽然崇尚道教,但也不排斥外来的佛教,他始终主张三教(儒、释、道)合一。

正是那个乱世才成就了这么一位奇才,他身兼振兴道家的重任,在道家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他是样样具通。在书法史上他被后人誉为大字草圣,好像道家的历代祖师都是多才多艺,这也成了道家收人的门槛高的缘由。道家以养生、炼丹为修行途径,性命双修,对我国的文化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注我,下期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