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90篇:读书有悟∣天下几人学杜甫——读《杜甫评传》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8-11 发布于广东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莫砺锋教授的《杜甫评传》是我暑假期间读完的第三本书。与《莫砺锋讲杜甫诗》相比,本书的内容更为系统,也更为通俗。“评传”是传记的一种类型,它不仅是忠实记录传主的一生经历,同时还要对传主的经历、思想等进行评价。莫教授的《杜甫评传》与一般的评传又有不同,与其说是“评传”,不如说是“杜甫研究”。因为本书不仅包含了杜甫的经历,同时还涉及了杜诗的艺术造诣、杜甫的人生信念与政治理想、杜甫的文学观点与审美理想以及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是《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讲的是杜甫的家庭传统、时代背景以及先天禀赋、后天的努力。杜甫及其诗歌在杜甫所处的年代,并不为世人所看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官吏。杜甫去世之后,世人逐渐意识到杜诗的价值所在,于是开始搜集杜诗,并进行注释,进而出现了“九家注杜”“千家注杜”的盛况。后人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还说杜甫诗歌是“集大成者”。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此前经历过“开元盛世”的繁华,后来经历过“安史之乱”的磨难,晚年更是漂泊他乡;他的家世也值得注意,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祖上出现过杜预、杜审言等名家,对这一点他还是很自豪的。内部的原因是杜甫有成为诗人的天赋,所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同时也对在诗歌艺术方面下过苦功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在背诵杜甫诗歌也发现,此老特别爱用典故,而且用得非常巧妙,可以说是融于诗中,了无痕迹,这一点与他精读《文选》不无关系。

第二章是简要梳理杜甫的一生经历。童年时期的杜甫和一般的儿童一样,“庭中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年轻时候的杜甫曾经漫游吴越和齐赵大地,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可惜的是,流传下来的诗很少,多数都散佚了。他一生最为灰暗的日子应该是旅食京华的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开始在长安、洛阳一带漂泊,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名篇,后来投奔肃宗,但不受重用,回家探亲后写下了《北征》等名篇。再后来就是漂泊甘肃,后来入蜀,度过了短暂的“草堂期”,晚年流寓夔州、湖北、湖南等地。莫砺锋教授粗线条地勾勒了杜甫的经历,如果想对杜甫的经历有更为详细的了解,那只能去读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的《杜甫评传》。这两本书的名字一样,但写作内容和风格有较大差异,可以互相参照阅读。杜甫的一生中,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其晚年的回忆。他曾经希望朝廷能够“中兴”,但迎来的却是日益严重的藩镇割据,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再加上“知交全零落”和“百年多病”的现实,都使得诗人内心充满了悲苦。青年人喜欢展望未来,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于是杜甫在《壮游》《昔游》《遣怀》等诗中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在《八哀诗》中回忆自己所敬爱的当代优秀人物,在《往在》《诸将五首》等诗中回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在《咏怀古迹》《古柏行》中追忆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所有这些追忆,后来又凝缩在《秋兴八首》这一优秀组诗中。在莫砺锋教授的笔下,诗成为杜甫存在过的证据,成为诗人一生行藏的痕迹。杜诗中有杜甫的一生,莫教授用诗印证杜甫的人生,同时又用杜甫的一生来解释杜诗。

第三章是《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可以说是“杜诗艺术专题研究”。本章题目中的两个短语看似是并列关系,实际上是因果关系,正因为在艺术上进行了千锤百炼的造诣,才会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我觉得,这两个成语“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用得非常恰当。莫砺锋教授从语言、意象、结构、诗律、境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葛晓音教授的《杜诗艺术与辨体》来读。单是从语言角度讲,就可以撰写一篇博士论文。例如杜甫喜欢用一联中上下句各用一对不相连续的叠字,像“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从襄阳下洛阳”等,我在背诗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这样的句子带有歌词的韵律,容易识记。对于这些艺术特色,我的薄弱点在于“结构”和“诗律”,前者是因为对诗句之间的关系缺少研究,后者是关于诗律的知识过于匮乏。对于很多研究者提出的杜诗结构方面的结论,我也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对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名篇,虽然自己能够熟练背诵,但在艺术层面上确实感悟不多,这一点也是以后学习杜诗的方向。

第四章是《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杜甫思想专题研究”。首先是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杜甫一生尊奉儒家思想,虽然在诗歌中涉及到佛家和道家的内容,但其主流思想还是儒家道德准则,当然,这些能不能称为“哲学观点”,我觉得还值得再研究。其次是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这一点也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又是与其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杜诗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都有推己及人的理念。莫教授认为:“杜甫还进而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一切生命,从而形成了博大、深沉的仁爱精神”,杜甫诗歌中描写过很多生活常见的花草、禽鸟等,对于这些自然生命,诗人能够用一种慈悲之心加以观照,这一点也是可以打动人的。再次是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这一点也引起了后人的争论,即杜甫的“忠君”是否一种“愚忠”。我觉得,在忠君爱国中,爱国是主要的,而对于“忠君”,要用一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脱离历史称之为“愚忠”,是不恰当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