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诡异的邪风之二——三教问题再探

 伟天英 2022-08-11 发布于河北

关于三教问题。

以下,是对上一篇《诡异的邪风》读者网友问题的答复,简单整理如下:

1.儒家本非宗教。

汉武帝以前,称之为儒家;汉武帝之后,跃升为儒教。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成为“国家宗教、官立宗教”,儿童、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考试内容、人才选拔方式(包括举孝廉),也是依据儒家学说。

儒家观念完全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从思想方面强有力地规范行为,那么她就是宗教。

儒教,实质上是世俗化的宗教,扎根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几千年,比一般宗教的世俗影响力更大。

儒教比一般宗教更成功,她不需要寺庙、道观或教堂。

宗教,并非一定要建立寺庙、道观、教堂这种建筑物。

儒教扎根在中国人的心里,她已经不需要寺庙、道观、教堂。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教的影响力(并非她的高度)超过了其他宗教。

2.儒家,有优点,也有流弊。但这种流弊很可能是因为后世的误读误习,并非周公旦、孔子的本意,举例说明:

(1)德行,主要是要求自己;后世,变异成了礼教压迫。

(2)周孔两圣并没有要求女子裹脚。

(3)孔子强调过——礼的内涵和关键是心,而不是外在的礼仪。

比如:侍奉父母,物质赡养相对容易,只要有经济条件、有基本孝心,一般人都能做到,但是“色难”——你是否做给别人看,是否心里真孝敬父母,这从你侍奉父母的表情可以窥知,所谓目、口为心之机关。

这与庄子注重“心斋”(心的斋戒)异曲同工。

3.儒家,或许无意中已经立足于大乘——济世度人。

要知道——一切出世法都立足于世法(红尘),若无红尘,又何来解脱红尘?

接触儒家经典,乍一看觉得她是纯粹世法。

儒释道三教读罢后再看,儒家有疑似“否定之否定”的味道——红尘修行,修行为红尘。

世法~出世法~世/出世法不二,这是修行的路径。

佛、道两家,到大乘阶段都需要再入红尘,自度后还要度人。

儒家是直接入红尘。

这么看,儒家似乎一开始就立足于最后阶段了,但诡异之处在于——儒家的行为已在实践大乘,但绝大部分的儒生,他们的认知却没有达到。

简单来讲,就是——儒家,灵魂跟不上脚步。

在思想历程上,儒家没有经历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阶段,没有经历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漫漫长路,那么——儒家并没有真正成熟。

如同一个孩子,从小爱家乡;成年后厌倦家乡的偏僻狭小,走出了家乡,走向了广大的世界;最后,经过了浮沉、精彩与无奈,或衣锦还乡、或铩羽而归,回到家乡,心已经平静了。这时候,在不同的年龄阅历,再看这同样的家乡,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万水千山走遍,归去来兮!此时对家乡的爱,才是深沉的。

后世儒家似乎领悟不到这一点,似乎停留在第一阶段(肯定阶段);孔子也未必明白何为大乘,但是确有大乘气象。

张三丰对孔子思想,有“五岳归来再看山、再认识”的感慨,好像有所发现,有时间的朋友,不妨一读。

正如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或许,孔子的某些思想并没有完全展开,或是后世儒家弟子忽略了儒释道三教共性之处。

孔子历尽沧桑后,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晚年开始重点研读万经之源——《易经》。

4.道家是天道,儒家是人道。

人道就是天道在人间的落实,天人合一是本来面目。

但后世天人分离,人道与天道渐行渐远,于是儒、道两家有了分歧。

5.三教一以贯之。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儒家的话。

儒家重理,佛家重修性,道家重修命。

但是:

儒家并非没有性命之学,王阳明“心学”即是(当然,王阳明疑似援佛入儒)。

佛家说理深刻、逻辑严密,其理甚精;修性为主,但龙女向佛祖献金丹,说明佛家亦可修命,或为最上乘境界,《西游记》在末尾有暗示。

道家性命双修,尤其是修命之学,博大精深。

儒家,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

佛家,最深,但佛家亦有佛医、占星学、因明(逻辑学),广度亦可观;

道家,最广,亦深奥,堪称道密(类似于密宗),南怀瑾即持此观点。

一点浅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