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年王光美拜访林若却被拒,第二天独自前往,进入家门后惊诧不已

 徘徊求知 2022-08-11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在中国改革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涌现过不少杰出人物。

他们满腔热忱,为祖国大业鞠躬尽瘁,以肝胆诉忠诚。

其中有一位“两袖清风,驾鹤去,芳留晚节”的人物,被誉为有口皆碑的“廉洁书记”,还曾得到过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高度称赞。

他就是林若,广东群众心中的“伟大领路人”。

文章图片2

毅然入党 一身正气

1924年10月出生在商人世家的林若,自小就在优渥的环境里成长,接受着超越同龄人的良好教育。

可身处于水深火热的革命年代,当广东潮汕沦陷后,林若和家人不得不离开家乡,为躲避日军侵略而四处漂泊。

年少的经历在林若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1945年时,20岁的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爱国运动。

文章图片3

实际上,只有少数人知道“林若”并非他的原名,这背后有着特殊的故事。

1947年,由于身份暴露,林若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

党组织为保护他,将他的名字“林辉钊”改成“林若”。

对于这个新名字,他欣然接受,这是党中央对他的信任与期望,定不能辜负其所托。

文章图片4

新中国成立后,林若被派到东莞县工作。

官职虽小,他却从未掉以轻心,带领东莞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实事。

兴修水利、振兴教育,积极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至今,老一辈的东莞人还非常怀念林若。

后来在湛江任职地委书记期间,他高举“包产到户”大旗,亲自以实践号召村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

文章图片5

万事开头难,包产到户新制度能够普及绝非易事。

上至党内,下至群众,当时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

据林若的好友杜导正表示:“我了解中央情况多,鼓励他冲破一切阻力放手大胆搞。我俩都是搞农村工作出身的,比较了解农民,包产到户是唯一的救民方案。后来林若在湛江大胆地推行包产到户,作为地委书记,阻力也不小。他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才会坚持搞包产到户的。”

文章图片6

敢于前瞻,绿化南粤

作为新中国孕育与成长的见证人,林若几十年里为国家所做出的奉献,为他博得了许多群众的爱戴。

1985年7月,71岁的任仲夷卸任广东省委书记。

在人民群众的积极举荐下,中共中央任命林若接替任仲夷任职,继续推动广东省改革开放朝着纵深发展。

文章图片7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内部经济发展不协调情况突出。

林若到任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发现较为落后的地区普遍集中在粤东、粤北和粤西等山区,当地森林资源枯竭已到达“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的程度。

为了实现山区经济的最大化效益,林若作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重大决策:“解放后山上的树,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砍的,都应由我们这一代人把它种回来。不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对不起广东的父老兄弟和子孙后代。”

文章图片8

在项目贯彻落实期间,他亲自下乡调研,带头摸索经验,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山区地形十分险峻,青壮年男子都未必能轻松行走。

可林若却“毫不在意”,深入荒山勘察时而爬上山顶,时而下到山脚,尽职尽责的态度令陪同的年轻职员一度自愧不如。

文章图片9

1986年6月,林若曾连续数天坐直升飞机检查全省林业。

他一大早就匆匆出发,一直待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工作,其过程饱受“忍渴”、“忍尿”,就连午饭也是在飞机上解决。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实情,林若一再要求飞行员降低飞行高度。

因此,直升飞机在山间保持超低飞行的盘旋过程中,不得不突然急转弯,以躲避陡峭的山头,左摇右摆,险象横生。

文章图片10

1991年3月12日,在全国植树造林表彰动员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广东省“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光荣称号。

短短六年时间里,广东人民能够顺利打胜这场“绿”仗,与林若的倾心奉献息息相关。

广东省关工委主任张帼英感慨道:“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200%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个成绩与'造林书记’林若分不开。”

文章图片11

简朴做派 两袖清风

群众眼中的林若,一向没有“领导”该有的样子——戴着草帽、脚蹬一双平底布鞋,远远看去像村口的老大爷。

每逢下乡调研时,林若只会提出一条要求,那就是接待单位必须以“简朴”为主。

若有丁点铺设浪费的做派,林若便会严厉批评,临走时还会让秘书支付一笔“伙食费”。

文章图片12

出行工具方面,林若仅有一辆上级配发下来的11座面包车。

而他平日里也轻易不会使用,一般都是走路上班,实在着急时就骑自行车。

在村头巷陌,总能看到他忙碌穿梭的身影。

文章图片13

好友杜导正回忆道,1982年12月的一天,林若兴致冲冲地来光明日报社找他,要分享自己成功当选中央委员的好消息。

没想到在半路,他却被报社传达室拦下。

原因竟是他衣着不当,大冬天里也不穿袜子,又骑辆寒酸的破自行车,看起来实在像一个硬闯上访的“家伙”。

文章图片14

由于一心为群众办实事,林若的口碑形象远近闻名,借此来送礼结交的人也不少。

林若对此十分反感,不论是谁一律无情驳回,还要当面批评教育一番,经常让对方“下不来台”。

秘书苏泽群担心这样将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便向林若建议道:“你这样做,好处是给各级干部做了榜样,坏处是搞得人人都怕你,疏远你,你将听不到会议之外的真心话。”

文章图片15

自此之后,林若默默听从了秘书的建议,开始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

但他仍坚持不收礼,最后,那些礼物都被转送到省委站岗的警卫战士处,或者省委幼儿园里。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坚决同腐败以及不正之风作斗争”。

文章图片16

1988年,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听闻了林若的事迹,便托人提出上门拜访的请求,却被低调的林若以不便接待为由婉拒。

王光美没有就此罢休,第二天,她没有与任何人提前打招呼,直接独自前往林若家中。

进入家门后,眼前所见令她瞬间惊诧不已。

文章图片17

这间明显有年头的旧房子里只有一套木头沙发,几张藤椅,上边还有不少修补过的痕迹。

堂堂一个省委书记,竟如此“家徒四壁”。

王光美忍不住当场感叹:“真没想到省委书记的家那么简朴,而且还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广东省。”

文章图片18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实际上,林若不仅以两袖清风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也同样如此。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在大学教书,一个在企业当技术干部,另一个在小城市担任中层干部。

孩子们工作都兢兢业业,未因父亲是高层干部而沾沾自喜,甚至都住在普普通通的“筒子楼”里,一度在广东被传为美谈。

文章图片19

“在个人升迁问题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步行的。”

林若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一向不热衷于追名逐利,只想踏踏实实做好本分工作。

一次,省纪委因为工作需要,决定提拔一些干部,林若的老婆彭惠兰恰恰就在名单之中。

而当林若知晓后,当即婉拒了省纪委书记王宗春。

文章图片20

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彭惠兰身为省纪委干部处处长,论经验、资质绝不输于旁人,为何不能升职?

可林若有他自己的顾虑,官职高低并不意味着身份的贵贱,一味地在意功名利禄最终会落人口舌,有悖初心。

与丈夫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彭惠兰也表示理解他的做法,直到离休,她都扎实坚守在处级干部的岗位上。

文章图片21

1990年,张帼英从北京回粤后,担任省委副书记。

在和林若共事的几年里,他表示自己学习到了很多:“林若对人实事求是,对人的评价始终表里如一,他不会在你面前很好,在背后又来一套。所以干部对他很信任,在他手下干事有安全感。”

不仅如此,谈起林若时,张帼英还对他的办公环境印象深刻。

当时已是省委书记的林若还和秘书手下们挤在一个房间工作,即使后来的新纪委楼建好了,“他还在想会不会太铺张浪费,不想搬过去。”

文章图片22

深入人心 引领未来

自2008年起,林若不幸患了肝癌,身体状况时好时坏。

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仍旧惦记着工作进展,经常在病床上与同事议事。

2012年秋,他的病情呈直线性恶化,许多好友前来探望。

杜导正因工作没能赶过去,林若还在电话里安慰他:“没事!老杜你放心。”

可谁料,这一通电话放下后,竟是永远的诀别。

文章图片23

2012年10月7日,林若与世长辞,享年89岁,家里人说“他走得很平静”。

一生戎马,活得踏实,临走时潇洒依旧,姿态令人起敬。

张帼英曾这样形容他:“你到下面找70多岁的老人,或在省委大院里问问老干部,你就会发现林若的口碑很好。”

尽管林若老先生早已驾鹤西去,广东人民至今却仍怀念着他的丰功伟绩。

文章图片24

晚年的他身兼数职,重点负责广东老区的复兴建设。

12年间,他一心一意为老区人民谋福祉,累计投入100多亿元,扎实推进老区小学、老区公路和老区卫生院改造建设的“三大工程”,有效解决了老区人民的“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

自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林若是唯一顺利创造广东建设史上“三座丰碑”的人物,也因此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老区人民的儿子”。

文章图片25

林若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不少人在他逝世后真诚缅怀他。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汉青,曾作《怀念林若同志》一诗:

“驾鹤西游两袖风,征攀夙夜肝胆倾。抑邪扶正明泾渭,济困扶童公仆情。法治躬蹈循宪政,位高更惜献真诚。葱葱郁郁岭南美,心底长怀老陨星。”

文章图片26

挚交好友杜导正也郑重表示:

“如今,他走了,又少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和知心朋友,但是,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会把他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下去——那就是推动全面改革,推动国家顺应世界潮流,走民主、法治的路,走市场经济的路,让中国有光明未来的路。”

短暂的一生时间,留给南粤大地一幅“青山千年画”,以泽被后人,再谱新篇。

林若作为老一代政治干部的先进代表,值得后人长怀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