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翔山 2022-08-12 发布于山西

1983年夏天,贾平凹在经历一段文学创作低谷与迷惘之后,同好友商洛地区文化馆的何丹萌相约开启了商洛之行,他们下丹凤走商南,一路沿着丹江而下,最终到达鄂陕豫交界的白浪街,白天他们走村串寨,晚上在百姓家的坑头或小方桌上写作,期间贾平凹才真正了解商洛这一地域的整体风貌,有了这一时期生活的体验,贾平凹连续创作了中篇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和《腊月正月》,受到了一致好评,不久贾平凹又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小说讲述了一个八十年代初的凄美爱情故事,是作者剖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变革的一面镜子。小说的主人公刘成和珍子真诚相爱,而另一个长相丑陋的青年秃子也暗恋着珍子,他万般阻挠刘成和珍子的爱情,甚至以拐带妇女的罪名报警去抓刘成,绝望的刘成和珍子选择了用殉情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悔悟的'秃子'为了求得心理安慰,采用冥婚的方式成全了他们的爱情,然而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们会感受到幸福吗?小说用浓重的笔墨穿插描绘了商州各地的地域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习俗,展现了八十年代初期安静、美好、纯朴的乡村生活,并通过商州一市七县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商州城乡的变化发展与差异。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贾平凹的第二部长篇《浮躁》的影响力显然要超过《商州》,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商洛之行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贾平凹早期具有乡土特色的代表作。《浮躁》从人物、语言和环境三个方面展现着乡土特色。以主人公金狗为代表的农民群体,面对时代的变革内心充满着矛盾,他们在本能欲望的驱动下追赶时代的变化,努力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作品中既有人们对现实改革的诉求,同时也蕴含着文化的韵味,民风民俗的描写凸显了其对家园的热爱。金狗历经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闯入商海等几次人生大起大落,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各种探索处于起步期,各种机遇给人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锐地感受到全新的生活扑面而来,从最初出发的仙游州,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妊娠》由一系列陕南故事构成,如果从情节的因果关系与连贯性来看,这应该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五个中短篇分别发表后,作家出版社的编辑认为合起来应该是长篇,这与作者构思时的初衷相吻合,于是就以长篇小说集辑出版,全书由五个章节构成,其中《美好的侏人》是一个巨款得而复失的故事,侏人村里有一人夜晚打井,将井里掘出的土石挑到村外的硷畔去,黎明时分发现村口的香椿树下有一麻袋,由于疲乏就枕着麻袋睡着了,不久过来一辆骡马车,车主下来取回丢失的麻袋,老人要向侏人下跪以表感谢,因为袋里有一万五千元巨款,侏人有些后悔,回家后告诉村人,村人就联合起来去追骡车,想要回其中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追赶无果后回到村里的村人到了打井人的家里,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他们决定协力帮助打井,第二年全村人都吃上了甘甜的井水。《龙卷风》主要描写未名湖畔的乡村轶事,由于有投湖者尸体被鱼吃过,所以湖边人就不吃湖里的鱼,每年的四月五日是祭龙节,女人们坐船男人们则浮水到湖心的石岛去,石岛上有一隙,是湖的源眼,久经长年往外溢水,四十年前,赵阴阳死后又活了,他要见到秃女才能瞑目,这天年仅七岁的秃女刚好回村,被带到赵阴阳的床边,要她瞧着他入棺成殓,四十年后,秃女早嫁给郑家生有二子,兄弟俩靠盗墓发了财,当要盗赵阴阳的墓时,由于秃女知道墓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所以赵阴阳的墓得以保全。知青钱一仁由于救了落水的阿媛,被树为典型,填了招工表准备招工进城,但由于父亲攻击上山下乡政策被判入狱,钱一仁招工成为泡影,他只好当了'老军需'的上门女婿与阿媛结婚,跟'老军需'学中医看病。郑家兄弟捕湖里的鱼卖后赚了钱,就着手养鱼卖,村里人眼红也开始养,不料争利引起矛盾,后被人在湖里下了毒,湖里的鱼死光,养鱼人血本无归。钱一仁生了肠癌,不久就死去,'老军需'带孙女在湖边溜达,孙女看见一个尘土大树,问爷爷是什么,'老军需'答是龙卷风,就和孙女看龙卷风旋过洼地,旋过湖畔村,最后在未名湖上变成一座水塔了。《故里》以赵怡回玄虎山娘家省亲为主要线索,表现了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人心的微妙变化,赵一仁有三儿四女,长子赵和长女赵秀是前妻所生,前妻死后,续弦生下儿子赵玄、赵奇,又生下女儿赵怡、赵云、赵艮,赵怡由于嫁了省城的作家在家里的地位就高出一筹,赵和大学毕业在县城工厂上班,娶妻生子后和父母疏于往来,后夫妇外出旅游时妻子摔下山涯幸好被树枝阻挡保了性命,但落下残疾;赵云听命父亲安排嫁与民办教师,但这却是她噩梦的开始,虽然想离婚摆脱丈夫,但终因对孩子的牵挂难以抉择;赵玄的婚姻明显有着荒诞色彩,他由于倒卖恐龙骨而发财,但终因犯罪而走上不归路。《马角》属文革时期的乡村叙事,明显有对鲁迅作品模仿的痕迹,主人公苟旦是个半傻之人,他父亲在抗美援朝中阵亡,于是他常把'保家卫国”挂在嘴边,文革前过风楼镇每年三月十八日要举行石牛神社会,其隆重程度要高于过年,但这种活动在文革中被废除,旧队长要逆潮流而动,组织石牛神社会,三月十七日,按习俗要选马角,但没有人愿意当,旧队长就临时指定苟旦为马角。又到了每年一度的石牛神社会,前一日竟有七人同时要当马角,当七人保卫着纸火上了山岭,牛石身上翰林的题诗整块被凿走了,大家莫不怀疑是苟旦的行为。《瘪家沟》写了关于瘪家沟十个奇闻轶事,其中有瘪神庙神奇的送子香火、侯七奶奶奇异的死亡和天上的五个太阳、石夫和其作品《我的故乡》的传奇、瘪家沟后人当上高官后奇闻、'牛过秤'的死后复活、张生林见异思迁最终害人又害己、赵玫谋杀傻丈夫等,这些故事充满地域风情。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同《妊娠》类似,《逛山》总体而言是中篇小说集,但小说的叙事魅力要强于《妊娠》,四个中篇应该代表了贾平凹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因四个故事都与土匪(逛山)有关,于是就以长篇小说出版。《美穴地》描写风水先生柳子言与姚财东四姨太凄美的爱情故事,柳子言的谨小慎微、四姨太的刚烈直白、土匪苟白都的作恶多端、姚财东的吝啬与残忍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爱与死亡在命运撕扯中形成了巨大的文字张力,将小说的悲剧美推上了一个极致的巅峰。《五魁》描写了背新娘的驮夫五魁在经历一系列遭遇后内心所起的变化,柳家大少爷娶亲,迎亲队伍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土匪。为了保护美丽的新娘,驮夫五魁背着新娘逃跑,但最终没有逃过土匪的追击,新娘被抢走。当夜五魁冒死深入匪寨,设计从土匪头领手中救出了新娘。两人千辛万苦回到柳家,柳家大少爷却因为猎枪走火,炸飞了双腿,成为了一个废人。新娘没有如五魁所愿,成为让人羡慕的柳家少奶奶,反而沦为了大少爷发泄的工具,五魁不忍女人所受非人的折磨和屈辱,带着女人逃进了深山老林。最终,女人因五魁杀死了与她亲昵的狗而羞愤自杀,而五魁则由一个坚持不碰女人一根手指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拥有十一位压寨夫人的暴戾土匪。《晚雨》写了一个叫天鉴的土匪杀害了上任路上的新县令,并代替他去赴任。在竺阳城,土匪天鉴假戏真做,并试图干一番功绩,同时还与王娘坠入情网,小说的境界凄美,尤其对主人公天鉴的各种扭曲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白朗》则注重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狼牙山的土匪首领白朗原是一名和尚,因杀了贪色的住持而拉起队伍,他杀富济贫在赛虎岭威震一方,被人称为'白狼',他率部攻克了盐池的三神殿杀了盐监官后,自以为是山中之王要联合山中十一股土匪势力攻打县城闯一片天下。手下的结拜兄弟刘松林与陆星火贪图女色离他而去,他又由于酒醉被土匪黑老七打败被俘,被关入黑老七的巢窝地坑堡,而黑老七的压寨夫人却是白朗在攻打姚宅时救下的姑娘,身患麻风病的压寨夫人以牺牲自己助白朗除掉了黑老七,重回狼牙山,但由于因救他许多人失去了生命,他已很难重回历史的巅峰,他身上背负着命债,沉甸甸份量让他难以承受,失掉了往昔所有的气概,比取得胜利更为可怖的是胜利之后的惨淡。总体而言,《逛山》着重表现的是一种趣味性,而小说的现实性却弱化了。

在贾平凹现有作品中,争议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当属《废都》,作者运用寓言体的形式,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幻化出知识分子在都市环境中的变异。废都虽然表面繁华,却是'鬼魅横行的舞台″。小说开头便呈现出一番极其反常的现象,盛夏的'西京'街头,人们突然发现天空惊现四个太阳,之后又描写了许多鬼魅的事情,如与鬼世界的交流,庄之蝶岳母爱睡棺材等,正是这样突兀的描写,暗寓了这座城市的异化,同时小说中充满了铜镜、古琴、禅院道观、占卜等古老的文化符号。作品以一场虚拟的文坛官司为构架,以庄之蝶、牛月清、唐宛儿、周敏、柳月、孟云、夏捷等数十人个人物为经纬,编织了一部当代都市生活的画卷。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悬念和离奇情节,也没有现代与后现代派的写作技法,呈现的是更有生活质地的人文景观。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白夜》是贾平凹笔下的西京故事,不仅表现于虞白与夜郎之间互相倾慕但没有圆满结局的爱,更在于白与夜之间多层次多角度复杂人性的剖析。小说平实灵动的笔墨散落于西京的各个角落,作者通过对性格各异的普通人的描写,反映了现代都市社会平民潜意识里的矛盾与挣扎,隐喻了这一群体的沉闷与压抑。当正直者被排斥,投机者登堂入室,权力滋生腐败与任性,因利益而丧失亲情的时候,潜意识里作品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焦虑与隐忧。

《土门》是一部较有特色的小说,作品对城市中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主人公成义是一个有魄力且踏实肯干的基层乡村干部,但他的思想却极为保守,他惧怕城市将自己生活的村子吞没,惧怕过上一种离开土地的没有根的日子。他并没有真正思考如何处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保存最后一块即将被城市吸纳的土地而努力着。一方面想保留旧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不断地被周围的城市所同化,生活在夹缝中的人们无疑是最痛苦的,反抗的力量也是最弱小的。不论是成义最后为筹钱而去盗兵马俑的荒唐行为,还是最后被毙的结局,都有一种悲情意味。城市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农业文明的直接碾压,而且还表现在对农业文明的诱惑力。小说表现出对城市文明的默认和臣服,由完全的否定渐变到大部分的肯定。作者对随城市文明相伴生的负面因素也持鲜明批判态度,用笔撩起城市文明的外衣让人看到城市的淡情、虚假、肮脏、贪图享乐的脓疮。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我是农民》是贾平凹有着自传体特色的小说,'我'初中毕业,即遭遇'文化大革命″,于是回家务农,成为真正的农民。在这'广阔的天地中″,我成为了一名好社员,见证着农村中的各种'运动″,在亲情中熬过'政治逆境',开始自己的暗恋。后来时来运转,有机会发挥特长,办工地战报,后走出农村,跨进了省城的大学校园,全书展示了'我″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变迁。

《高老庄》通过教授子路携妻西夏回故乡给父亲吊丧小说为叙事脉络,描写了子路与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葡萄园主蔡老黑以及苏红等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小说描写的依然是社会基层最卑微的人,依旧是蝇营狗苟的琐碎小事,但显然,这部作品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小说直面传统封闭守旧的文化在外部现代意识冲击下的脆弱与不堪。蔡老黑葡萄园的落没与王文龙苏红地板厂的兴盛显然具有隐喻意味,而蔡老黑贷款修白塔以及子路出资为南驴伯修墓更是是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体现。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怀念狼》是一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小说以富有魔幻色彩的笔墨,以谱写人和狼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缠斗的乡土悲歌形式而重返商洛山乡。小说表面上看似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呼吁人类保护濒临灭绝的狼群,实际上却是在一次次的集体猎狼行动探索人性,寻找人性之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构成潜在威胁,作者以独到的眼光从人性的异化到狼性的进化,表达了对健全人性的思考和城乡文明的建构。尽管在写作方式上与前期创作存在差异,但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及现实主义精神,

《病相报告》呈现的是一种苦难的人生和真挚而执着的爱情,小说主人公胡方和江岚互和心但他,以身相许后,这份感情就成为他们心中最大的寄托。胡方在陕南被俘,被迫成婚,甚至在解放后失去和江岚的联系,再次结婚,但对江岚的那段感情始终不能泯灭。江岚在获悉胡方死亡的消息后,受到重大打击,爱情之火已死,后虽然与韩文成婚,但一直把韩文当作一个替代品,在知道胡方还健在的消息后,又不远千里看望刚刚被打倒的胡方,甚至公开承认与他的关系。胡方和江岚在长期的苦难中,在失去信仰的年代里,留下的惟有这份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份爱情事实上成为他们的信仰和寄托。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秦腔》由于获茅盾文学奖,其在贾平凹作品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对秦腔艺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惋惜之情都寄托在了张引生、夏天智、白雪、牡丹这四个人物身上,无论是张引生的疯癫、夏天智的绝症,还是白雪的病态婚姻、牡丹先天畸型的身体,这些众生病相的喻意令人深思,作者通过对清风衔上众生病相的叙写,显示了其对乡村传统文化处境及生路的焦虑与担忧。由身体疾病到精神病相,再到乡村传统文化的衰微,艺术地展现了在社会转型的精神困境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艰难情状。

《高兴》是贾平凹以其同乡刘高兴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农民刘高兴到省城闯荡。《高兴》延续了作者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主要讲述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以及他的几个伙伴们在都市里生存的故事,同时涉及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失足女性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品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且更是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古炉》是贾平凹现有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一部反映文革时期乡村生活的作品,在日常叙事中显出作者非凡的叙事功底,小说以原生态的笔法,重现了“文革”期间一个偏僻村庄所经历的惨痛历史。贾平凹以日常化的叙事视角,深入人性幽微处追问并探究“文革”燎原于乡村的前因后果。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其伦理的逼真描摹,传达出隐藏其中的人性善恶。《古炉》是一部反“宏大叙事”并彰显日常生活精神的作品,且显得更加理性和深刻。小说上半部叙述的是古炉村民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夫妻生活,邻里纠纷,从生老病离死到吃喝拉撒睡,事无巨细,精心雕刻。在贾平凹笔下,乡村生活的繁杂与琐碎,热闹与平静,和睦与矛盾,都处于一种原生状态。写风景,清新自然;写细节,形象逼真;写人物,独特鲜明。面对各种不同的表现对象,贾平凹都能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范畴,通过日常叙事予以自然流露,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美学,生活中蕴含故事,故事中见出生活。对古炉村人来说,“文革”不过是生活本身,他们的派别斗争并不是因为政治信仰或立场的不同,仅仅出于日常生活中的家族矛盾或个人恩怨。小说下半部是文革书写,文革的历史,其实也是关于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贾平凹力图揭示出社会历史事件和普通人物内心的关系,最终探究人类现实生活与精神存在的关系,并寻求让两者得以平衡的秘密通道。它凭借的是作家的个人记忆,却不拘泥于一己的私语,但与此同时,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那就是透过对这场全民运动的客观描述,将笔触潜入到人心深处,探究人之善恶在特殊环境下的种种可能性。人性恶是古炉村“文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人性善则是维系古炉村日常生活亘古不变的基石。贾平凹的目光无疑是健全的,思考无疑是理性的。对于那段历史的书写,他从小处着墨,却又须臾不忘自己的信念,既深知人性中有黑暗,有丑恶,也坚信人性中有温暖,有光明,从而在冷漠下写出温暖,在恶毒里写出柔软,在毁灭中写出希望。一如他在《古炉》中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正好体现着上述人性的两极:常态生活中有温暖,异态环境中有丑恶;善人、蚕婆和狗尿苔的人性中多见光明,麻子黑、守灯、黄生生的人性中多见黑暗。刻画出人性恶的一面,贾平凹又写出了人性善的一面。在小说中,蚕婆和狗尿苔这对历经磨难的婆孙俩,总是以德报怨,与人为善,尤其是蚕婆。此外,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位善人形象,在纠纷不已、争斗不已、烦恼不已、病患不已的古炉村,担当着普度众生的佛陀角色。他不厌其烦地为村人说病,但古炉村里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相较于人性恶,贾平凹显然将古炉村的兴衰寄托在人性善之上。或者说,他将整个中国的兴衰寄托在人性善之上。作者执意书写文革,并非仅仅为了揭示一个时代的荒谬与人性的丑恶,更是为了宣扬一种人性的善良与质朴。唯有如此,这种书写才显得更加深刻,才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带灯》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视角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的洞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带灯,秦岭樱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她同情农民的疾苦,力所能及为他们提供帮助,但是,她的女性情怀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作品中乡村社会的腐朽政治与社会不公使其具有尖锐的批判意识,无论是对农村现状的忧虑还是对农村未来的担忧,无论是改革开放农村的混乱还是愚昧无知的乡土风情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的混乱,深刻体现了国民的愚昧、麻木和冷酷:领导为了面子制造上访禁忌,得病的农民由于手续的繁琐无助地挣扎,乡镇领导为了政绩引入众多高污染企业……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刻画,贾平凹将乡土小说的文化推上了新的高度,更加关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的崩溃和人性的沦丧,更加注重农民意识形态文化的缺位所带来的信仰缺失。当贾平凹站在农民和知识分子相结合的立场上对农村的社会生活进行反思的时候,不仅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出农村生活的现状,而且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丑刻画得淋漓尽致。《带灯》这部作品,涉及到上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在此,贾平凹采取了写实的写作方法,使小说中上访体现得更为自然,更为真实。小说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深入剖析农村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青年人外出打工;农村基层组织日益衰败;农民的权益保障;村干部的贪脏贿赂;法制不健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改革开放发展中,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从现实出发,深入人的心灵,还原乡村的真实性和农民的存在感,拓宽了乡土文学的写作范围,提高了乡土文学的深度。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老生》题材独特,贾平凹首次尝试以民间写史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中,以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唱师为主线,身在阴阳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在百年中国形成的久厚历史见证中,记录民间的生活样态、人情世故百年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几代人的命运辗转与时代变迁,这是《老生》核心吸引力所在,也是颇受关注的亮点所在。

《极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拐卖妇女案例,但作者并没有单纯写一个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解救故事,而是重点描写了一个被拐妇女的心路历程,乡村姑娘胡蝶从乡村到 城市,从被拐卖到被迫生子、出逃、最终却又回到被拐卖乡村的过程,是其心理渐变的过程,流言的传播和对骨肉亲情的牵挂,是她最终选择的重要因素,她像“极花”一样,在自然万物、枝藤蔓叶中生存,她同时经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胡蝶的拐卖,还有麻子婶 、訾米以及黑亮、老老爷、村长等人物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真实的农村现状,农民对“极花”贪婪采挖,对“血葱”疗效的夸大,都是乡村社会一种病态的现状。在这部作品中,少了意象、少了荒诞、少了神秘,故事性得到了强化,作者除了对胡蝶被拐卖后的心理细节描写,还对陕北乡村的风俗民情,世事纷繁进行呈现。 这部小说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即使在当下中国如此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乡村的裂变,也 让人们触目惊心。这种农村的现状,农民为之生存的环境在作家笔下一览无余。作家关注社会的真实,而不是粉饰虚假描写农村的现状,这是近年来作家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取材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这才是《极花》的现实主义特色 。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 画,通过蝴蝶的典型个案,揭示了社会急剧变革中农村的现实,农村中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小说的结尾让人深思,中国农村,到底应该怎样改革, 这是《极花》留给读者的思考。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山本》以秦岭的自然与人事为广阔背景,将'涡镇'作为作为小说叙事的坐标,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丰富的日常细节讲述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盘根错节的历史,是一个部浩瀚、厚重、饱满的力作。小说从女主人公陆菊人和她家一块被“赶龙脉”的风水先生相为“能出官人”的风水宝地写起,陆菊人带着这三分地做嫁妆嫁到涡镇,指望它带给自己好运,但阴差阳错这块地却被公公送给了家庭遭遇横祸的井宗秀用作安葬父亲的坟地。陆菊人绝望之余发现井宗秀竟是个既知恩图报又聪慧俊逸的青年,便把初始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了井宗秀身上。井宗秀竟也不负所望真的成了涡镇保护神一样的统领,涡镇一时繁荣昌盛令八方羡慕。然而涡镇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外面有土匪山贼,有闹红的秦岭游击队,有政府的军队和保安队,涡镇不可能置身世外。本书气韵饱满,对于秦岭山水草木、沟岔村寨的勾画,对当地风物习俗的描写,清晰而生动。小说人物众多,群像各有面目,有情节有细节,有声有色,充分揭示了其间你死我活的血腥残酷与悲悯情怀。 艺术层面上,作品提供了'民间记忆”这一新的审美形态,小说对历史的叙述是建立在民间记忆的基础上,是通达民间记忆中历史的另一种真实。小说中,天、地、人、儒、道、佛,所有的内容都融汇在一起,有着民间的朴素同情与悲悯情怀。

《暂坐》是贾平凹第二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西京十一玉'的女性形象和展现琐碎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独立精神的思考。生活流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性手法的结合是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特点。茶楼里的世态炎凉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泼烦琐碎的日子里,看得到茶艺、书画、古玩的美,悟得出上至佛道下至生活的智慧。

贾平凹长篇小说欣赏

贾平凹的新作《秦岭记》十多万字,以长篇小说的篇幅来衡量确实不算长,但读过全篇,感觉内容却很丰富,第一部分五十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独立成篇;第二部分是秦岭太白山的故事,有二十篇短文;第三部分有六篇。其中第一部分是新作,另外两个部分是旧作,但总体而言都是秦岭故事,初看起来像微型小说集又像散文集,但似乎又都不像,其结构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有些相似,读这些短文,充分感受到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文字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诗的韵味和意境,短文的类型比较繁杂,有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传说故事、人间百态,也有鬼神志怪、奇闻逸事、玄门灵异、因果报应、现实感悟等。透过文字隐约可见生存的时变境迁之痕、风俗的滤浊澄清之势以及山地深处人生底细的生活况味。

贾平凹的这二十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浮躁》、《废都》、《秦腔》和《古炉》,从文字的表现力来看,四十年间,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虽然在八十年代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作者近期的作品,更有一种炉火纯青的美感与魅力。从表现社会现实角度看,贾平凹的作品基本呈现一种渐次弱化的过程,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最贴近社会现实的作品当属早期的《浮躁》,其创作中期的作品如《带灯》和《高老庄》虽然都是对现实的呈现,但似乎缺少一种厚重感和史诗韵味,而作者近几年的作品,更多是其非凡文字功底所表现出的艺术张力,虽有着生活质地和艺术魔力,但总体而言与社会现实似有一种游离之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艺术性和社会性孰轻孰重一直存在争议,如果单纯强调艺术性而忽视社会性,文学作品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反之也会被读者抛弃,所以兼具艺术性和社会性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