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胡太后心狠手辣,但毫无政治眼光,结果自取灭亡。 1 本篇是北魏帝国大结局。 六镇之乱起,各方军头逐鹿中原,北魏皇室风雨飘摇。 孝武帝从高欢掌控中出逃,投奔宇文泰,北魏即告分裂,分为东魏和西魏。 虽然国号仍为“魏”,但东魏实权始终掌握在高氏手中,西魏实权始终掌握在宇文氏手中。 最终两魏分别被高氏北齐、宇文氏北周取代。 因此,北魏帝国可以说亡于孝武帝元修出逃。 此年,上距道武帝拓跋珪开国一百六十年,距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四十年。 但北魏的精神仍被北周、北齐所继承,胡汉融合进程也并未逆转。 拓跋氏及其他鲜卑族群,也最终融入新汉族大家庭中,不再区分胡汉。 继之而起的北周、隋、唐帝国,血统上、文化上都是鲜卑与汉族融合的产物,是北魏的精神继承者。 2 公元523年,胡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此时北魏帝国已是岌岌可危了。 早在十来年前,宣武帝末年,北魏境内的农民起义已经是此起彼伏。 加上掌权的皇帝、太后、宗室们只顾互相倾轧,无心治理国家,因此帝国更加每况愈下。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于北方边境的“六镇”之地。 六镇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北方边境,设立的六个军镇。 设立军镇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侵袭。 六镇军事地位很高,朝廷对六镇非常重视。 戍守的兵将都是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将,以鲜卑贵族镇守。 但在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之后,六镇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既然汉化,重文轻武思想就会潜移默化的蔓延,六镇武夫们自然越来越难入大人们的法眼。 迁都洛阳后,六镇距离京城更加遥远,朝廷似乎也遗忘了这些武人,所以六镇兵将的待遇每况愈下。 加上孝文帝迁都后不久即去世,他身后朝廷内部倾轧不休,就更加无人关心这些边远军镇的死活。 所以六镇之乱的远因,还是孝文帝汉化改制后,并未将这个边缘问题加以重视和处理,一步一步酿成了变乱之源。 六镇远离权力中枢,又处于帝国北方边境,天灾、外敌抢掠、内部腐败,乱象丛生,终于酿成叛乱。 我们不细述六镇起义的过程,总之是不满蓄积到一定程度,加上天灾人祸,星火燎原,逐渐酿成全面变乱。 但这一阶段北魏帝国虽然已趋衰落,但中央实力尚强,到公元525年,朝廷一面派元琛进兵讨伐,一面要求柔然出兵助战,两路夹击之下,六镇起义被平定。 北魏俘获20万六镇军民,迁移至河北三州安置。 但六镇叛乱虽然初步平定,仍遗留下了两个隐患。 第一个是秀容酋长尔朱荣,借着镇压六镇叛乱之机,趁势崛起,收服和笼络了一批有才华的将领,成为自己的骨干班底。 这批人中,对于后面的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高欢、宇文泰、侯景三人。 第二是迁入河北的20万六镇军民,朝廷无力妥善安置,也没有那么多粮食储备,所以当河北遭遇天灾,这批流离失所的军民,加上河北当地吃不饱饭的饥民,再一次爆发了声势更大的河北变乱。 正是这两个六镇之乱的遗留问题,成为摧毁北魏帝国的毁灭性武器。 3 尔朱氏是羯族的一支,与后赵的石勒、石虎同源,尔朱家族历来都是部落酋长。 尔朱荣的高祖尔朱羽健,追随北魏道武帝征伐后燕。 尔朱荣的妻子元氏,是北魏皇族的北乡公主。 尔朱荣的长女尔朱英娥,则入宫作了孝明帝的嫔妃。 这都属于正常的皇族与勋贵家族的联姻。 六镇之乱时,朝廷动员各路力量镇压叛乱,尔朱荣率领尔朱部族,配合朝廷作战平叛。 不但攫取了军功,还拉起一支较强大的武装力量。 孝明帝元诩逐渐长大,不满于母亲胡太后的专权,奈何京城之中都是母亲的爪牙。 于是年轻的元诩秘密给岳父尔朱荣写信,让他带兵进京,夺取权力。 但京城已被胡太后牢牢控制,密诏被泄露。 胡太后也是个狠毒的妇人,与情夫们一合计,干脆把儿子毒死了。 胡太后毒死了皇帝,先把孝明帝刚出生的女儿谎称为男孩,抱着她假称太子继位。 但此事毕竟无法瞒住,几天后重新立三岁的元钊为帝,胡太后继续临朝听政。 这一番颠三倒四的骚操作,充分反映出胡太后以及其情夫们在政治上十分幼稚,朝野上下都惊呆了。 尔朱荣兵强马壮,理清了宫廷政变的前因后果,于是趁机起兵。 打着为女婿孝明帝报仇的旗号,拥立元子攸为帝,带兵杀向洛阳而来。 不到一个月,尔朱荣大军便渡过黄河,直扑洛阳。 胡太后和情夫们都晕菜了,手下四散奔逃,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胡太后只好准备投降,将孝明帝的嫔妃,包括尔朱荣女儿尔朱英娥,都赶到宫里的尼庵中出家。 然后自己也剃光头发,表示要遁入空门 尔朱荣大军杀入洛阳,把胡太后和幼主元钊都押到河阴。 胡太后还想辩解,尔朱荣根本不给她机会,直接把她和幼主都扔进黄河淹死。 胡太后可谓咎由自取,虽然魏末大乱不能全怪她,但她基本是一个政治白痴,被情夫们牵着鼻子走。 连亲儿子都杀,这种政治眼光还能掌握大权,只能自取灭亡。 尔朱荣是否能扛起大旗? 我们下篇再见。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