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兵法》主要思想概述

 寂寞中快乐 2022-08-12 发布于北京


战国时代,东周王室进一步衰微,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不断加剧,这个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战争的显著区别是,不仅战争规模大、投入的兵力多,而且持续的时间也长。在这种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雄杰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一些有识之士为了适应这种斗争的需要,开始注重“垂著篇籍”,着重研讨“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吴起就是在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兵革不休的时代涌现出来的杰出军事家。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吴起身经百战。青年时代,他在鲁国为将,就曾击败过强大的齐国,因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而崭露头角。后来,吴起到了魏国,为魏文侯将。公元前389年,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惠公五十万大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吴起因“善用兵,廉平,尽得士兵心”,被任命为西河郡守。在任23年间,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之后,吴起投奔楚国,在任令尹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不仅在军事实践上颇多建树,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吴子兵法》一书就是他在魏国任西河郡守期间,总结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和长期研究兵学的一系列精湛见解而写成的。但《吴子兵法》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辑佚整理、重编而成,有可能掺进汉代、魏晋南北朝乃到隋唐朝代人的文辞,所以学者认为,今本《吴子兵法》虽非吴起兵法的真本,其基本思想还是吴起的。

主要军事思想

今本《吴子兵法》共六篇,《图国第一》主要论述治国的理论策略,《料敌第二》主要分析刺探敌情方法,《治兵第三》主要论述治军的标准,《论将第四》主要论述为将者的标准,《应变第五》主要论述临阵如何克敌制胜的方法,《励士第六》主要论述奖赏将士的办法。纵观全书,每篇内容各不相同,但从军事理论和思想方法上又能互为补充,自成为一套体系。

第一,文德与武备并重的军事思想

《吴子兵法》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内重修文、外重修武,这是吴子核心的政治观点和军事思想,统契《吴子兵法》全篇,是其他各篇的立论基础。这也是吴起将兵家思想与法家、儒家思想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既继承了法家的理论体系,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治国思想,成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所谓“内修文德”,就是“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要“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这样才能做到“举顺天人”,百姓便会“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同时,《吴子兵法》围绕“治兵、料人、固国”需要,强调国家要建立必要的军队,根据人员不同性质聚集成立不同的部队,并使之成为“军之练锐”,这样“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以武备需。吴起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深刻认识到文治与武备的辩证统一,实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第二,积极进步的战争观念

对战争的认识决定对战争的态度。《吴子兵法》对战争的起因进行了概括,指出起兵有五:“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与之相应可将战争区分为五种性质:“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这是最早从理论上对战争的起源和战争的性质进行的探索,有其非常积极的意义。虽然吴起的划分和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但在战国初期即有这样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同时,吴起还主张:“战胜易,守胜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辩证观点,就是比取得战争胜利更困难的是长久保住胜利的成果,其辩证内涵在于阐述了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强调战争是巨大的消耗机器,过渡战争必须会严重削弱国力,即使取得战争胜利也失去了国家继续发展的基础。故吴起提出:“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最好的战争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胜胜利,当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吴起强调:“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给后之为君来者以深刻的警醒。

第三,“以治为胜”的治军理念

《吴子兵法》主张:“兵以治为胜,不在众寡。”这是朴素的“兵贵精”思想的初探,也是唯物的胜战思想的本质要求。治军首先要做到“四轻、二重、一信”,即要创造利于作战的各种条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树立为君为将者的威信,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扎实基础。要打造“父子之兵”,强调“与之安,与之危”,主张出征作战前,要“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以示爱民之命也,这样治军,则会收到“投之所往,天下莫当”的结果。强调“兵贵速不贵久”,提出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必须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否则就会遗误战机。强调:“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此外,吴起还着眼“生”与“死”的关系,提出:“必死则生,幸生则死。”的辩证逻辑,为治军确立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张:“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强调教育训练的重要性。此外,《吴子兵法》围绕地理条件的利用和马匹的使用等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均蕴含较高价值的借鉴意义。

第四,文武兼备的选将标准

《吴子》主张:“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强调良将之选必须是文武兼备之人。“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还必须慎重对待“理、备、果、戒、约”等五个方面,做到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要深刻领悟和把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问题的本质和要求,“乃可为将”。同时,为将者也必须在“威、德、仁、勇”等方面样样过硬,并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从指挥作战的角度看,为将者必须做到“威于声、威于色、威开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的目标。这样的将领,“得之国强,去之国弱”,是谓“良将”也。另外,《吴子兵法》依然以“将”为对象,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强调作战要分析敌军为将者的性格特点和才能情况,因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因情而制的作战原则

适应情势的发展变化相应调整策略以谋战争胜利,这是军事上辩证发展的唯物主义态度,是符合战争发展一般规律的。《吴子》提出:“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强调要保卫国家的安全,预先戒备最为重要。这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思想的继承。《吴子》以魏国周边六国为例,分析不同国家的特点以及战而胜之的策略,分析的很精彩,针对性很强,是战略谋划因敌制胜的典型样作。继而,《吴子》分析了敌人处于八种不利战场态势下,应“击之勿疑”;分析了敌人处于六种有利战场态势下,应“避之勿疑”,总之要做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吴子主张,因情而制的最高境界是“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强调:“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指出可抓住敌人的“危”机处有“敌人远来新至”等十三种之多,遇到此类情况,就要“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换句话说就是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快速打击,不要有任何迟疑。另外,《吴子》还针对不同战场环境、敌强我弱情势下,所应采取的作战方法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谷战、水战的论述操作性很强,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很大。

第六、无功而励的心理战术

兵法常讲,赏不逾时、惩不迁列,强调建立奖惩制度,对有功之人及时奖,对有过之人迅速罚,以明纪正律、扬善激恶。但对无功又无过之人如何从做好激励工作却谈之甚少,或者目前考察没有兵书专门提到。《吴子》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有更进一步的突破。《吴子》主张:“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做到这三点是为君为将者所赖以打胜仗的理想状态。然何能为此。鉴此,《吴子》强调“举有功者而进飨之”,又强调“无功而励之”,注重把无功者激励成“死贼”一般,“一人投命,足惧千夫”,更何况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乎。实战当中五万之众破秦五十万卒,皆励士之功也。“无功而励”讲求的是心理,激发士卒内心向功向胜的气,则所向披靡,无所不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