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之三)

 我的书海601 2022-08-12 发布于广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整本书阅读”解读(之三)

图片
图片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浙江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王春燕

图片
图片

三、路径与策略:

在整本书阅读中习得整体阅读能力

2022年版课标对本学习任务群作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第1条,针对该任务群的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时间阅读整本书;第2条,针对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强调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第3条,针对该任务群的教学资源,鼓励多渠道、跨媒介的整本书阅读;第4条,针对该任务群的教学评价,关注整本书阅读全过程的评价。

第一条教学提示

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书目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1.确保整本书阅读时间

首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要上好三种课型,即“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导读课,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阅读活动开展的要求。推进课,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组织和指导,不放任自流。交流课,在学生读完后,组织交流与分享,并适度引导学生进行更丰富、深入的阅读实践。其次,化整为零,用好“边角”时间。如:利用晨诵时间,朗读整本书中的精彩语段;利用午读时间,自由默读、浏览整本书;利用睡前时间,鼓励整本书的亲子共读。再者,统筹安排,用好“整块”时间。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的长时间,推荐好书阅读、整本书阅读。通过“每周故事会”“每月推荐会”等形式推动整本书阅读。

2.指导整本书阅读规划

首先,利用导读课组织整本书导读活动。通过读封面、看插图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读序言、读目录,了解整本书框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整本书阅读计划。其次,利用推进课持续激励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适时了解阅读进度,检查阅读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做阅读记录、分享阅读收获等形式,激励学生持续阅读。最后,利用交流课分享整本书阅读成果。如:朗读精彩片段,汇报阅读收获,表演课本剧,展示图文笔记等,整理并升华整本书的阅读成果。

3.创设整本书阅读氛围

学校是整本书阅读的最佳场所。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校园图书流通站以及班级读书吧等,创建处处有书读、时时能读书的良好氛围。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阅读单,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同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检测、深化阅读效果。如:开辟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区,及时更新学生的阅读收获;借助整本书思维导图、创意书签、读书小报等,营造持续阅读氛围;通过云上空间,落实阅读打卡,上传阅读图片视频,发布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激励学生专心致志地读好、读完整本书。

第二条教学提示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1.以自主阅读为主

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阅读起点,认真倾听学生的阅读心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以最短时间、最少语言、最简方式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可以通过重点情节剧透、作家背景揭秘、名人名家推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可以指导学生完善个人的阅读计划,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通过创设愉快的阅读氛围、留足阅读时间、提供阅读信息与资源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阅读潜能,完成个性化的阅读任务。

2.以整体阅读为重

整本书阅读有别于篇章阅读、群文阅读的核心特点,在于一个“整”字。整本书阅读同样需要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方法,但是从本质上说,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整体阅读。这种整体阅读,首先表现为阅读过程的序列化。它基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素读”,即自主、自由的阅读;精于学生对整本书的“批读”,即个性化、多角度的阅读;化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研读”,即带着特定目的、话题的研究性阅读。这种整体阅读,还表现为阅读思维的系统化。通读整本书,要把握主要内容、整体框架、基调色彩等;细读整本书,要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要从整体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局部;理读整本书,要从不同的阅读视角梳理、整合整本书的阅读成果。

3.以共享阅读为贵

整本书阅读,既是一种个别阅读过程,更是一种共享阅读过程。所谓个别阅读,简单说就是一个人阅读整本书,不与他人交流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所谓共享阅读,就是个人或集体将阅读的感受、困惑和心得分享给他人的一种阅读,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升华。《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从反面教诲我们,读书治学要善于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个别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与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就能激发自己深入研读、触类旁通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共享阅读,能借助他人的阅读经验,获得启示,激荡思维,丰富体验,拓宽视野。此外,个别阅读通过共享互动,能产生成倍的放大效应,更有助于体验阅读的成功与快乐。共享阅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也包括亲子共读、图书漂流、在线共读等。

第三条教学提示

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展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

1.整合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整本书阅读,既要读通读懂整本书本身,又不能完全囿于整本书。而是要以整本书为核心,辐射与联结跟整本书相关的多种阅读资源。因此,读书活动的设计应当去程式化和单一化,要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将阅读视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组织多维度的延伸性阅读。在拓展阅读中,教师既可以推荐“群文”书单,也可以推荐同作者的作品,甚至可以借助相关的影视、戏曲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与原著进行互文性比照阅读。还有参考资料、时代背景,或“故地重游”这类实地探访,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2.借助技术,拓展交流空间

知识社会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同样应该迈向“互联网+”的时代。借助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整本书阅读完全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师资、资源的限制。除了在教室分享读后感,还可以在微博、抖音、QQ日志、学习社区、微信群等平台上发表阅读的所思所感,其他学生可以跟帖评论。学校网站可以开辟阅读专栏,学生拥有自己的账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视频、绘画作品、读书卡片等个性化的阅读成果,通过查询点击率、回复率,可以置顶优秀作品。学校对“阅读网红”可以适当奖励,评选“最美读书人”,促动学生阅读的多元化、纵深化。

第四条教学提示

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1.注重过程性评价

整本书阅读跨度长、容量大、涉及面广,必须注重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将阅读规划的制订、阅读任务的落实、阅读策略的运用、阅读心得的分享、阅读成果的反思、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全部纳入到评价范畴。随着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启动,评价也必须相伴相随。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个体的阅读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阅读历程、阅读成果,让学生的阅读成长足迹清晰可见。在档案袋中,教师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阅读问卷等,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进度、阅读收获、阅读困惑等,分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成效及不足,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2.注重多元化评价

整本书阅读评价,可以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展开。教师要发挥评价的主导作用,承担多方面考察任务。如观察学生的阅读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阅读活动中的相互交流等;学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应当学会对阅读过程进行观察和反思,了解自己的阅读效果。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如自我评价阅读表现,评价同学的阅读表现等;家长可以在亲子共读中推动阅读评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等,从而帮助孩子学会有效阅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会给学生带来多重评价视角,营造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客观认识自己,从而逐步塑造终身阅读习惯。

(未完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